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就餐场所”到“精神家园”
来源:陕西日报 2025-03-31 09:34
3月18日,老人们在西安市未央区“和乐之家”爱心餐厅就餐。
本报记者 李旭佳文/图
3月18日7时,78岁的崔花兰和往日一样系着围裙在“和乐之家”的厨房里忙碌。笼屉里不时冒出的袅袅白雾勾勒出这座城市温暖的晨景——这是西安市未央区“和乐之家”爱心餐厅的寻常早晨。
这间厨房里,崔花兰是“年轻力量”。
这是“和乐之家”提供免费午餐的第8年。从2013年成立西安慈善爱心微公益服务队,到如今“和乐之家”累计为42万余人次困难老人提供免费午餐,“和乐之家”负责人张子超带领的银发志愿者团队每天只做一件事:为老人做一顿合口午餐。
在这里,两鬓霜白的老人们在烟火气中相遇。这家没有门槛的餐厅用8年时光求解现代城市的“温情方程式”:谁说迟暮之年不能成为照亮彼此的光?
“谁说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
82岁的独居老人史秀云是这里的常客。每天10时30分,她转乘两趟公交车,穿越半个西安城准时到达“和乐之家”。这段1.5小时的路程她走了6年。
“原先对着空屋子,饭都嚼不出滋味。”3月18日,史秀云如往常一样哼着豫剧走进“和乐之家”,并将助行器靠墙放好。
她手指轻叩桌面,河南方言里满是幸福:“这里饭菜合胃口,还能做手指操、唱歌。”史秀云总结在“和乐之家”的日子:称心如意。
除了每年返乡探亲,史秀云几乎“全勤”。“只要来这里,我就开心得很!”史秀云说,高兴的时候,她还会给大家唱一段豫剧。
像史秀云这样的老人不在少数,他们在“和乐之家”找到了归属感,并自发组成互助小组,帮助更多年迈的老人打饭、收拾碗筷。
“谁说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在这里就能免费吃。不仅如此,对家里行动不便的老人,还可以外带餐食!”70岁的刘道福说,他患有严重眼疾,做饭不方便。为了不给打工的儿子添负担,他也成为“和乐之家”的常客。
55岁的王长顺是一名残疾人。从2019年来这里吃饭后,他成为这里的一名“临时保洁员”。饭后大家走了,他便默默留下来打扫卫生。他逢人便说:“这里给了我一个家,我想帮忙干点活。”
类似的故事在“和乐之家”比比皆是:失业农民工通过餐厅介绍找到工作;孤独老人变得越来越开朗……
“我们不仅要让老年人吃饱吃好,更要照亮大家的希望。”张子超说。
“他们需要我们”
张子超的公益之路始于2008年汶川大地震——“不能只为自己活”的念头在她心里扎下了根。
彼时,张子超发现许多独居老人因行动不便或经济拮据,常以冷馒头、隔夜菜果腹。“老人吃饭难,有的甚至一天只吃一顿饭,精神也孤独。”她说。
公益的种子终于破土而出。2013年,张子超与志同道合的志愿者成立西安慈善爱心微公益服务队,通过送餐上门,解决独居老人的温饱问题。2018年,在爱心人士的倡导下,“和乐之家”正式开门。
“开业首日我们仅接待了12位老人,但只要有一位老人需要,这扇门就不会关闭。”张子超说,没有想到“和乐之家”形成“银发互助”之势,日均200位老人围坐餐桌旁,虽在11时30分开饭,但很多老人8时就来等待,风雨无阻。
事实上,运营免费餐厅的艰辛远超张子超想象。食材采购、老人安全、募集善款……她的手机备忘录里记录着各项“开支流水”,她说:“资金主要依赖社会捐赠,要用好每笔善款。”
温暖不期而遇:82岁的老人武凤双手残疾,志愿者每天“一对一”将饭菜放在她的面前,感恩的她为餐厅捐赠了100元;每逢周末,大学生、企业员工纷纷赶来“送温暖”;用餐老人主动买菜、搬凳子……
当记者问及坚持的秘诀时,53岁的张子超摘下帽子,缕缕银丝从鬓角滑落:“几年来,即使是大年三十,依然有不少老人用餐。他们需要我们。”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
在“和乐之家”用餐3年后,崔花兰成为一名志愿者。“我也要发挥作用。”崔花兰说,她每天6时20分会赶首班公交车,7时准时到达“和乐之家”为志愿者做早餐,从未迟到。
洗碗、炒菜、打饭……崔花兰每天的工作量满满。她笑着介绍:“儿子、儿媳从部队转业回来,如今都在铁路系统工作。得知我当志愿者,他们还时常鼓励我呢!”
慈善的“蝴蝶效应”越来越大:83岁的志愿者杨玉霞,6年来每天坚持坐公交车赶到“和乐之家”帮忙。她说:“这是在做有意义的事,不论多远我都愿意来!”
83岁的任文学是退休教师,每次用餐前,他会带领老人唱歌。身板硬朗无“三高”的他,每天坚持搬菜、磨刀、倒水,干些力所能及的事。他说:“一碗热饭要暖胃,更要焐热大家的心窝子。”
……
8年坚守,“和乐之家”犹如一盏温暖的航标灯,从“就餐场所”变成老人们的“精神家园”。“从一个人到一群人,老人们从服务对象变为参与服务的志愿者,以老助老。”张子超说,“每天看着老人们笑着吃饭,听到志愿者说明天还来,我就感觉一切都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