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一切为了前线”的铮铮誓言 陕西工业力量在抗美援朝中的贡献
来源:陕西日报 2025-10-24 08:52

支援抗美援朝前线的重要军粮生产基地之一——西安华峰面粉公司旧址。
10月22日,在西安搪瓷厂家属院,88岁老人胡双印手中握着一个布满岁月痕迹的搪瓷杯。杯身上,“抗美援朝·保家卫国”8个褪色的红字,与白鸽掠过天安门的图案交织,仿佛在诉说着70多年前那段荡气回肠的工业史诗。
这个看似普通的搪瓷杯,见证了陕西工业战线支援抗美援朝前线的历史。
1950年,当炮火在朝鲜半岛轰鸣时,一场波澜壮阔的“生产战役”在三秦大地的车间里悄然打响。工人们以机器为武器,以汗水为弹药,将爱国热情融入每一件产品,用实际行动践行“一切为了前线”的铮铮誓言。
西安搪瓷厂:
窑火淬炼的“和平鸽”
1951年深秋,西安小东门外中兴路,28位从上海远道而来的搪瓷老师傅在一座院落里忙个不停。这里占地约9000平方米,原是一家倒闭的私人织布厂,院内荒草丛生。因为抗美援朝前线的战士急需搪瓷杯,他们来到这里建设西北地区第一家搪瓷厂。
“当时,最困难的是技术问题。”胡双印回忆。作为建厂初期的学徒工,他清楚地记得,为了掌握铁坯切卷技术,工人们经常加班到深夜。“对于铁坯在模具中的拉伸弧度,我们很难把握,稍有不慎坯体就会发生破裂。上海来的老师傅手把手地教,有时一个动作我们要反复练习上百次。”
釉浆配比是另一个技术难关。由于西北地区与上海的水质不同,原有的配方需要调整。技术员周鑫玉带着几个年轻工人,连续一周吃住在实验室,试验了上百种配方。“我们终于调试出合适的釉浆,整个车间的工人都跑来围观。”胡双印说,“第一批合格的搪瓷杯出炉时,还有人激动地唱起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生产条件极其简陋,工人们用砖头垒起简易的窑炉,用铁皮搭建临时工棚。在零下十几度的寒冬里,工人们的手冻得通红,却依然精心描绘着白鸽图案。“每画一只白鸽,我就在心里默念:愿和平早日到来。”胡双印说。
1952年初,第一批“白鸽”牌搪瓷杯终于完成生产。装箱那天,工人们自发地在箱子上写下“献给最可爱的人”。让所有人感动的是,几个月后,工厂收到了来自前线的感谢信。
“我也收到了一封志愿军战士的回信。在信中,他表达了对祖国人民深深的感谢。”胡双印说。
到1952年底,西安搪瓷厂生产的包括数万个搪瓷杯在内的541吨搪瓷器皿全部被运往丹东口岸,“奔赴”战场,支援前线。

在西安大华1935工业博物馆,退休工人田西芳抚摸着织布机。 记者 郑斐摄
大华纱厂:
纺锤编织的“蓝天梦”
在西安大华1935工业博物馆,一台44寸的织布机静静地陈列着,铁质的机身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88岁的退休工人田西芳抚摸着织布机说:“一看见这老机器,我就想起我们当年为啥拼命干——为了抗美援朝,为了前线能多一架飞机。”
1950年,新中国百废待兴。当志愿军在朝鲜战场浴血奋战的消息传来,西安大华纱厂的工人坐不住了。“我们车间里挂满了‘多织一尺布,前线多颗弹’的标语。”田西芳回忆,“那时我刚进厂,哥哥是志愿军汽车兵。厂里谁家没个亲人上前线?大家都憋着一股劲!”
