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扎根希望田野 共绘振兴画卷

来源:陕西日报 2025-05-20 10:29

编者按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离不开基层干部群众的携手努力。截至2024年底,陕西累计有8867名驻村第一书记扎根基层,协同村级党组织抓党建、兴产业、聚人才,同本地干部并肩战斗,同乡亲共话发展、共解难题,成为乡村发展的有力推动者。

为生动展现陕西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奋进历程,本报推出“耕耘在三秦大地的第一书记”通版报道,聚焦11位扎根基层、倾情奉献的驻村第一书记,挖掘他们带领群众开拓进取、拼搏奋进的动人故事,展现全省驻村第一书记在乡村振兴道路上作出的贡献。

王鹏:当好乡村“代言人”

7b7b8d66b84a627622e04f1411ea2384.jpeg

5月14日,王鹏(左)与民宿主理人李洋商讨经营发展问题。 记者 陈志涛摄

“欢迎你们来灞源镇游玩。我来给你们介绍一下这里的特色。”5月14日,王鹏如往常一样走进“胡桃树下”民宿,遇到了在此游玩的冯佩航一行人,得知他们初到此地,便主动当起了“讲解员”。

从200多年树龄的核桃树下走过,经过稻田、池塘和苗圃,走进非遗工坊……跟着王鹏走了一圈,冯佩航被这家乡村民宿吸引住了。“这里风景优美,有慢节奏的乡村生活气息。下次我要带父母过来体验。”冯佩航说。

逢人便推荐该民宿,已成为王鹏的习惯。闲暇时,他常为游客义务讲解。“这家民宿是我耗费最多心血的项目,我对它很有感情。”王鹏说。

对该民宿如此上心的王鹏,既不是它的投资者,也不是它的经营者。他是蓝田县灞源镇李家硷村驻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

王鹏记得,他初次与“胡桃树下”的主理人李洋见面时,李洋正急得焦头烂额。

李洋是一名“海归”,2022年在李家硷村建起了一家占地80亩的民宿,并配套建设了儿童乐园等功能区,但生意一度惨淡。

“人家怀着对家乡的感情回来投资,眼下遇到了困难。将心比心,我们不能坐视不管。”王鹏说。

“王书记带着我去市里,挨部门推荐民宿,为民宿争取到了衔接资金和政策支持,扩大了民宿的影响力。”李洋说。

王鹏还和李洋一块琢磨、调整民宿的经营思路。“游客大老远过来,是要体验这里的乡土风情。”王鹏说,他们更换了菜单,不仅把食材全部改用当地的土特产,还推出了椒盐槐花等特色菜品。

联系专业机构做好产品质检,收购村民家的土特产,注册商标……一套“组合拳”下来,王鹏和李洋打通了“秦岭四珍”伴手礼的产销环节,摸索出一条联农带农的路子。

李家硷村不大,“胡桃树下”是村里唯一的民宿。随着民宿经营步入正轨,其用工也稳定了下来。“民宿员工主要是本地村民,有正式员工15名,临时员工20多名。”李洋说。

“我们有条件、有能力把‘胡桃树下’打造成蓝田县的民宿行业标杆。”对于民宿的前景,王鹏充满信心。

今年下半年,王鹏即将期满轮换。“虽然很不舍,但我要站好最后一班岗,抓紧时间多干些实事,带动更多村民增收。”王鹏说。(记者 陈志涛)

