以凉资源激活热经济

来源:陕西日报 2025-07-22 08:16

06b7b40b77764c36aab736b3e41735a7.jpeg

7月5日,游客在胡桃树下乡村民宿参加活动(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李妮摄

706e9775b24eaa15c24a300d5c26b0fe.jpeg

长武县丁家镇十里铺村丝路驿站文化广场(7月14日摄)。 本报记者 张乐佳摄

296de317f48b973f4e656fbac7d82d72.jpeg

7月15日,游客通过大屏了解统万城城防情况。 本报通讯员 沈蕙摄

8b268e8e69933b6b90724cbe0506858b.jpeg

7月5日,游客在石泉县后柳水乡体验摩托快艇、感受夏日清凉(资料照片)。

蓝田:

胡桃树下  回归自然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民居、200多年树龄的胡桃树、百余年的老油坊……位于蓝田县灞源镇李家硷村的胡桃树下乡村民宿在多个社交平台、旅行平台被打上“热门”的标签,成为许多人夏日出行的目的地。

“理想中的民宿是回归田园、回归自然。”7月10日,胡桃树下乡村民宿负责人李洋告诉记者,“我们的民宿由闲置夯土老宅改造而成,包括民居周边的树木和石头,我们不会改变和破坏这些。”

“我在加拿大读书时,发现当地的孩子会花很多时间在农场里干农活,亲近大自然。那时,我心里就有了一个想法,希望在家乡也能打造出这样的场所。”李洋说。2019年,他回到老家蓝田,开始寻找机会。

李洋翻着手机相册里保存的照片说:“这些民居当时已被废弃,村民不在这里住了,草长得比人高。但这个地方生态很好,人在这里很舒服。”

很快,依托这些民居打造民宿,再围绕民宿打造农场的想法萌生了。李洋及团队花了约4年时间对这里进行改造。2022年,胡桃树下乡村民宿开始对外营业。

通常情况下,先有景点,后做民宿。但胡桃树下乡村民宿打破了这一惯例。“很多人因为知道胡桃树下,才来到李家硷村。”李家硷村党支部书记李双宏介绍,民宿的“火热”,还带动了村里15人全职、20余人兼职就业。

客房服务员姜雪玲是李家硷村人。“之前我在外面打工,但家里有老人、孩子需要照顾。”姜雪玲道出不少外出务工女性的难处。她说,看到民宿招聘时,很开心。在这里工作,不仅有稳定的收入,还能学习民宿运营知识,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

6月的最后一个周末,西安市民李晓燕带着父母和孩子来这里游玩。“这里的温度比市区低,负氧离子含量高。”李晓燕笑着说。

“民宿的工作人员带着我们去后山徒步,还带着孩子在菜园里采摘蔬菜、参观油坊、在木工坊里做木工活。”李晓燕说,“这是在其他民宿没有过的体验。”

“‘秦岭无闲草’。带游客在山里徒步的时候,会碰到很多看似普通却有着神奇功效的植物,我们就会给大家科普,增强大家保护秦岭的责任心。”李洋说,“有很多城里孩子,分不清板蓝根、金银花等。我们在菜园里设计了一个‘盲人摸象’游戏,引导孩子们识别这些植物。”

除了接触大自然,李洋更希望传递的理念是赓续乡村文化。

“在我们民宿附近,有一个老油坊,已经传了四代,曾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我们发现后,就向村里的老人请教,学习技艺,并积极帮其申请县级非遗项目。”李洋说。

“如今,游客可以在老油坊里体验传统榨油技艺,也能够更深层地了解李家硷村的历史文化。”李洋介绍。

李家硷村盛产山核桃、香菇、蜂蜜等特色农产品。李洋从村民手中收购了1000公斤山核桃,加工成核桃油;购买了村集体大棚里种植的香菇,一部分供应民宿餐厅,一部分制成香菇酱;与村里的养蜂户合作,收购秦岭百花蜂蜜,并精心加工和包装,将优质的农产品销售给游客,带动村民发展产业增加收入。

近年来,蓝田县发展星级民宿31家、农家乐(民宿)486家。县文化和旅游体育局工作人员介绍,蓝田县充分盘活农村闲置房屋、旧学校、旧工厂等闲置资源,打造民宿产业,通过发展民宿经济,有效推动乡村振兴。

长武:

丝路上的“清凉古驿”

7月14日,烈日炎炎。长武县丁家镇十里铺村的窑洞博物馆内,却透着丝丝凉意。不少游客在一面照片墙前驻足,欣赏地坑窑、高窑、沟边窑、胡同窑等窑洞照片,感受十里铺村曾经的辉煌。

十里铺村位于长武县城以西5公里处,曾是盛极一时的古驿站,丝绸之路上的西(安)兰(州)古道穿村而过。时过境迁,驼铃声虽已远去,但避暑经济的兴起,让这座古驿站再次焕发生机。 今年暑期以来,十里铺村日均客流量达 2000人次,天南海北的游客纷纷到此感受“清凉驿站”的魅力。

十里铺村是怎样火起来的?