1951年春,全国掀起为志愿军捐献战斗机的热潮。西安大华纱厂千余名工人响应号召,提出“加班一小时,捐献一尺布”的口号。
田西芳记得,工人们自发地将工作时间延长至12小时,有的甚至连续工作18小时。“有老工人把儿子寄的生活费全捐了,自己天天啃咸菜馒头;有女工献出了陪嫁的银镯子……没人喊苦,因为前线战士比我们更苦。”田西芳说。
1951年10月,用工人们加班所得购买的米格战斗机“大华工人号”,被送往朝鲜战场。消息传来时,全厂沸腾。“看着飞机模型缓缓驶出大门,不少工人抹着眼泪喊,这架飞机是纺织工人‘织’出来的!”田西芳说。
这场捐献运动凝聚了工人阶级的爱国情怀,更推动了纱厂的生产革新,使其成为西北工业战线的一面旗帜。
华峰面粉公司:
生产军粮送前线
在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的厂史陈列室,一张张老照片诉说着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集团办公室主任唐家龙指着其中一幅老旧厂房的黑白影像,向记者介绍:“这就是当年的华峰面粉公司。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这里便成了支援前线的重要的军粮生产基地之一。那时候,全体职工以高度的政治热情和爱国情怀,投入到那场保家卫国的洪流中。”
据档案记载,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后,华峰面粉公司临危受命,承担起紧急加工军粮的光荣任务。唐家龙说:“那是一段与时间赛跑的日子。1950年一个寒冷的冬夜,厂里接到紧急命令,要求3天内生产出3000袋军粮面粉。任务紧迫,但全厂上下没有丝毫犹豫。”
当时,生产条件极为艰苦,原料供应是首要难题。由于交通运输受限,小麦库存告急,采购人员不畏艰辛,连夜奔赴周边县乡,千方百计寻找粮源。车间里机器轰鸣、粉尘弥漫,工人们斗志昂扬。为确保设备全速运转,技术人员反复检修和调试生产线。
在生产过程中,工人们展现了惊人的智慧和创造力。为提高装袋效率,年轻工人自发组织劳动竞赛,形成了你追我赶的热烈氛围,效率显著提升。在包装环节,工人创新采用了防潮处理技术,确保军粮品质。
更令人动容的,是那份超越职责的奉献精神。据记载,许多工人连续工作数十个小时不肯休息,厂领导不得不强行安排轮班,以确保生产安全和人员健康。
“质量就是生命线”的理念在当时已深入人心。唐家龙补充:“每一袋面粉都需经过严格把关。工人们深知,他们手中的面粉,关系着前线将士的体能和士气。”
这段特殊的经历,是为国奉献的壮歌,更是企业发展的催化剂。唐家龙说,支前生产实践推动了工厂的技术革新和管理提升。1952年,工厂推广新的生产工艺,面粉产量得到提高;次年,又初步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为日后发展成为西北地区粮油行业的标杆企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胡双印老人的搪瓷杯,田西芳抚摸的织布机,爱菊集团陈列室的老照片……都在无声地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
70余载光阴流转,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已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卷中,这些工业遗址也已融入城市的新肌理——西安搪瓷厂旧址上建起了商业区,大华纱厂变成了文化艺术园区,华峰面粉公司则发展成为今天的爱菊集团。抗美援朝精神穿越时空,在新一代产业工人身上得到传承。今天,在智能化生产线上,工人也在书写新的工业史诗。
“抗美援朝的精神永远不过时。”田西芳说,“就像我们当年在织布机前一样,每一代人都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就是对祖国最好的贡献。”
从历史走向未来,这种奉献精神仍在三秦大地上生生不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用勤劳和智慧书写新的工业传奇。(记者 郑斐)
口述历史
胡双印:“我这辈子就‘烧铸’在这搪瓷里”

胡双印向记者展示珍藏多年的“白鸽”牌搪瓷杯。
10月22日,西安市东门外北火巷搪瓷厂家属院,阳光透过窗户,照亮胡双印老人手中搪瓷杯上的磕痕。
“这杯子,可是我们厂给志愿军战士做的第一批茶杯啊!”胡双印的声音沙哑,却透着一股自豪,“我这辈子就‘烧铸’在这搪瓷里了。”
作为西安搪瓷厂的元老,胡双印的青春与抗美援朝的壮阔历史交织在一起。从1952年入厂到1997年退休,他亲历了搪瓷厂从“白手起家”到“骆驼走遍天下”的辉煌。
10月22日,记者走访胡双印老人,听他口述那段火红的岁月。
“1951年建厂时,我们厂穷得叮当响,但值得自豪的是给抗美援朝战士制作过茶缸、餐盆。”胡双印回忆,语气像在讲自家故事,“我14岁从河北来陕西当学徒,1952年进搪瓷厂。那会儿,厂里设备简陋,全靠上海来的28个师傅手把手教。”
建厂初期,产品专供志愿军,但一级品率只有3.3%。胡双印说:“战士们用着漏黑的杯子,咱心里憋屈!1957年,轻工业部选咱厂当试点,我第一批去上海学习。回来后,我们就琢磨改进工艺,改了口杯把造型,克服了漏黑问题,将一级品率提高了20%。”他边说边比画,仿佛又回到了当年,回到了车间。
技术革新是胡双印的骄傲。他主导设计了中国第一款搪瓷变形茶杯。“老式杯是直筒形,浪费茶叶。我设计的杯盖从外向里收缩,杯把有变形,用着不滑手。”他说。
1979年,他设计的这款茶杯获轻工业部造型设计奖。
“志愿军用过的杯子,咱得越做越好!”他笑道。
厂里曾接待外宾,桌上摆着陶瓷杯,胡双印心里不是滋味。“咱搪瓷厂咋能用陶瓷杯?我憋着劲设计出了新杯子。从那以后,我们厂接待外宾就用搪瓷杯了。”他翻出老照片,眼里闪着光,“那时候,咱厂杯子出口100多个国家,年创汇300多万美元,‘骆驼’牌系列产品走遍天下哩!”
