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守好“三秦粮仓”提供法治保障——写在《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办法》通过之际
来源:陕西日报 2025-08-01 08:11
7月30日,《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办法》在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上表决通过。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2024年,陕西粮食播种面积4547.82万亩,粮食总产量1352.29万吨。陕西粮食储备充足,市场供应平稳,但省内粮食供需“紧平衡”状态没有根本改变,粮食品种结构矛盾依然存在。为确保陕西粮食安全,省人大常委会对标对表上位法规定精神,聚焦粮食生产、收购、储备、加工、销售全链条,在耕地保护、种质资源保护、粮食节约减损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规定。
1 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粮食安全工作应当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口粮供给绝对安全。
“《办法》立足我省省情和粮食生产实际,在条款的制定中充分考虑关中、陕北、陕南三地不同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主要农作物等,在第十一条、第十四条作出关于盐碱地治理和关中、陕北、陕南重点作物生产的具体规定。同时,根据我省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区位优势、教育科研优势等因素,《办法》在第六条、第七条对科技投入、创新成果转化、技术交流等也进行了详细规定。”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王雅丽介绍。
《办法》提出,应当围绕关中小麦、玉米优势区,陕北和渭北旱作玉米、大豆、杂粮优势区和陕南水稻、油菜优势区等重点生产区域,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基础条件,提高粮食生产装备水平。依托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区,有计划、分步骤推进建设集中连片、高产稳产的现代粮食生产园区和基地。
省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专家、西北大学法学院教授赵海怡认为,《办法》在地域适配性、机制创新、技术应用等方面呈现出鲜明特色,在耕地保护、区域协同、应急保障等领域进行了针对性突破。《办法》通过地域化治理、精细化激励、社会化参与、区域化协同四大创新点,构建了更具针对性和操作性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办法》规定了分级分类的耕地保护激励制度,建立‘市县通报表扬+乡镇资金奖励+集体经济组织补偿’的三级激励机制。其中,省级财政预算专门用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补偿,直接将激励落实到基层生产单元,比‘笼统奖励’的模式更具操作性,能有效调动基层护地种粮积极性。”赵海怡说。
在粮食储备方面,《办法》构建了社会储粮的全维度动员机制,不仅要求规模以上加工企业建立“社会责任储备”,还鼓励家庭农场、合作社自主储粮,支持经营主体为农户提供“代储服务”,并推广科学储粮装具。《办法》将储粮责任延伸至全产业链主体,形成“政府+市场+农户”的多元储备体系。
2 用好技术提升粮食单产水平
“农业机械化是科技强农、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对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不可或缺。在粮食播种面积确定的情况下,通过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来提升粮食单产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正高级农艺师孙建阁说。
根据《办法》,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推进农业机械产业发展,加强农村机耕道路等农业机械化作业基础条件建设和维护,推广普及粮食生产机械化技术,鼓励使用绿色、智能、高效的农业机械,支持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全面提升粮食作物耕种管收机械化水平。县级以上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当加强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与推广,推进信息化、智能化生产管理,开展技术培训和观摩指导,带动小农户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提升区域整体单产水平。
7月30日傍晚,在渭南市富平县流曲镇臧村,种粮大户王满绪正忙着给1000多亩玉米地浇水。“我的地里用上了滴灌、喷灌设备,给1000多亩地浇水不费人力,非常方便。遇到旱情的时候,也能及时灌溉减少损失。”王满绪说。
王满绪采用小麦玉米轮作模式,今年的1000多亩小麦已经收割,亩产约650公斤。他介绍:“如今,从播种到收割都可以用机械。喷灌设备、撒肥机、植保无人机这些设备我都有。我的1000多亩地4个人就能管好。”
目前,陕西小麦、玉米种植主要集中在关中灌区,小麦宽幅沟播技术和玉米“5335”增密度技术是实现粮食增产的两大“法宝”。
“要提高粮食单产,除了提升种子的品质外,还要应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利用小麦宽幅沟播技术,农民可以一次性完成灭茬、深松、施肥、播种、镇压等作业,改变小麦种子空间分布排列方式,达到提高播种质量、改善群体结构、苗齐苗匀苗壮等目的。玉米‘5335’增密度技术通过优化种植密度提升产量。我们除了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外,也会通过扶持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推广新技术,实现全省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孙建阁说。
3 提升粮食产品市场竞争力
《办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支持优质粮食生产、收购、储存、加工、销售,推进绿色优质粮食产业体系建设,增加绿色优质粮食产品供给。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做好粮食地理标志和商标等知识产权保护,提升粮食产品市场竞争力。
“今年高粱穗大粒满,长势非常好!”7月30日,在榆林市佳县金明寺镇刘家峁村,村民刘德庆蹲在田埂上轻捻高粱穗,黝黑的脸上露出笑容。
刘德庆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政府免费提供种子和地膜,机耕还有补贴,收购价每斤比市场高两毛钱。今年亩均产量至少600公斤,收入能比去年多1万多元。”
为推进高粱全产业链发展,佳县实施“统一供种、统一耕地、统一覆膜、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的“五统一”补贴政策。同时,通过建设节水灌溉设施等措施,进一步盘活土地资源,确保粮食稳产增产。
佳县一隆农副产品购销有限公司今年新建3万吨级仓储基地,收储能力翻番。作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该公司与西凤集团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成为其重要的原粮供应基地。“我们每年收购加工佳县90%以上的高粱,今年计划加工销售高粱7万吨,预计全年销售额突破2亿元。”该公司总经理曹永旺介绍。
“我们通过新建年产3万吨的优质高粱初加工烘干车间,提高产品附加值。目前,已形成高粱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体系,产值突破3.1亿元。我们将进一步深化地企合作,积极推进高粱种植基地和酒旅融合示范项目建设。”佳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王和平说。
《办法》还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发挥粮食生产区域优势,鼓励和引导粮食加工业发展,支持粮食加工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应用;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科学规划布局粮食加工能力,合理安排粮食就地就近转化。
记者 王姿颐 屈荔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