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秦腔小将”亮相央视展风采 揭开青春版《杨门女将》登上“空中剧院”背后的故事

来源:西安晚报 2024-01-18 15:07

8c8cf724910d75d7f7bff2db453df7e2.jpeg

青春版秦腔《杨门女将》剧照 受访单位供图

作为戏曲重镇的西安,韵味悠长的大秦之声因青春火种的汇聚,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力赓续。1月17日晚,秦腔界最年轻的专业院团——西安演艺集团·青年团(以下简称西演·青年团),携青春版秦腔大戏《杨门女将》,登上央视戏曲频道(CCTV-11)《空中剧院》栏目,在全国观众面前亮出好戏的同时,更亮出古城“00后”一代传承戏曲艺术的赤诚之心。

“青春班底”诠释传统艺术的青春风采

杨家将的英雄传奇故事在我国广泛流传,以此为题材的戏曲剧目不胜枚举。上世纪五十年代末,陈尚华执导,王玉琴、李毓琳、肖若兰、刘茹慧等主演的秦腔版《杨门女将》一经上演,轰动剧坛,成为秦腔经典之作。记者1月17日采访西演·青年团获悉,青春版《杨门女将》正承袭于此版本,讲述佘太君率领的杨门女将,与穆桂英、杨文广母子里应外合,火烧敌营,一举歼敌的故事,全剧凝聚着中华民族深厚的爱国精神,洋溢着忠勇无畏的英雄气概,荡气回肠,感人至深。

此次登场的“青春版”秦腔戏《杨门女将》有多“青春”?这从主演阵容就可见端倪,该剧主、配角演员全部由西演·青年团青年演员饰演。记者从团方了解到,这些演员基本都是“00后”,平均年龄只有19岁。

虽然年纪小,舞台功力已崭露头角——在此次登上央视之前,青春版《杨门女将》已先后在西安易俗大剧院登台亮相,并参与多场外埠巡演,受到众多秦腔戏迷的认可点赞。“《杨门女将》行当齐全,青衣、刀马旦、老旦、老生、文丑、花脸等都各有发挥空间,这次登上央视,我们也用这部大戏向全国观众亮出西安秦腔青春力量的‘家底’。”在西演·青年团团长何红星眼中,青春版《杨门女将》同样是一出展现“青春态度”的大戏,“希望通过这部戏,传递和诠释这一代秦腔演员对古老秦腔的理解、责任和使命。”

精彩背后是手把手的“传帮带”

青春代表着活力和无限可能,青春在古老艺术领域绽放光彩,同样离不开“老将”护航和摒弃浮躁的苦练实干。记者采访获悉,西演·青年团从2022年起已开始排演青春版《杨门女将》,剧团不仅特邀京剧武生名家张四全对青年演员们进行现场指导,更邀请中国戏剧“梅花奖”“白玉兰奖”主角奖得主齐爱云、秦腔名家梁玉、王宝红、同超等10多位陕西本土秦腔名家口传心授。

在排练期间,前辈艺术家们和年轻演员同吃同练,有时要从早上8点一直练到晚上11点。在一次又一次的演示、叫停中,“老将”给“小将”认真示范,手把手教学,对每一个细节进行指导雕琢,一个动作练几百遍是家常便饭。2006年出生的赵梓君在《杨门女将》饰演佘太君,“这个角色不管是年龄还是经历,都和我的距离太遥远了,多亏了三意社老旦名家梁玉老师手把手的教学,最终我的表现才有模有样。”而梁玉也对自己的“学生”甚为满意,“过了那个最艰难的时段,孩子们就开始渐入佳境了。”袁梦在《杨门女将》中饰演“王辉”,演出精彩到曾被业内人士询问,“这个演员是老演员?”袁梦笑着说,这要得益于国家一级演员同超的悉心教导,“同老师常说,你演一两本戏是远远不够的,当年我们演五六十本还算是少的,现在你们必须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学习。”

在这些秦腔青年们眼中,自己从艺术前辈身上学到的绝不只是一出戏,而是坚守舞台的精气神,是戏曲传承的敬业精神和执着追求。

多途径助力“秦腔青年”成为“秦腔人才”

事实上,《杨门女将》已是西演·青年团登上央视的第三部秦腔大戏——2023年,该团的《美猴王》《白蛇传》就曾在《空中剧院》栏目中,向全国观众展示“金猴奋起千钧棒”的武戏精彩及“水袖翩然旷世缘”的唯美浪漫。

作为一个“成团”不到2年的年轻剧团,接连受邀登上央视高水准戏曲栏目,有什么“秘诀”?在团长何红星眼中,“秘诀”也许在于全团在抓创作、建平台、炼人才三方面的上下一心的努力。

2022年4月,在省市各级主管部门的关怀支持下,西演·青年团以西安演艺集团秦腔委培班学员为基础,在古城成立。将人才建设视为重中之重,剧团从建团伊始,就聘请了窦凤琴、李东桥、谭建勋、王新仓、屈巧哲、李淑芳 6 位中国戏剧“梅花奖”演员为艺术指导。同时邀请丁良生、同超等秦腔名家,以及西演秦腔传习中心数十位资深专业老师“驻团”进行青年演员的日常教学与艺术指导工作。

梨园行的优良传统“传帮带”,在剧团得到了最好的诠释,在前辈们的良苦用心和辛勤付出下,年轻人的戏多了,演出经验丰富了,艺术水平提高了。此外,剧团在“请进来”的同时,还不断地“走出去”,为秦腔青年提供各种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的机会——2023年,西演·青年团的青年骨干们得到前往北京中国戏曲学院进修的机会,也登上在全国地方戏精粹展演舞台,在第十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开幕式上大放异彩,更参加了多场全国性赛事活动……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展示剧目和演员,让这个西安青年院团的整体水平和精神风貌得以体现,助力“秦腔青年”早日成为“秦腔人才”。

以赓续之心用更多好作品回报时代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秦腔声伴随着西安城市文化精神的跳动脉搏,人才培养是这古老艺术流传不息的关键所在。

在人才队伍建设的同时紧抓创作,以戏带功——西演·青年团工作人员告诉记者,2023年,西演·青年团在打磨、提升原有剧目的同时,全新创排了秦腔神话剧《宝莲灯》,复排了《十五贯》《窦娥冤》《龙凤呈祥》《八件衣》《双官诰》《打金枝》6部大戏,以及折子戏《包公赔情》。这些戏大都经过了实践的考验,先后在西安、渭南、旬邑、兴平等地,以及甘肃民乐、环县上演,赢得了好评。其中复排剧目“以演促学”的方式,既留下了大众喜闻乐见的剧目,又让青年人才的艺术水平和舞台经验得到迅速提升,可谓一举多得。

“练功、说戏、排戏、演戏……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戏曲艺术,它是长年累月的积淀,是不分昼夜的付出,是努力到无能为力的用心用情。”何红星认为,西演·青年团一路走来,展现着古老秦腔艺术在西安的新生活力,也见证了新老秦腔人“做好传帮带、传好接力棒”的担当,“年轻力量的注入,是戏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一大批青年新秀正在这座城市的秦腔舞台迅速崛起,希望在孩子们的刻苦努力下,让秦腔的根须扎得更深,让传统艺术焕发出时代新风采——有了人,出了戏,大秦之腔终能在这片土地‘声’生不息。” 记者 孙欢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