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创新驱动减污降碳,以生态优先引领绿色转型——古都西安的绿色答卷
来源:陕西日报 2025-08-20 07:58
8月13日,幸福林带供热站内,工作人员在巡检设备。 受访单位供图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更是对生态文明建设新形势的精准把握。
西安是全省唯一入选全国首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的城市。如今,从秦创原·氢合湾的“氢能革命”到幸福林带供热公司的“多能互补”,一个个实践样本生动诠释着这座古城在“双碳”目标下涌动的绿色澎湃动能。
8月13日清晨,秦创原·氢合湾氢燃料电池产业园内,一位年轻人扫码解锁了一辆印有“小氢出行”字样的蓝色两轮单车。手机端“小氢出行”小程序随即显示出车辆位置、剩余能量,以及“预计可骑行62km”的清晰标识。随着单车启动,耳畔没有传统电动车的嗡鸣,只有轻微气流声掠过。原来,这款看似寻常的两轮车,藏着独特的“能量密码”。
“这款氢燃料电池助力单车实现了‘10秒极速换氢、续航80公里’,充氢效率高,唯一的排放物是纯净水,真正做到了零污染,即便在极寒环境下也能稳定运行,目前已在泾河新城多个场景示范投用。”西咸新区泾河新城产业园区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于志超介绍。
在秦创原·氢合湾,33家氢能产业链企业以技术创新与场景落地,加快推进“双碳”目标的实现,盛世盈创氢能科技(陕西)有限公司便是其中的代表。这家企业掌握着氢燃料电池助力单车的技术核心——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
“这套系统的核心,是我们自主研发的质子交换膜等9项专利技术。”盛世盈创总经理聂小确表示。依托西咸新区氢能产业扶持政策,企业联合高校攻克技术难关,自主研发的氢气泄漏检测变色胶带打破国际垄断;小型风冷堆氢燃料电池生产线年产能达5万台,填补了陕西氢能装备制造的空白。如今,企业已构建起“研发—制造—应用”全闭环生态,年产值突破亿元。
秦创原·氢合湾氢燃料电池产业园的绿色实践不止于氢能。“我们在13栋厂房的屋顶安装了光伏分布式发电系统,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年均可产生92万度清洁电力。”于志超指着连片的光伏板介绍。
随着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的推进,西安的“绿色基因”随处可见。其中,在幸福林带片区,幸福林带供热站综合楼这座“多能互补”绿色建筑,通过智慧能源管理,实现非采暖季零碳排放,以科技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赋能。
眼下正值非供暖季“黄金检修期”,工作人员在供热站内忙着对设施进行全面“体检”,为供暖季打好基础。从采光到制冷,供热站的“低碳秘诀”就藏在细节里。“您看这盏灯,光源全来自太阳光。我们设置了3处导光井,对光照不足区域采用被动式采光技术,年均可节约电量9800余度。”西安市热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幸福林带供热公司安全技术室负责人晁越说。
除了节能,建筑的降噪设计同样细致。供热站主厂房墙体采用300毫米厚隔声砌块,窗户为钢制双层隔声窗,西侧砌块墙面上加装100毫米厚穿孔铝板吸音材料,屋面铺设11层吸音保温材料,多重防护有效隔绝噪声传播。“厂区作业的噪音在外面完全听不到,建筑外设有国家噪声监测站实时监测,确保周边居民生活不受影响。”晁越补充道。
这座绿色建筑的节能效益远不止于此:建筑外,风光电互补型路灯依靠太阳能方阵与风力发电机供电;屋顶光伏板在满足日常办公用电外实现余电上网,单日最高发电量1116度;制冷供热环节充分利用浅层地源余热,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47吨;供暖季通过回收天然气锅炉冷凝水,年节省水费50余万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47吨……
据统计,该项目年均可节约天然气349万立方米、节约用电21.39万度,减排二氧化碳7305.88吨、二氧化硫0.96吨、氮氧化物2.63吨、颗粒物0.01吨,节约用水8.82万立方米,总节约成本约951万元。
秦创原的“氢”风与幸福林带的“暖”流,正是西安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生动缩影。近年来,西安以科技创新为引擎,锚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持续推动能源、工业、交通运输等领域减污降碳协同发力,加速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用扎实实践书写着一座古都的绿色答卷。
记者 李欣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