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推动秦腔传承发展——访省戏剧家协会主席、省戏曲研究院院长李梅
来源:陕西日报 2025-10-21 08:29
记者:秦腔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陕西人民的文化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为更好地保护传承推广秦腔艺术,陕西各级相关部门和戏曲工作者开展了哪些工作?
李梅:秦腔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艺术表达,更是一种精神表达。其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承载着陕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彰显了陕西文化的艺术品格和三秦人民的精神风貌。
近年来,陕西出台全国首个省级层面戏曲类地方性法规《陕西省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条例》,打造以秦腔艺术文化为核心的易俗社文化街区,建成多个专题博物馆,持续举办秦腔艺术节、中国秦腔优秀剧目会演等活动,持续推动“陕西戏剧”品牌建设和秦腔艺术高质量发展。陕西戏曲工作者坚持守正创新,积极打造具有地域标识度、反映新时代人民精神面貌的精品剧目,持续送戏曲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不断创新演出内容和形式,并通过网络传播展示平台以及动漫、影视行业与戏曲艺术的融合发展,让秦腔艺术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走进生活、走进群众心里,为保护传承推广秦腔艺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自己的贡献。
记者:《中共陕西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意见》提出,发挥省戏曲研究院等的带动作用,多措并举推动秦腔传承发展。省戏曲研究院在秦腔传承发展实践中取得了哪些成果和经验?
李梅:近年来,省戏曲研究院在推进“一团一策”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措施,通过完善优质剧目创作机制,严格把控剧目质量,确保每个剧目都能发挥最大艺术价值和市场效应;增强国有文艺院团“国家队”意识,突出和强化公益属性,强化内部运行机制和管理创新,进行院内机构改革;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艺服务供给体系,探索推广“订单式”“菜单式”“预约式”等服务,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在人才培养方面,持续完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借鉴成功院团经验,与高校合作建立科学的人才梯队培养机制,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后继人才培养;整合有限资源,精选培养对象,通过重点剧目AB角排演制度、“薪火相传·名家传艺”工程,实现人才的有效培养;以各种大型活动及赛事为平台,以赛促练、以演代训,为中青年演员搭建成长平台、提供展示机会,重点培养和推出“文艺两新”人才,形成传承有序的人才梯队。
此外,省戏曲研究院围绕剧院艺术创作生产实践和非遗保护传承,开展了多项课题申报和调查研究工作,让剧院的一批创作实践成果得到理论上的提升,不仅为陕西戏曲传承发展提供了路径,还增强了剧种发展活力。
记者:在非遗保护传承方面,省戏曲研究院开展了哪些工作?
李梅:省戏曲研究院作为秦腔和眉户两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责任单位,多年来持续为秦腔、眉户、碗碗腔等剧种打造原创剧目,开展濒危剧种行当展演,通过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收徒传艺进行非遗代际传承,并建立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非遗数字化资源库等,不断加大非遗保护力度,构建起集剧目创作、演出拓展、人才培养、数字化保护于一体的非遗保护传承新格局。
在秦腔老剧本挖掘与整理工作中,我院立足对经典剧目的深入研究和理解,保留特色,结合现代观众审美需求和时代精神,在舞台美术设计、表演、剧本等方面进行创新。在演出形式上,积极探索小剧场、沉浸式表演、戏曲短剧等表达形式,让传统剧目焕发新生机,满足观众对新颖、多元艺术体验的迫切需求。同时,积极开展秦腔非遗普及活动,服务广大城乡群众。其中,“西安天天有秦腔”活动连续演出18年,累计演出超4000场,免费赠票数十万张,已成为陕西文化惠民的一张“金名片”。
记者:《意见》提出,实施“陕西戏剧”振兴计划。下一步,省戏曲研究院将如何贯彻落实?
李梅:《意见》的出台,为陕西文化强省建设锚定了方向,提供了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也激励着广大戏曲工作者勇毅前行,更好地肩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省戏曲研究院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扎实推进新创剧目的创排和经典剧目的传承,满足不同受众群体审美需求;坚持“出成果”与“出人才”相结合,继续实施好“薪火相传·名家传艺”工程、自有主创团队建设等措施,以精品创作助力人才培养,以人才培养反哺精品创作,实现戏曲的传承,为戏曲艺术的繁荣与发展积蓄新的力量;做好基层惠民演出的同时,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让戏曲艺术成果惠及更多群众;积极参与、开展各类展演展示活动,探索更多中国戏曲“走出去”路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记者 柏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