王俊翔:智慧养殖富农家

a4ff02af76a4438da4f16b75c7491491.jpeg

5月15日,王俊翔为“跑山鸡”投喂食物。 受访者供图

初夏的扶风县天度镇韩家窑村,山坡上绿树成荫,林间传来阵阵鸡鸣。沿着山道,一个个整洁的圈舍错落有致,生态黑猪在林中觅食。这里是韩家窑村打造的生态养殖基地。

“现在,村上发展生态黑猪养殖产业,经济效益稳步增长。”5月14日,韩家窑村村委会副主任孙军理说,基地养殖的生态黑猪不打激素、不用催肥剂,深受客商青睐。

韩家窑村曾长期受制于单一传统产业,村集体收入微薄。转变发生在2023年。

“驻村之后,我们把产业发展锁定在生态黑猪、林下养鸡等特色养殖项目上,引入数字化管理平台,发展现代化畜禽养殖产业。”韩家窑村驻村第一书记王俊翔说。

在黑猪养殖区,记者看到,依山而建的圈舍干净整洁,每头黑猪都佩戴耳标,可实时监测体温和活动轨迹。栏舍顶端装有多个高清摄像头,画面实时回传至村里的监控平台。

“浅山区信号差、网络设施弱,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协调爱心企业为基地铺设专线,并在村部搭建了云平台。”王俊翔介绍,该平台可实现远程管理、风险预警,提升了养殖效率。

“目前,基地年出栏生态黑猪上千头,占村集体收入的三成以上。村里统一采购饲料、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对接销售渠道,不仅保障了产品品质,还增强了抗市场风险能力。”王俊翔说。

在柏树林下,红羽鸡时而觅食,时而扑腾着翅膀奔跑。这些被村民称为“跑山鸡”的土鸡,是村里的一款“明星产品”。

“我们这里的红羽鸡在林地散养,喂养周期长,鸡肉紧实,很受市场欢迎。”王俊翔说。目前,韩家窑村年出栏‘跑山鸡’超万羽,60%对外销售、40%本地直销,年销售收入达90万元。

产业发展的背后,是一支敢打硬仗的驻村队伍与团结务实的村干部班子。驻村工作队多次组织村两委干部、致富带头人及群众代表外出调研学习、集体讨论,推动生态黑猪与林下养鸡产业成为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支撑。

“我们将深耕智慧生态养殖,坚持生态理念,用好数字化手段,带动更多村民增收。”王俊翔说。(记者 刘坤)

陆新文:小食堂连着大民生

9da3bbd759eae04aced0e75b7cd0aad2.jpeg

陆新文入户了解独居老人生活情况(资料照片)。 受访者供图

5月14日,在旬邑县太村镇张家村,71岁的村民张群义和老伙计们,结伴来到兴隆堡社员食堂吃午饭。

三鲜丸子、红烧茄子、凉调豆腐丝……张群义说:“在这里,每天花7元钱能吃两顿饭,还能和老伙计们唠嗑,驻村干部给我们办了件大好事。”

对于张家村的老人来说,兴隆堡社员食堂不仅解决了吃饭难题,还让他们感受到了温暖。“逢年过节,食堂会摆上‘敬老宴’,邀请唢呐队和锣鼓队表演,非常热闹。”张群义说。

“我们通过爱心助餐计划,努力解决农村‘一老一小’的吃饭问题。”张家村驻村第一书记陆新文介绍,目前,村集体开办的食堂为全村70岁以上老人提供成本价餐食,为特殊人群提供免费餐食,并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免费送餐服务。

村集体为啥要办一个食堂?这源于陆新文走访村民时发现的问题——“老年人做饭不方便,做一顿饭吃一天”“农忙时节,根本顾不上做饭”。

2023年7月任驻村第一书记以来,陆新文通过走访,发现张家村70岁以上老人占比达34%,“做饭难”“吃饭冷清”是老年村民面临的共性问题。当时,在帮扶单位的支持下,村集体经济有了明显提升。陆新文开始思考如何让发展成果惠及鳏寡孤独幼等群体。

他带着村干部将两间废弃的老房改造成食堂,配备了土灶台、木桌椅,并在墙上绘制了充满年代感的墙画。2023年9月,兴隆堡社员食堂正式开张,70岁以上老人一天收费7元,80岁以上老人一天收费4元,特困人员免费用餐。

志愿者张兰兰介绍,村里的食堂每日提供三四种菜品,吸引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在这里吃饭。

陆新文驻村后,在全村开展各类活动。这极大地调动了村民主动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张家村村风、民风持续向好。2024年,张家村获评陕西美丽宜居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望着食堂里围桌唠嗑的老人们,陆新文盘算着接下来的工作:“继续提升村集体经济活力,打造‘农文旅’融合新格局;进一步落实爱心助餐计划,为有需要的村民提供便利;强化组织建设,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创业,共同建设张家村。”(记者 琚鹏飞)

