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岸边是我家·产业篇丨安家村里“安家”

来源:陕西日报 2025-09-19 08:01

b77ba2fa15728d6c25ca795109633f7b.jpeg

延安市延长县罗子山镇的红薯地(资料照片)。 《党风与廉政》记者 贾佳 摄

今年,是48岁的孙科重回安家村的第十个年头。

9月8日中午,拾掇完屋里的包装箱,孙科拎起草帽,沿着拓宽的硬化路,快步奔向自家的红薯地。

秋日正午的阳光依然火辣辣的,茂密的红薯叶铺满了田地。孙科蹲下身,拨开红薯叶,伸手压了压地膜,感受土壤的软硬与干湿。

回村以来,孙科一直跟红薯打交道。对于土壤水分与红薯生长的关系,他心里有数:“湿长蔓子干长根,不干不湿长红薯。水多容易烂薯,地太瓷实又不好扎根,薯形也长不端正。幸好前几天下了场及时雨,现在这地半干半湿,刚刚好。”

安家村,是延长县罗子山镇后街村的一个自然村。这座黄河岸边的小村庄,正如其名,既让红薯“安了家”,也让孙科真正安下了家。

早年外出闯荡,孙科走街串巷跑车、打零工。后来他娶妻生子,在西安落了脚。“一家几口在外乡,生活压力大,用钱的地方也多。那时候即便赚到钱,心里也总是空落落的,感觉不踏实。”他说,每次在电视上看到农民种地的新闻,就莫名来劲。

离开家乡近20年,孙科始终割舍不下生养他的土地。2016年2月,他带着妻儿,卷起铺盖,重新住进了老窑洞。一放下行李,他就直奔黄河边,看河水裹挟冰凌浩荡而来。

闲不住的他,把家里靠着黄河边的5亩地整理出来,准备种些红薯,自家吃一些,再给亲戚送些。

当年趁着农闲,孙科去县城转了一圈,发现土特产店门口立着“收购红薯”的牌子,进去一问,收购价2元多,店里卖6元。孙科心想,差价这么大,利润还挺可观,人家能卖,自己为啥不能卖?

在延长县,安家村所在的罗子山镇与邻近的雷赤镇都位于黄河岸边。这儿的地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加上约20摄氏度的昼夜温差、170天的无霜期,雨热同步,很适宜老品种红薯的生长。

“刚开始不敢多种,怕卖不掉。”孙科想种、想卖,却担心销路不畅。

2017年8月初,镇政府组织电商培训。得知消息的孙科和不少乡亲跑去听课、长见识。“祖祖辈辈吃黄河边上的红薯长大,那时候才知道,这红薯还能通过微信卖到全国去。”培训结束后,孙科立马行动起来:注册微信、开微店,取名“黄土特产”。

“5亩地的红薯,卖了2万多元。不算自己的人工,成本也就1000多元。黄河边的红薯产量稳、品质好。”首战告捷,孙科很满意。

为抢农时,红薯收获前孙科会提前联系好刨红薯的工人,“也因为黄河,我认识了对面山西来的刨薯人。我在河这头,他在河那头,黄河是必经之路。一到收获季,他就骑摩托从桥上过来。”往来4年,人工费也从最初的每天80元涨到200元。

在延长县,种玉米亩均收入约800元,而红薯能达到4000多元,是玉米的5倍多,尤其是黄河边的老品种红薯,为村民带来了可观收益。

“地里的红薯真能挣钱,这地不就活起来了?”孙科说,若离开黄河与滩地,红薯长不了这么好,自然也卖不上好价钱。

老品种红薯攒下了不少回头客。慢慢地,孙科的一个微信号变成了两个,来找他买红薯的人越来越多。2020年起,他陆续在村里流转了18亩地,专门种红薯。

和孙科的大胆相比,村民李强军的步子迈得要小一些。

2021年夏天,李强军专门找到孙科,问种红薯到底行不行、有什么技巧。育苗最累、栽植最费心,苗要一茬一茬长,长出的苗得及时栽下、不能太深,施肥浇水要看地……那天,两人坐在田埂上聊了半下午。

不久,县里请来农业技术人员,到镇进村讲授红薯种植技术:育苗从各家炕头发展到大棚育苗、合作社集约育苗;采收从人工刨转变为机械收割;种植采用高垄栽培,普及覆膜与膜下滴灌技术。

李强军不爱说话,但肯干。为了互助共赢、壮大产业,孙科拉上李强军、孙增会、刘梅平、李忠金,一起成立了延长县黄河沿岸种养专业合作社,主营红薯等农产品,还把“延长县黄河沿岸特产”几个字印在合作社的包装箱上。

在自家院子的外墙挂上合作社的牌子,孙科每隔两天就擦一擦灰。有村民打趣:“你这招牌,就离不开黄土、离不开黄河岸。”

孙科笑着回应:“那可不,黄河岸边就是安家,咱都在这儿安了家,这辈子离不开了。”

如今,约八成安家村人守着黄河岸边的土地种起了红薯,腰包鼓了,日子也实实在在好了起来。红薯,不仅让曾经撂荒的土地重新铺满绿油油的薯苗,更成为罗子山镇特色产业的代表。去年全镇红薯栽植面积4800多亩,产量约480万公斤。今年种植20亩以上的大户有55户。

中秋节过后,新一季红薯就要收获了。眼下,孙科又忙着拍视频、发抖音:“拍地里的红薯、安家村的日常,还有黄河……点赞的人可多喽。”

记者 卢尚义 杜瑶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