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做一粒‘小小的星火’”——记红色故事金牌讲解员蔡妤
来源:陕西日报 2025-08-20 07:57
蔡妤(右一)正为游客讲解(资料照片)。 受访者供图
“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现存土石窑洞150余孔,大小会议室、礼堂、机关餐厅各一座。纪念馆的基本陈列《西北革命根据地暨中共中央西北局历史陈列》再现了中共中央西北局为陕甘宁边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建设作出的重大贡献,以及领导边区人民创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奋斗历史。”8月8日,在中共中央西北局纪念馆,讲解员蔡妤向游客介绍。
7月25日,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五届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颁奖仪式暨首场宣讲活动在湖南省长沙市举行。来自陕西代表队的延安西北局革命旧址管理处讲解员蔡妤,以决赛专业组第五名的成绩荣获金牌讲解员称号。
从“倾听者”到“讲述者”
正值暑期,中共中央西北局纪念馆里每天前来参观学习的学生络绎不绝。他们聚精会神地聆听着革命根据地建设的历史。80后的蔡妤看着眼前一张张青涩的面庞,仿佛看到了多年前的自己。
“我读高一时,学校就组织我们到延安革命纪念馆学习。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讲解员这个职业,第一次系统了解延安十三年的革命故事。”蔡妤说,当时,她被讲解员姐姐声情并茂的讲述深深吸引。
自此,蔡妤心中有了当讲解员的想法。
2010年毕业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蔡妤偶然从报纸上看到延安革命纪念馆招聘讲解员的信息,便毫不犹豫地拨通了招聘电话。
“当年招聘面试、入职后第一次讲解的情景如今仍历历在目。”蔡妤说。
2015年,蔡妤开始在中共中央西北局纪念馆从事讲解工作,继续在如何“讲好延安故事”的道路上前行、成长。
点燃大家心中的火焰
蔡妤的笔记本永远被写得密密麻麻。为了讲好每一个历史故事,她逐字逐句研读党史资料,把自己代入那段峥嵘岁月,只为让讲述更有温度。“蔡妤在工作中认真严谨。有一次,我们一起整理讲解词。她对每一句话、每一个词,甚至每一个标点符号,都核对和梳理得非常精准。”蔡妤的同事王慧说。
“刚开始,我觉得讲解员的工作就是把讲解稿背好就行,但这样其实远远不够。只有当自己把内容理解、感悟之后,再用真情去向观众传达,这时的讲解才是有温度的。”蔡妤说。
“从事讲解工作,我也在不断总结经验。如讲红色故事不用华丽辞藻,而要像当年干部跟老乡拉家常那样,把掏心窝子的话说明白。”蔡妤说,“比如讲西北局的同志在窑洞里改文件,我会想起小时候听老人说‘他们的油灯总亮到后半夜,窗户纸上的影子一直到后半夜’。这种带着‘温度’的细节,比干巴巴的历史结论更能让人记住。”
在很多人眼中,讲解员工作单一而重复。那么,是什么样的力量,让讲解员甘于坚守?在蔡妤看来,答案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我愿做一粒‘小小的星火’,通过讲述,用延安精神去点燃大家心中的火焰,让红色故事影响更多人。”蔡妤说。
让红色故事深入人心
在第五届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中,初赛时,蔡妤以《红色电波中的胜利回响》为题,讲述了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在延安窑洞发出第一声宣告的历史故事。决赛时,她随机抽中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医学泰斗王振义院士的故事为选题。
只有短短4天时间,需要完成撰稿、背诵以及视频磨合。一开始,蔡妤也犯了难,但随着对王振义院士的深入了解,蔡妤从内心深处被他的故事打动。
“我一辈子就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对病人负责。”这句看起来朴实无华实则充满力量的自白,在蔡妤心中产生了巨大的共鸣,最终她以《一生一事》为题完成宣讲。
选择用“一生一事”诠释王振义院士,恰恰是因为这4个字能击穿时空——无论是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前辈们用一生坚守“发出真理之声”,还是王振义院士几十年深耕白血病领域,他们的生命轨迹里都藏着同一种内核: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用一辈子回答“为了谁”。
10多年来,蔡妤接待的游客成千上万,日复一日讲述着同一段历史。在旁人眼中,这是单调重复的工作,她却视作对“初心的守望”。她走进军营、校园、社区等,先后开展了500余场爱国主义宣讲,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对待每一场讲解。
“蔡妤身上有股子钻劲,干工作精益求精。她总是认真对待每一批参观游客,用心、用情去讲解延安的红色历史。”延安西北局革命旧址管理处副主任李娜说。
红色讲解员是红色文化的传承者、讲述者、传播者。“我希望通过自己的讲述,不仅讲清‘发生了什么’,还要讲透‘这些故事跟今天的我们有什么关系’,让每一个来延安的人都能感受到,红色故事不是遥远的历史,而是能住进人心里、化成‘拧劲儿’的力量。”蔡妤说。
记者 周恒宇 通讯员 郝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