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不断增强秦创原“一总多区”协同创新效应 促进区域创新协调发展
来源:陕西日报 2025-07-10 08:01
原标题:陕西不断增强秦创原“一总多区”协同创新效应,促进区域创新协调发展——“飞地孵化”打开科创新天地
中阳能工作人员在车间检测设备(资料照片)。 受访者供图
7月7日,在定边县白泥井镇,一台台印有“中阳能”字样的储能设备被吊装上车。这些设备将运往陕北各大油田,为深山中的抽油机注入“绿色动能”。在距离300公里处的西咸新区秦创原总窗口,企业工程师紧盯屏幕上的数据,调试油田智能EMS系统。
得益于秦创原不断完善的服务体系,创办仅一年多的科技企业——中阳能(陕西)储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阳能”)在储能技术研发和应用领域实现了多项突破。
“‘西安研发+榆林生产’的‘飞地孵化’打破了地域、资源的界限,实现了研发在西安、生产在榆林,既便于科研团队、科技公司与上下游产业链合作,又能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中阳能创始人张修明说。
2024年3月,中阳能成立,致力于推动储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一家初创的科技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崭露头角,首先面临的是“找人”难。储能行业技术门槛相对较高,从业专业技术人才普遍更倾向于城市就业,靠近技术策源地也便于研发开展。初创公司人才吸引力弱,普遍面临招聘难的问题。而对于注册地位于陕北的中阳能来说,这样的困难更加明显。
“飞地孵化”给了中阳能“破局之策”。
2023年,榆林市科技局在沣东新城设立榆林秦创原(西安)主中心,与秦创原科技创新投资公司共同探索“西安研发+榆林生产”的“飞地孵化”模式。
榆林秦创原(西安)主中心运营负责人王洋介绍,“飞地孵化”模式一方面可以借助区位优势,广泛吸引西安优质高校、院所科教资源,为榆林提供创新动力;另一方面,通过导入秦创原科技创新投资公司一站式科创服务体系,能够为榆林科创企业带来更为优质的全方位科创服务。
通过榆林秦创原(西安)主中心的“飞地孵化”模式,中阳能形成了“西安研发+榆林生产”的运行架构,在秦创原总窗口组建了30余人的研发团队,研发人员数量在企业占比超过50%。榆林飞地还为研发中心提供了免费的办公空间,让企业能够将更多经费投入研发之中。
瞄准“新能源+储能”方向,中阳能开发出磷酸铁锂电池PACK系统和储能集装箱。“目前,储能领域的相关技术比较多样化,我们做的磷酸铁锂是比较成熟的技术。因此,做好电池只是及格水平,要拿高分还得靠对细分市场的洞察和针对性的系统研发。”王洋介绍。
在这样的战略指导下,中阳能针对油田细分领域研发出多源协同EMS系统。在油井储能场景中,该系统实现了油电联动调控,将油井开采的度电成本降到了不足0.8元,将原油采收率提升了2%以上。
目前,中阳能已经开发了多个针对特定场景的EMS系统,多项核心技术获得了专利保护,后续的专利也在申请中。同时,公司也在和一些业主单位继续协同开展包含5个大类13项具体课题的开发。
“在油井用电领域,我们希望在继续降低用电成本的同时尽快做到‘零碳井场’。”张修明表示。
帮助中阳能打开发展新天地的还有各项扶持政策。
针对企业面临的资金、市场和后续发展等问题,秦创原科技创新投资公司依托自身资源链接能力,邀请专业机构组织“一对一私董会”,帮助企业对接融资、规划后续发展路径。榆林市各级政府对科创的支持也为中阳能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助力。
“从榆林市到定边县的各级政府不仅给了我们真金白银的支持,还帮我们对接资源,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张修明介绍,企业刚刚获得了定边县150万元的招商引资优秀项目补贴。
在秦创原和榆林市的双重助力下,成立仅一年多的中阳能取得了快速发展。目前,中阳能定边5GWh新型储能制造项目已经建成投产,与多家石油企业进行了试点试验。
截至目前,“西安研发+榆林生产”模式已孵化出24家科创企业,在孵企业17家。王洋介绍,榆林秦创原(西安)主中心作为连接榆林和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的总窗口、总平台,在科技企业培育、人才资源库建设、先进科技成果转化、前沿科技项目招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仅2025年已为榆林市人才团队库招引了18位来自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以及研究机构的人才。一批来自上海、西安等地的高科技创业项目正在推进落地。
不仅是榆林,陕西各地均展开了因地制宜的探索。
咸阳市打造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率先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地方立法,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让创新成果能够更顺畅地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宝鸡市部署推进“两链”融合示范区建设,积极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跻身全国先进制造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三个百强市”,彰显了强大的产业实力和创新活力;
杨凌示范区支持建设“企业+团队+基地”联合体,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团队的创新能力和基地的承载功能,加快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助力农业现代化发展;
……
“总部+基地”“研发+制造”等“飞地孵化”打开了发展的新天地,推动着各地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为陕西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