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杨凌农创汇”聚力打造功能完备、要素集成、链路贯通的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让科创成果走上产业“C位”

来源:陕西日报 2025-08-01 08:16

35281b05cfe1b66770c10ba3c6f22acc.jpeg

7月中旬,在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育种实验室,科研人员进行育种工作(资料照片)。

7月31日,杨凌示范区传来消息:“中国杨凌农创汇”全面启动建设。

作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中国杨凌农创汇”将整合杨凌示范区科技创新资源,加快构建从源头创新到产业应用的全链条生态体系,加速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

建设“中国杨凌农创汇”是杨凌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打造我国旱区现代农业创新高地的重要探索。作为秦创原农业创新驱动平台总窗口和陕西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试点,杨凌持续深化区校企融合和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因地制宜探索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取得积极成效。

激活科创基因

我国在肉牛分子育种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家肉牛改良中心和企业开展联合攻关,日前成功研发出“中国黄牛1号”50K育种芯片。

“中国黄牛1号”50K育种芯片检测成本低、选择准确性高,能够满足大量样本的检测需求,将有力支撑中国黄牛快速、精准、高效选育。“只有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肉牛品种,才能打破国外垄断,保障我国肉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家肉牛改良中心主任昝林森表示。

“中国黄牛1号”50K育种芯片是杨凌农业科技创新的代表。着眼国家战略需求和全球农业竞争前沿,杨凌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今年上半年,水土保持与荒漠化整治全国重点实验室完成重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西安交通大学共建的智能农业装备研究院揭牌;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顶级种用藏羊、陕西首头高育种值克隆奶牛、国内外已知含油量最高的油菜种质资源等相继诞生;杨凌“神农大脑”中医药大模型发布,17个小麦新品种进入国审公示,创历史新高……

7月25日,在陕西海斯夫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忙着进行β-胡萝卜素的微生物发酵工艺优化试验。依托“三项改革”等政策支持,这家由陕西师范大学科研团队参股创办的高科技生物技术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完成了一批专利成果的转化,多个产品的技术水平与市场规模居行业首位。

“创新资源和支撑政策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陕西海斯夫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鹏说。

立足自身优势,杨凌持续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出台14条“硬措施”,为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松绑”,极大地激发了各类创新主体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热情。今年上半年,全区筛选出首批“三项改革”科技成果100项,举办项目路演对接活动92场次,完成技术合同认定登记110项,交易额7.2亿元、同比增长44.3%。

深耕产业沃土

浓厚的农业科技氛围,催生了杨凌独特的创新磁场。

在杨凌国际猕猴桃创新创业园的试验田边,一块介绍技术团队的牌子尤为引人注目。从品种培优、栽培管理到果园生态、保鲜即食,几乎每个环节都有高校科研人员的保驾护航。

“想获得更多利润,就要加快产业升级,关键还是要依靠科技创新。”园区负责人高志雄说,“围绕猕猴桃产业链发展,我们和高校院所合作,加快培育新品种、示范新技术。”

“我们希望通过园区的示范作用,让优良种苗得以推广,让先进的农业经验在田野落地生根。”园区技术团队首席科学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刘占德说。

杨凌积极探索“企业出题、团队解题、基地示范”的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模式,组建“企业+团队+基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联合体10个,布局建设成果转化或示范推广基地50个,与陕西农发集团规划建设18万亩的现代农业“飞地园区”,构建起区校企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盛夏时节,在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育种实验室,科研人员正加班加点进行一个种质材料的转育不育系作业,其含油量有望实现质的飞跃。多个种业企业在密切关注着这个高油种质的培育。

“它的含油量已经达到66%。我们将进一步加大研发力度,争取早日培育出高油的新品种。”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主任穆建新介绍,“近年来,我们共育成油菜高产高油新品种42个,累计推广面积3500万亩,形成了‘育成一个、转化一个、走俏一个’的成果转化新局面。”

在产业发展方面,杨凌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完善全链条式孵化培育体系。截至目前,秦创原杨凌旱区现代农业高能级科创孵化器累计孵化企业1300多家,培育规上企业40多家,农产品加工、农业智能装备、生物医药和大健康等3个产业集群已形成雁阵效应。

打造农创“T台”

这段时间,科大讯飞正积极与杨凌示范区科技创新和转化推广局对接,希望以“中国杨凌农创汇”的建设为契机,搭建创新合作桥梁,不断拓展智慧农业的应用场景。

“我们期望充分发挥企业在人工智能、大模型等领域的技术专长,依托杨凌得天独厚的农业科技资源优势,将先进技术转化为农业领域的新质生产力。”科大讯飞陕西分公司总经理张晓磊表示。

目前,“四库一网”信息服务平台正加快搭建,中国农科院技术转移中心杨凌分中心等10余家科技服务机构、华大基因等多家龙头企业也将走上这个农创“T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同样期待借势发力。该校长期负责科技推广工作的王亚平表示:“学校在旱区育种、节水农业等领域有大量成果,希望通过与政府、企业共建中试基地、组建产业联盟等,打通成果转化链条,为旱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

“‘中国杨凌农创汇’将以加速成果转化为核心目标,通过整合资源、完善服务,进一步推广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经验,持续释放成果转化效能。”杨凌示范区科技创新和转化推广局局长薛海兵介绍,“中国杨凌农创汇”将贯通构建集科技研发、中试验证、孵化加速、科创生态、产业应用于一体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综合体,让成果转化各环节高效衔接。未来,这里将成为旱区农业科技成果的“孵化器”和技术交易的“集散地”,为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大支撑,助力杨凌在旱区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持续发挥引领作用。

记者 张梅文/图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