搪瓷杯不仅是产品,还是时代符号。胡双印讲起邻居小王的故事:“小王的爷爷是抗美援朝老兵,有一个纪念茶杯,上面写着‘赠给英勇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他传给挖煤的儿子用,儿子又传给孙子小王用。一个杯子服务了三代人,现在成了收藏的宝贝!”
胡双印的个人生活也与搪瓷难分难舍。“我们‘搪瓷三兄弟’——我、杜文璟、王成顺,1952年一起进厂的,睡大通铺,月工资3块钱。”老人回忆,“宿舍屋顶漏雨,床下长草,我们还乐呵呵的,编打油诗说‘天花板上挂月亮’。”
困难时期,干群同劳动。“进来原材料,干部工人一起扛大包;炉子坏了,炉温还没有降下来,老师傅就穿着湿棉衣钻进去抢修。”胡双印说,“1953年,‘火车头’小组创全国纪录,组长陈培春还见到了毛主席!我们厂就像个大家庭。”
胡双印分享成功秘诀:“一靠技术创新,二靠群众路线。厂里搞‘献计献策’活动,我革新了28项,设计了73个品种。1992年,我们三兄弟都当上了厂长助理。”
他感慨:“我们厂还援建新疆、青海搪瓷厂,送去设备、技术、管理经验。人家送咱锦旗‘青海搪瓷厂之母’。”
退休后,胡双印创办《收藏荟萃》小报,无偿分享搪瓷文化。“我收集纸制品、写厂史文章,就是想让年轻人知道,志愿军用的杯子是咋来的。”他指着书架上的荣誉证书说,“这些证书不算啥,重要的是得把这种精神传下去。”
胡双印的搪瓷人生,是陕西工业支援抗美援朝的缩影。
如今,胡双印仍活跃在古玩市场,传播搪瓷文化。“陕西历史博物馆为我拍过专题片,上海的中国百年搪瓷展览馆馆长成了我的挚友。”他说,“虽说1997年厂子停产了,但精神不能倒!”
面对记者,胡双印握紧搪瓷杯:“我这一辈子,就像这杯子,一经火烧,更结实了。志愿军用它保家卫国,咱用汗水浇灌青春,值了!”
胡双印口述的不只是个人记忆,更是国家工业化的活档案。从技术突破到生活变迁,从精神奉献到文化传承,搪瓷杯承载了陕西工业支援抗美援朝的壮丽史诗。在新时代,这种精神依然熠熠生辉!(记者 郑斐)
记者手记
让每一段奉献都被铭记
郑斐
作为记者,我时常追问:如何让历史不再仅仅是档案中的铅字,成为可感可触的生命叙事?这次采访,给了我答案。
在胡双印家中,听他讲述如何将搪瓷杯把手重新设计,让一级品率提升20%;如何为外宾换上搪瓷杯,终结“搪瓷厂子用陶瓷杯”的尴尬。这些细节让我看到,陕西工业企业支援前线的历史是由无数个“改进一道工艺”“攻克一个难关”垒砌而成的。
胡双印说:“志愿军用过的杯子,咱得越做越好!”这句话的背后,是整整一代人将车间视为战场的信念。
翻阅史料,我更清晰地看到这幅图景的广阔:大华纱厂的织布机轰鸣着“多织一尺布,前线多颗弹”的誓言,华峰面粉公司的工人在军粮袋上缝上绣着“与你们同在”字样的红布条……三秦大地的工厂,曾以机器为枪炮、以汗水为弹药,在另一个战场上与前线同频共振。
最打动我的是历史的延续。胡双印退休后自编自办《收藏荟萃》小报,田西芳在博物馆抚摸旧织布机时眼中闪着光——他们从未让精神随着时代落幕。当新一代工人在智能化生产线上操作时,那种“把质量视为生命线”的执着,与70多年前一脉相承。
这是技术传承,更是精神接续。
当鲜活的个体记忆得以汇入历史长河,当闪光的精神火种得以在代际间接力传递,当每一段奉献都被铭记,历史便不再是尘封的档案,而成为滋养现实、照亮未来的生生不息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