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乡风丨陇县易俗记

来源:陕西日报 2025-10-27 08:18

10月16日,陇县新集川镇铁马河村,连绵秋雨带来阵阵凉意,“农民夜校”里却气氛热烈,大家正享受“土味课堂”带来的收获与喜悦。

这正是陇县开展移风易俗活动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陇县婚丧事大操大办现象锐减,彩礼平均下降约20%,“低彩礼”婚姻占比逐年提升。那些曾经被视为“天经地义”的旧俗,正在被更多人打破,移风易俗的文明新风扑面而来。

“农民夜校”里的观念嬗变

在新集川镇新集川村,每当夜幕降临,村文化广场的路灯亮起,村民就会提着小马扎,三三两两聚拢到村上的“农民夜校”。

鲁霞霞是这所“农民夜校”的主讲师。她最喜欢讲的是“身边人的身边事”。

她讲过李家庄村青年刘某的故事:为凑足20万元彩礼,父母借遍亲友,婚后不久刘某就外出打工,夫妻常年分居。

她也讲过新集川村村民闫芳军的故事:双方家庭省下8万元彩礼,支持小两口创业。如今,他们经营一家小超市,兼营快递业务,日子红红火火。

“到底是举债换来的‘风光’实在,还是小两口和睦美满的日子实在?”真实的故事最有说服力。

夜校还开设了“新风故事会”,邀请“低彩礼”新人、丧事简办的家庭代表上台分享,有些大事疑难事也可以在这里商议解决。有人问:“老人过寿能否办酒席?”镇村干部和法律顾问现场解答:“能办,但要制定桌数礼金标准。”这种“群众提需求、政府给方案”的双向互动机制,催生了红白事“双报备”制度等12项村民自治规范。

“以前觉得彩礼要得少,是闺女‘不值钱’。现在明白了,让孩子们轻装上阵,把日子过好,比啥都强。”新集川村村民赵会琴说。

红白理事会的“试验”

半个月前,天成镇张家山村村民范新奎在村上的“红白理事大厅”给父亲举办了“三周年”祭。简简单单十几桌饭,8个家常菜、1碗面,亲朋好友聚在一起,感怀追思。

“这要放在以前,怕是要被人在背后戳脊梁骨。现在,大家都觉得很正常。”范新奎说。

过去在张家山村,婚丧嫁娶是一场关乎“面子”的竞赛,好酒好菜咋上都不嫌贵,流水席一摆就是3天,好像不这样,不足以表孝心。

转变,来自一场追悼会。

2021年夏天,张家山村留守老人王慧兰去世,两个儿子在广东打工,无法及时赶回。消息传来,村委会主动联系,提出由红白理事会代为操办“身后事”。在新建的“身后事关怀大厅”,理事会成员买来丧葬用品,组织村干部、党员和邻里乡亲,为老人举办了一场简朴而庄重的告别仪式。没有请吹鼓手,没有大摆酒席,只有真诚的哀思与送别。

“那场面很安静,但让人觉得老人走得很有尊严。”村民何会军回忆。这场特殊的仪式,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在村民心中漾开层层涟漪。原来,体面与隆重,未必需要靠排场来堆砌。

主导这场变革的关键人物——村党支部书记、红白理事会会长张立虎,趁热打铁,将婚丧嫁娶操办标准写进村规民约:红事宴席不超过20桌,每桌成本控制在300元以内;不请吹鼓手、不办答谢宴;亲朋礼金不超过100元,亲属不超过200元。

“刚开始也有人嘀咕,觉得我们管得太宽。”张立虎说,“但我们态度很明确,这是为了大家好。我们理事会的成员,谁家有事都第一个去帮忙,把场地、桌椅、流程都安排好,主家省心又省钱。时间长了,大家尝到了甜头,反对的声音就没了。”

“小积分”激活“大文明”

在曹家湾镇三里营村,推动新风尚的还有一种更直观的激励——“积分制”。

村里将移风易俗的要求,比如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等,量化为具体积分。村民做到这些,就能获得相应积分,存入个人的“文明存折”。积分可以在村里的“积分超市”兑换米、面、油等生活用品。

10月16日,65岁的村民李忠厚刚用上个月的积分换了一桶油和一袋面粉。“参加一次环境整治给5分,宣传一次移风易俗给10分。我家娃结婚按标准办,一次性奖励了50分。”他乐呵呵地展示着自己的“收获”,“东西不多,但是个荣誉。现在大家伙儿都比着谁家积分高呢。”

在城关镇北城社区,居民可以用“文明积分”兑换物业费、超市购物券以及培训服务。“我暑假带孙子参加才艺培训,用的就是文明积分。”居民冯明芳高兴地说。

小小的积分,将文明乡风变成了可量化、可兑换的价值,激发了村民参与移风易俗的内生动力。从“要我文明”到“我要文明”,一场行为变革在陇县悄然发生。

“我们还征集群众的意见,修订了109个村的村规民约,制定了移风易俗相关标准,以期更好地服务群众。我们将持续深化‘农民夜校’‘积分制’等移风易俗实践,用文明新风浸润千家万户,走出一条具有地域特色的乡风文明建设之路。”陇县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杜卿说。

记者 李静茹 通讯员 王立平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