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屋脊”播撒希望的种子——记入选2025年“中国好人榜”教师谢华利

来源:陕西日报 2025-07-10 08:04

b9accfec20b1cf6edfea56f92bf68a0e.png

谢华利在给藏区学生讲课(资料照片)。 受访者供图

6月27日,伴着读书声,记者走进铜川市第一中学。整洁明亮的教室里,历史老师谢华利正在认真地给学生讲评试卷。

2019年,谢华利作为陕西省第二批“组团式”援藏教育人才前往西藏拉萨阿里地区高级中学。援藏3年间,谢华利克服高原反应等重重困难,为当地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他们的心中种下希望的种子。6月24日,谢华利入选2025年首次“中国好人榜”。

在高原搭建文化桥梁

2019年,谢华利踏上了援藏的道路。那时,她的两个孩子还小。

为什么选择援藏?面对记者的提问,谢华利笑着说:“我当时没有考虑太多,只是觉得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值得去做。”

谢华利回忆:“初到西藏的时候是8月,高原反应还不严重,但到了秋冬季,就需要格外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一次普通的感冒,就有可能引起肺水肿等并发症。”

严寒的冬日、稀薄的氧气、崎岖的山路……对于初来乍到的谢华利来说,克服这些困难并不容易。“条件虽然艰苦,但看到这里的孩子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所有的困难都不重要了。”谢华利说。

作为历史老师,谢华利对藏区习俗产生了浓厚兴趣,这也是她与学生建立友谊的桥梁。

课堂上,谢华利给学生讲普兰县的孔雀服、改则县的森郭服饰等特色服饰背后的意义。有一年的藏历新年,学生拍视频给谢华利展示家里熬的“古突”(一种藏族特色面粥),还兴奋地告诉谢华利,他吃到了一枚钱币,今年会交好运。

谢华利说:“虽然不同地区的文化各有特色,但也有许多相同之处。能在这样一个地方体验不同的文化,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很有意义。”

用心化解“少年的烦恼”

支教期间,让谢华利最为触动的是藏区孩子的天真质朴。

“那里的孩子对待学习踏实、认真,听说我们这些援藏老师来了,大家都很兴奋。”谢华利说,由于地广人稀,那里的孩子大都寄宿在学校,一年只能回几次家,课余生活相对枯燥。谢华利决定举办社团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

在得到学校校长的支持后,谢华利与其他教师开始谋划组建社团。“一开始,我们只有4个社团,两个学期后,就增加到了39个,包括音乐、舞蹈、书法等。全校三分之二的高一、高二学生都参加了社团。”谢华利说。

一次社团活动结束后,有个学生问谢华利:“什么是‘心理’”?谢华利说:“我当时愣住了。没想到这个我们早已习以为常的概念,对于他们却是陌生的。”实际上,10多岁的少年心里,怎么会没有一点忧愁呢?可是他们却从未意识到心理健康这个问题。想到这里,谢华利萌生了开设心理辅导中心的想法。

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心理辅导中心很快就建起来了。在一间活动室里,与藏区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谢华利了解了他们的内心世界:“有的学生觉得自己家庭条件不好,学习成绩也平平无奇,比较自卑。其实这些学生身上有很多闪光点,比如对待学习很认真,性格很好。”

“那里的学生长期住校,对老师有一种深厚的情感。”谢华利说,“他们更渴望得到老师的支持,更希望老师能与他们交流沟通,更渴望被看见。我们需要在他们心中种下一颗希望的种子,这是我们创建心理辅导中心的目的。”

后来,那个当年对“心理”一无所知的学生考上了西藏民族大学,还当上了班上的心理委员。越来越多的老师加入心理辅导中心,为学生排解成长中的烦恼。后续的“组团式”援藏教育人才中,也增加了专业的心理教师。在那个被誉为“世界屋脊”的地方,希望之花已经悄然绽放。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支教结束后,谢华利回到了铜川市第一中学。除了日常的教学工作,谢华利还主动担负起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心理健康教育。

去年,谢华利等人参与拍摄了《看见是一种力量》微电影。这部电影反映了学生复杂、敏感的内心世界。谢华利说:“许多学生坐在镜头前倾诉的时候,说着说着就流下了眼泪。这些学生渴望被关注、认同、鼓励,但是许多家长不明白孩子的内心想法,不主动与孩子交谈。”

微电影的结尾,谢华利写下了“看见自己,看见众生与天地”几个字。她希望通过这部微电影,让更多家长注意并重视孩子成长的烦恼,同时让孩子直面自己心中的问题。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是谢华利微信朋友圈里的一句话,也是她执教10余年的座右铭。

在谢华利看来,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和援藏一样,因为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正是有了更多爱心的汇聚,才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我们在孩子心中种下一颗希望的种子,可能需要若干年后才能成长为参天大树,但教育不仅仅是此时此刻的知识传授,还要有每时每刻的人文关怀。让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这才是教育应该有的样子。”谢华利说。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