“我们村的窑洞文化历史悠久。1996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李秋香一行曾在此考察一个多月,出版了《十里铺》和《北方民居》两部书籍。近年来,在县上的支持下,十里铺村依托窑洞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取得了显著成效。”坐在村口的丝路驿站文化广场上,村党支部书记郭宏刚说。

县镇村三级联动,积极挖掘当地特色资源,打造了“十里铺窑洞、古丝路驿站”旅游品牌。“我们以窑洞院落、窑洞宾馆、丝路驿站文化广场、窑洞博物馆为重点,实施了十里铺窑洞文化保护开发项目,对窑洞进行保护性、创新性开发。”郭宏刚说。

丝路驿站文化广场对面,有一个窑洞茶舍。四合院里,三面各有两三孔窑洞,一株古树挺立中央,古朴与清凉感扑面而来。

70岁的潘晓舟是这个茶舍的主人,但去年他还只是十里铺村的游客。“去年,我来此旅游,发现这里非常适合康养休闲,便萌生了开茶舍的想法。”潘晓舟说,“当时,院里是一片荒地。村上帮我修缮了窑洞,并给院子通了水电。目前,茶舍开张3个月,已有5000人次光顾。”

十里铺村的窑洞有“静”亦有“动”。就在茶舍不远处,还有一座“窑洞KTV”。为吸引更多年轻群体,村上招引客商,把7孔窑洞改造成音乐餐厅。别致的造型、特色的餐饮,加之窑洞特有的结构带来的独特音乐体验,让“窑洞KTV”开业首月的营业额就超过10万元。

十里铺村还与小麦良种培育专家梁增基有着不解之缘。20世纪60年代起,梁增基扎根此地,带领工作人员开展育种事业。为更好地传播梁增基的先进事迹,十里铺村设立了传习基地,定期组织中小学生开展农耕文化研学活动。此外,十里铺村还打造了130余亩的田园综合体,发展采摘游、研学游等新业态。

“我们的圣女果口感非常好。”在几座现代化农业大棚里,大棚承包者、江苏客商范敏对记者说,长武县昼夜温差大,适宜瓜果生长。这里的气候吸引他来发展种植产业。今年,他还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达成合作意向,准备种植葡萄新品种。

大棚后面,41个“QQ农场”里种着韭菜、辣椒等,供游客体验采摘的乐趣。

十里铺村村民张正贤以前在山东打工。如今,村里发展旅游业,他便把自家土地流转给村集体,回来在农场务工。“村里环境好了,游客多了,我收入也高了。”对于村子的变化,张正贤说,“这就叫‘生态旅游’‘生态农业’,能让村子发展得更好。”如今,通过“企业+村合作社+景区+农户”的模式,十里铺村已带动就业500余人次。

十里铺村还推出了一系列别具特色的节庆活动,如乡村旅游节、农耕文化体验节等。今年,该村入选全省第三批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我们立足特色资源,坚持科技兴农,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业态。我们将探索优化产业发展模式,推动乡村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郭宏刚说。

靖边:

深耕“22℃”夏日IP

盛夏时节,靖边县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激活了“避暑经济”。波浪谷避暑、统万城研学、夜市品美食……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纷至沓来,在这座陕北小城开启形式多样的清凉夏日之旅。

靖边县属典型的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平均气温约22摄氏度。近年来,靖边县充分发挥气候优势,持续深耕“22℃”夏日IP,为避暑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7月15日傍晚,在靖边县龙洲丹霞地质公园的波浪谷景区内,夕阳为火焰丹霞、赤壁丹霞、地心丹霞等景点镀上金辉,红砂岩地貌在光影中更显壮美,引来众多游客的赞叹。

位于景区旁的“波浪谷摄友”窑洞民宿里,张晓磊夫妇忙着擦拭窗户。“景区周围有20多家民宿。一到暑假,我家的15间窑洞,几乎每天都客满。游客虽冲美景而来,但更青睐波浪谷的凉爽。”张晓磊说。

