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口援藏31年 陕西:情系雪域高原 见证沧桑巨变
来源:陕西日报 2025-08-20 07:44
对口援藏31年,陕西共选派各类干部人才1400余人次,实施项目300余个,投入援藏资金23亿余元——
情系雪域高原 见证沧桑巨变
成功为一位合并三支冠脉严重病变的83岁藏族老人实施前降支支架植入术;紧急救治一名突发急性下壁心梗的病人,为其开通次全闭塞的右冠脉……
进驻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心内科一个月来,陕西省第十一批援藏医疗队的心内科援藏专家团队携手当地医护人员,已成功完成10余台冠脉介入手术,救治多例危重症患者。
“过去,这类危重症患者必须冒险转运到1000多公里外的拉萨。在一代代援藏工作队的接力帮扶下,如今救命的技术留在了雪域高原。”8月18日,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内二科主任靳志勇感慨。
“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西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各领域都上演着这样的人间奇迹。
雪域高原的沧桑巨变,陕西既是见证者,又是参与者。31年援藏,陕西选派各类干部人才1400余人次,实施项目300余个,投入援藏资金23亿余元,帮助阿里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医疗、教育、农业、科技等方面结出累累硕果。
产业援藏:点燃发展引擎
8月,阿里地区噶尔县红柳花开、草木含笑。
8月13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阿里达成又一项合作协议——共建高寒草地农业试验示范站,着力打造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示范推广的综合性平台。
阿里地区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有“世界屋脊的屋脊”之称。根据阿里地区地理环境和产业特点,陕西充分发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科院等科研机构优势,在噶尔、普兰两县打造优质蔬菜生产基地,推广现代种养殖技术,实现群众增收致富。
由陕西援建的噶尔县生态农业产业园区,改变了噶尔县蔬菜依靠外地调运的情况,实现年产值3000万元;草莓、火龙果、柑橘、百香果等水果在阿里试种成功,丰富了当地群众的“果篮子”。
湛蓝的天空下,孔雀河畔,普兰西德稞原地食品有限公司的工人忙着将打包好的西德白糌粑装车,发往县城各大销售点。在陕西援藏干部的帮助下,普兰县西德村整合清油和糌粑加工合作社,成立普兰西德稞原地食品有限公司,吸纳当地农牧民141户590人就业。
高原高寒苗圃培育基地、普兰机场、全国首个高原无人机产业示范基地、西藏首个工业级“直接提锂”项目……一个个倾注着陕藏情谊的产业项目,为阿里地区发展注入内生动力。
牢记“中央所托”、聚焦“阿里所需”、竭尽“陕西所能”,立足当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陕西精准定位阿里地区重点发展方向,从“输血”到“造血”,点燃了阿里自我发展的引擎。
医疗援藏:守护生命之光
7月17日,抵达阿里的第四天,陕西援藏医疗队队员、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副主任郭成克服高反,成功完成阿里首例腹腔镜下脾脏切除手术,挽救了一名危重外伤患者的生命。
当日下午,阿里地区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一名车祸重伤男子。该患者肝脾挫裂伤、腹腔积血、多发肋骨骨折,诊断性腹穿抽出不凝血,生命危在旦夕。
传统开腹手术需在患者上腹部切开近40厘米的“人”字形巨大切口。郭成凭借精湛技术,通过腹壁5个微小穿刺孔,实施了腹腔镜下探查、腹壁出血点电凝止血及脾脏切除。此次手术显著减少患者痛苦、加速术后康复,填补了阿里地区相关医疗技术的空白。
一项项“首例”“首次”,正是陕西对口支援阿里地区取得的新突破、新进展。
2015年以来,陕西先后选派11批312名“组团式”援藏医疗人才和10批332名对口帮扶医疗人才,对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和7个县人民医院进行全面帮扶,帮助培养当地医疗人才、健全各项制度、推进现代化医院建设。
开颅手术、心脑血管介入、大骨节病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等1300余项技术在阿里落地生根,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急性呼吸衰竭等760种大中疾病不出阿里地区就能治疗。
阿里地区地广人稀、交通不便。陕西投入3000余万元,建设“智慧医疗”,建成连接陕西与阿里,贯通地区、县、乡三级的信息化平台。
如今,阿里地区部分偏远的乡镇卫生院能连线陕西三甲医院,专家在千里之外就能指导手术。“点对点”的精准帮扶,让优质医疗资源跨越雪山戈壁,守护高原人民群众生命健康。
教育援藏:托举藏区未来
8月12日,陕西省第四批“组团式”援藏教师抵达拉萨,开启为期3年的教育援藏。
“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风暴强意志更强、海拔高追求更高。这是一代代援藏干部的理想信念。”第四批“组团式”援藏教师、西安中学航校管理办公室主任杨林说,“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希望能帮助藏区学生走出西藏,未来回到西藏,更好地建设家乡。”
一直以来,陕西把教育援藏作为重中之重。
全资援建高标准现代化完全小学——西藏阿里地区陕西实验学校,打造农牧民孩子放飞梦想的摇篮;“以省包校”支援西藏拉萨阿里地区高级中学,建成陕阿云校“双师”课程网络,实现异地同堂、优质资源共享……
教育援藏要培育造血能力,打造一支带不走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陕西不断完善“一校帮一院”工作机制,推动西安交通大学等8所在陕高校支持西藏民族大学学科建设,为西藏各项事业发展培养优秀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
“陕阿教师学习共同体”挂牌后,来自陕西的2批次46名基础教育骨干教师送教阿里7县,惠及23所学校1200余名教师。
“十四五”期间,陕西设立500万元援藏资金,重点支持阿里培养乡村医生、采矿技术人员和陕菜厨师等专业人才,先后有254名学生在陕西学习技能。
31年援藏,“陕西力量”在雪域阿里持续凸显。陕西教育援藏变“输血供氧”为“造血制氧”,为当地教育发展注入新活力、新动力。
“三交”实践:筑牢团结根基
7月18日,在陕西省第十一批援藏干部的协调下,阿里地区基层民族宗教委员及网格员踏上赴陕参访之旅。
斑驳的文物、泛黄的史料、生动的场景复原……在陕西历史博物馆,镌刻着陕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厚过往。
文物是中华文明华章日新的见证。站在兵马俑前,措勤县委统战部一级主任科员拉巴次仁表示,这些文化遗产带来的震撼难以言表。这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
革吉县雄巴乡统战干事罗杰说:“陕西之行收获颇丰。我们将把这次汲取的精神力量、感悟的团结真谛带回雪域高原,为阿里和谐稳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近年来,陕西省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和红色资源优势,开展“走出去”和“请进来”双向互动,组织开展“石榴籽一家亲”“万名大学生回延安”等民族工作主题活动,邀请阿里民族团结代表人士、基层统战业务骨干、宗教界代表、企业界人士和青少年代表等来陕参访交流,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增进“五个认同”、筑牢团结根基。
在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陕西省第十一批援藏工作队接过“接力棒”。
陕西援藏工作队领队,阿里地委副书记、行署常务副专员马江涛表示,站在新起点,陕西援藏干部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以及省委、省政府援藏工作安排,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围绕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谋篇布局,高质量完成“十四五”收官工作,科学谋划“十五五”援藏规划,充分发挥陕西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优势,以科技引领产业援藏和生态保护;充分发挥陕西高校和文旅资源优势,深化交往交流交融,在雪域高原续写新的传奇。
记者 刘居星 见习记者 陈绮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