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科幻照进现实,科技与人文如何融合?

来源:陕西日报 2025-10-21 08:57

当人工智能从科幻概念变为日常工具,当算法深度影响我们的生活,站在科技浪潮之巅的科学家们如何思考?近日,记者采访了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西安学术秘书王鸽。

作为一名身处人工智能科研前沿的青年科学家,她分享科幻如何为自己播下探索的种子,阐释“想象力”与“逻辑性”如何共舞,并探讨为何人文素养将成为未来科技人才不可或缺的核心竞争力。

记者:作为科技工作者,您如何看待科幻对科学研究和科技发展的价值和影响?

王鸽:在我看来,许多优秀的科幻作品蕴含了创作者对未来技术的愿景,能够给大众提供具象化的、充满吸引力的未来图景。例如《星际迷航》中的“通信器”直接启迪了摩托罗拉工程师开发出最初的手机,《银翼杀手》中的巡逻无人机也非常类似于现在的无人机。科幻作品中天马行空的想象,比任何枯燥的技术文档都更能激发工程师的创造欲。同时,科幻作品给技术发明提供了自由预演的沃土。它让我们在零成本、零风险的情况下,预先推演技术可能带来的社会、伦理和哲学后果。

总的来说,我认为科幻对科学研究和科技发展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比如,《黑客帝国》对我而言就像是一颗“精神原子弹”,其提出的“模拟现实”概念,直接启发了我对世界进行数字化建模的兴趣。有意思的是,这种“模拟物理世界”的理念,如今已在数字孪生、元宇宙等前沿技术中得到广泛应用。在智慧城市和智慧工业等场景中,它正帮助管理者实现灾难预警、应急防控和运行模拟,犹如在虚拟世界中完成一场高效的“沙盘预演”,为现实决策提供重要支撑。

记者:您如何看待科幻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与科学研究严谨的逻辑性之间的关系?在您的研究中是否受到科幻的启发或挑战?

王鸽:科幻的想象力与科学的逻辑性之间的张力并非对立,而是一种“创造性的共生”,就像“探照灯”与“脚手架”的关系。科幻中的想象力是探照灯,它照亮了未知的方向,让我们能够不受现有科学范式的束缚,自由地探索所有可能性。它敢于问出“如果……会怎样”这种根本性的问题,比如“如果光速无法超越,人类如何星际航行”,于是有了《星际迷航》中的曲率引擎;“如果可以将人的记忆保存在数字媒介中,社会会变成什么样”,于是有了《黑镜》《流浪地球》等作品中的数字人。这盏“探照灯”照亮了远方可能存在的风景,为科学研究提供了灵感的方向和探索的动机。

而科学的逻辑性是“脚手架”,负责检验这些被照亮的“风景”是海市蜃楼还是真实的大陆。这个过程中,99%的科幻想象可能被证伪或搁置,但剩下的1%则可能被提炼、转化,成为真正的科学问题和技术路线。正是这套严谨的“脚手架”,确保了我们的探索不会坠入虚无,而是能坚实推进。

我的研究主要聚焦智能感知,即借助各种感知手段对目标的行为、身份、运动轨迹等信息进行解析。我常常和学生分享科幻电影中有关步态识别安保系统来完成身份认证的经典片段。这种基于个人行为习惯的认证机制难以在短时间内被模仿,从而成为除指纹、虹膜等生物学认证特征外,非常重要的行为学认证特征。现在,更多样的认证方式相继出现,例如我们团队之前的一项重要成果,就是将人作为一个导体与射频识别(RFID)标签连接,利用不同用户体质、体型等因素对射频标签引入的阻抗差异性对用户进行身份认证。

记者:科幻作品往往给我们更多的人文的思考和启发。您认为未来的科技人才是否需要人文素养和伦理思考?我们该如何培养“科技与人文”融合的思维?

王鸽:我认为未来的科技人才需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和伦理思考,而且这是他们必须具备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技术决定“我们能做什么”,而人文和伦理则决定“我们该做什么”以及“如何做得更好”。历史上许多伟大的创新都诞生于不同领域的交叉点。

培养“科技与人文”融合思维是一项系统工程。从教育层面来说,可以设计更多真正跨学科的课程,例如计算机伦理学等。在现有的课程授课中,老师也可以在讲解技术原理时引导学生思考“这项技术可能被谁滥用”“它会对哪些弱势群体产生影响”“我们如何设计才能避免偏见”等问题。

在产业界,我们也应当鼓励科技公司将人文因素融合进科技研发中。例如大火的《黑神话:悟空》,凭借炫酷逼真的3D渲染效果和东方美学实力出圈,将3D建模技术用于古建筑的数字化留存,就是一次“科技与人文”融合的范本。

从个人角度出发,我们也应当鼓励科技人员主动进行“跨界阅读”,有意识地涉猎哲学、历史、社会学、小说甚至诗歌。这些作品能为我们提供更丰富的思考维度。总而言之,我们培养的不是只会使用工具的“匠人”,而是能够理解工具意义、塑造工具价值并对人类命运负责任的“建筑师”。科技与人文的融合,绝非软性的锦上添花,而是确保我们在创造未来时,不至于迷失方向的刚性需求。

最后我想说的是,科技是手段而非目的,人的价值永远优先于工具理性。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最不可替代的,是人性深处那份永恒的、对真善美的追问与坚守。

记者 张梅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