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展 领略“稼穑之光”
来源:陕西日报 2025-10-27 08:14
10月26日,第32届杨凌农高会A馆热闹非凡。首次亮相农高会的“稼穑之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展在这里展出。慕名而来的观众络绎不绝,走进展馆领略传承千年的农耕智慧。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共188处。这次有22处省外农业文化遗产地和6处陕西农业文化遗产地亮相展区,展现了中华农耕文明的博大精深与灿烂辉煌。”杨凌示范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业务科科长陈凯说。
整个场馆以一幅幅精美图片、一段段生动影像、一件件充满岁月痕迹的农具,勾勒出丰富多彩的农业生态画卷。
“真是太震撼了!”福建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系统展位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生李小武感叹,“以前只在课本上学到生态循环,今天在这里亲眼看到了茉莉花与茶树如何共生。这种活态的呈现,比任何理论都有说服力。”
本次展览不仅是对古老智慧的静态展示,还是对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传承与创新发展的积极探索。
众多遗产地带来了依托传统系统开发的特色农产品: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产出的香禾糯和有机鱼、新疆吐鲁番坎儿井农业系统滋养的甘甜葡萄、云南普洱茶文化系统孕育的陈年普洱……这些农产品承载着文化记忆,通过品牌化、市场化运作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我们不仅仅是在保护一种生产方式,更是在激活一个地区的生命力。”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的工作人员向参观者介绍,“通过发展休闲旅游、研学教育和特色加工,古老的桑基鱼塘焕发出新生机,年轻人也愿意回来继承这份‘祖业’了。”
本次展览还特别设置了互动体验区。观展群众可以在现场亲手体验传统农具,参与制作简单的农产品,或者通过VR技术领略千里之外梯田的壮美风光。这种沉浸式的观展方式,极大地激发了观众尤其是青少年对传统农耕文化的兴趣。家住杨凌示范区的冯倩专程带着孩子现场体验了耙子、簸箕等农具。“现在的孩子对传统农业生产工具、生产方式接触少,正好趁这个机会带他们了解一下传统农耕文化。”冯倩说。
“农业文化遗产包括农业生产方式、农业景观、传统农作法、农业生物多样性以及与农业相关的文化习俗等,不仅承载着丰富的传统农耕智慧,而且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平衡维护以及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些既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活态记忆,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陈凯说。
在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刘泉看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知识、环境适应智慧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思想。挖掘、保护、利用好这些遗产,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促进农业绿色发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本届农高会上,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展如同一个窗口,让人们感受到中华农耕文明的灿烂,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注入文化动力。
记者 马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