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走进来”考察到“留下来”发展——写在第六届海峡两岸(陕西)经贸科技合作大会开幕之际

来源:陕西日报 2025-10-27 08:08

“从‘走进来’考察到‘留下来’发展,我们不仅是陕西发展的见证者,还是实实在在的参与者。这里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和巨大的市场潜力,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10月24日,陕西福贞金属包装有限公司负责人黄鸿岚告诉记者,公司已在陕累计投资3.5亿元。

今年以来,陕台经贸合作稳步发展、成果丰硕。截至目前,全省累计批准台资企业1089家,实际利用台资突破500亿元,台资规模居我省利用境外资金第二位。这一连串沉甸甸的数字,为第六届海峡两岸(陕西)经贸科技合作大会开幕写下了生动注脚。

筑巢引凤结硕果

20个签约项目,总金额高达90.96亿元——这是去年大会的成绩单。

从翱翔蓝天的低空经济到精益求精的精密制造,从科技赋能的数字文旅到联通内外的现代物流,从智慧高效的现代农业到活力迸发的商业综合体和跨境电商,项目领域的多元化,彰显出陕台经贸合作正从传统制造业向更前沿、更高附加值的产业形态拓展,合作的“含金量”与“含新量”同步提升。

今年以来,三秦大地与宝岛台湾之间的经贸互动更加频繁:从东南沿海“厦洽会”上“投资陕西”的响亮发声,到秦巴山深处“岚皋经贸交流座谈会”的务实考察;从杨凌农高会上的技术碰撞,到“陕闽台资企业合作交流会”上的经验分享……超过20场经贸交流活动,织就了陕台两地宽领域、多层次的合作网络。

“岚皋山好水好,尤其是土壤中富含硒元素,孕育出的道地中药材具有很好的品质。这里具备打造国际健康产业标杆的潜力。”参加活动的台湾中医药产业协会理事长林国华说。

青春作桥心相通

“在陕西实习的经历,让我感受到了这片土地的历史底蕴与创新脉搏。”在西安市创新人才研究院参与项目调研的台湾青年黄昕语说,越来越多台湾青年跨海西进,在三秦大地学习、发展。

经贸合作,既在当下,更在未来。而未来,关键在青年。2024年以来,为支持台湾青年来陕追梦、圆梦,陕西100多家高校、企事业单位提供了460个实习岗位、980个就业机会,覆盖教育、科技、文化、金融等领域,搭建起两岸青年交流的坚实平台。

除了实习、就业,深度文化交流活动也为两岸青年心相通注入持续动能。今年暑期,一批台湾青年文艺工作者赴陕参与“看见·陕西”海峡两岸青年文艺创作之旅,与陕西艺术家共同采风、联合创作。他们用镜头记录秦岭生态保护的成效,用画笔描绘乡村振兴的画卷,在合作中深化理解,在创作中结下友谊。

从黄昕语在研究院的实习感悟,到文艺创作者在联合采风中的灵感碰撞,以青春为桥,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从“了解陕西”到“亲近陕西”,成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坚定维护者、积极推动者和亲身实践者。

机制创新优环境

“经济专员带着移动设备到青创基地,为大家现场办理借记卡和手机卡,帮我们解决了‘支付难’这个问题。”来陕参加交流活动的台湾青年说。

今年初,几位初到西安的台湾青年反映,因没有大陆银行卡和实名认证的手机卡,无法使用移动支付,生活极其不便。省上相关部门了解情况后,立即协调金融机构上门解决问题。这样“接地气”的服务,让台湾青年感受到“此乡亦是吾乡”的温暖。

推动合作走深走实,离不开机制的保障与创新。陕西对台经济工作展现出务实与精准,“经济专员制度”的优化便是一个关键抓手。

经济专员“带着地市去外地”“带着台商来地市”。他们带领各地市相关人员,奔赴重点区域开展靶向招商,组织有明确投资意向的台商台企“零距离”感受陕西的产业生态与发展空间。这种“点对点”“门对门”的服务,极大提升了合作的成功率。

更令人期待的是,陕西正积极推进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陕西)申报工作。这一前瞻性布局,旨在打造一个政策集成、产业集聚、服务一流的国家级平台,为台资企业在陕发展提供更广阔的舞台,将为陕台合作打开一扇更具想象空间的大门。

从一台台轰鸣的机组,到一个个创新的火花;从一笔笔真金白银的投资,到一份份携手同行的情谊……陕台经贸合作的故事,正在三秦大地上展开新的篇章。

记者 郑斐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