“6月开始,全国高温天气持续,靖边县各大景区旅游热度也随之‘升温’,旅游高峰较往年提前了约15天。”靖边县龙洲丹霞地质公园副总经理王欣介绍,“我们策划了萌宠派对大狂欢、卡通人物互动、水上龙舟堡、金币赛鸭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涵盖家庭游、亲子游等多种形式。今年5月至今,景区已累计接待游客16.84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1428.6万元。”

热浪中,统万城遗址博物馆迎来研学热潮。来自苏州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内蒙古大学等全国多所高校的研学团队陆续到访,师生们在清凉的环境中探寻千年历史的厚重。“我们专程从南方赶来,只为沉浸式感受1600年前恢宏的边塞文明。”来自华南师范大学的学生赞叹。

统万城遗址博物馆负责人赵勇介绍,统万城的历史风貌在博物馆内被生动复原。游客通过高清3D影像,可一窥昔日城池的宏伟原貌,了解统万城艰辛的营建历程。为了更好体验这里的历史文化,博物馆还设计了“NPC沉浸式”体验。游客踏入博物馆,便能与赫连勃勃、何炳勋、蔡文姬、冯嫽、范仲淹等“穿越时空”而来的历史人物互动。

在靖边县小河镇的小河会议旧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在这里追寻红色足迹,重温革命岁月。据了解,暑期以来,小河会议旧址接待量稳步上升,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和红色旅游目的地。

夏日里,“避暑经济”的风也吹进了靖边的夜市。荞面羊肉、冰爽冷饮、焦黄烤肉、火辣小龙虾……在星光“布景”下,琳琅满目的小吃让食客们流连忘返。

靖边县胖孑烧烤城负责人曹海霞介绍:“一到暑假,店里就忙碌起来,人均消费四五十元,一天流水破万元不成问题。”

“今年1月至5月,靖边县共接待游客305.2万人次,同比增长3.7%;旅游收入13.28亿元,同比增长4.07%。”靖边县文化和旅游文物广电局副局长赵来来说,“随着暑期来临,客流量将再创新高。为此,靖边县将在‘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优化游客体验,推动服务品质‘提档升级’,让‘避暑经济’切实转化为富民增收的‘热产业’。”

石泉:

夏日享清凉  避暑旅游旺

石泉县地处秦岭、巴山腹地,森林覆盖率达77.74%,汉江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入夏以来,凉爽的气候、众多的旅游景区、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到此度假。

7月5日,在石泉县后柳水乡旅游度假区,美丽的汉江风光和全新升级的水上娱乐项目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体验。游客或驾驶摩托艇在江面上驰骋、或乘坐游船欣赏汉江美景,在青山绿水间尽情享受夏日清凉。

“这里的风景太美了,很有江南水乡的味道,空气中还透着清凉,让人感觉非常舒服。”西安游客张先生说。今年“五一”假期,他们一家人在这里玩得非常高兴。暑假到了,张先生早早预订了后柳水乡的江边民宿,计划和家人在这里多住一段时间。

“最近一到周末,我们的19间客房全部满员,服务员和厨师都忙不过来了。”后柳镇民宿业主何国明说。

这几年,后柳镇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将人居环境整治与庭院经济深度融合,鼓励、引导群众发展民宿产业,精心打造了云宿山间、水乡山庄、云江畔、竹间堂等精品民宿以及特色餐饮、农家乐50多家。

夏日的清凉为石泉县秦巴老街带来了火爆人气。夜幕降临,老街上舞狮舞龙、汉服快闪、县令巡游等特色文化活动常态化上演,吸引着八方游客前来打卡。沿街店铺更是生意火爆,手工艺品、汉服体验以及石锅鱼等特色美食备受游客青睐。

“入夏以来,我们店的生意特别好,每天都有几十桌客人,最忙的时候,要接待两三百桌客人。”秦巴老街上的一家石锅鱼店负责人李万海说。

石泉县依托汉江夜景,精心打造夜间经济消费区,开设各类店铺160余家,逐步形成了文化创意、特色餐饮、休闲娱乐等多种业态,成为游客夏日避暑休闲的网红打卡地。秦巴老街也先后入选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成为石泉县文旅融合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

“近年来,我们打造了诸多特色鲜明、体验感强的避暑养生休闲胜地,通过不断丰富旅游业态以及推出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激发避暑经济新活力。”石泉县全域旅游发展中心主任陈欢介绍。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