姜兴健:为乡村引入创新资源

fd48a666bc0c73e57a4b675c2d08437a.jpeg

5月15日,姜兴健(右)为陕西科技大学学生讲解王石凹村发展历程。 通讯员 张创摄

5月15日,铜川市印台区王石凹街道王石凹村村委会的院子里,3名陕西科技大学的学生正与陕西科技大学派驻王石凹村的第一书记姜兴健,筹备当晚的“书记荐农品 一月一直播”助农活动。

直播助农活动的常态化开展,离不开姜兴健等人的努力:搭建“秦齐甄选”平台,聚集驻村第一书记、村党支部书记、当地网红达人以及陕西科技大学学生当带货主播;优化直播形式,既销售鸡蛋、香菇、核桃油、荞麦面等农产品,又同步上架樱桃等时令水果,请专家为农产品设计18款地方特色浓郁的包装……

“就拿包装设计来说,我们的初衷是通过原创设计改变以前的粗劣包装,但不过度包装,提升农产品的市场辨识度。我们还为包装设计了印台区驻村第一书记产业联盟的形象标识,寓意驻村第一书记的‘壹’字设计感很强,很吸睛。”姜兴健说。

去年,使用该包装的鸡蛋销售额达100万元。

2021年10月,在陕西科技大学和印台区委组织部的支持下,姜兴健总结帮扶工作经验,针对农产品销售难、产业“空壳村”、经济“薄弱村”等问题,发起创建印台区驻村第一书记产业联盟,聚集全区50余名驻村第一书记抱团发展,实现优势互补、难题共解,推动村集体经济做大做强。

如何在帮扶中更好发挥高校特色优势?近3年,姜兴健协调14名设计学、食品学、药学专家教授进村开展连翘育种、种植、加工技术培训,以及连翘检测、连翘茶研发、农产品包装设计等工作,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

姜兴健说:“我们为地方提供了党群阵地设计施工图1份、印台地区连翘产业发展的可行性报告1篇、农产品原创手绘设计36个、培训技术骨干17名、开发连翘凉茶1款,12个科研项目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王石凹村加快推进中药材连翘种植、育种、初加工以及连翘茶深加工和销售的全产业链建设,2024年村集体收入首次突破100万元。

“我们为什么要扎根山村?因为家国情怀,因为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未来,还要不弃微末,久久为功,为山村留下更多优质资源。”姜兴健说。(记者 赵杨博)

张渭:引企入村谋新路

7cc020e946cfc8c24ae715d7cd997add.jpeg

5月14日,张渭(左)在大棚里了解蓝莓生长情况。 记者 耿杨洋摄

“明亮,你要听话,去医院把身体情况检查清楚,申请补助就更有把握了。”5月14日,在潼关县太要镇欧家城村,驻村第一书记张渭耐心地哄着36岁的智力障碍村民王明亮,眼中满是关切。

在这个拥有2154户6905人的村子里,每一条巷道、每一户人家,都留下了张渭的足迹。

安抚好王明亮后,张渭沿着宽敞的村道疾步而行,直奔蓝莓种植大棚。大棚内,1600余株蓝莓苗生机盎然。在这里务工的村民正手持夹子,为蓝莓拉枝。

2024年,依托养殖场与光伏产业,欧家城村集体收入超50万元。

虽然成绩不错,但是张渭与该村党委书记司四文认为,村里的产业单一,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

“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必须培育更多强村富民新产业,为村子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张渭说。

欧家城村地势相对平坦,产业发展基础较好。“村上决定盘活土地资源,引进潼关万农合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利用村集体原有的大棚发展蓝莓种植产业。”张渭告诉村民。

“蓝莓?咱这儿从来没种过,能行吗?”有村民质疑。

面对村民的担忧,张渭耐心解释:“这个公司采用基质盆栽的方式种植蓝莓。这个方式不仅能减少病虫害、抑制杂草生长,还能实现挂果快、上市早。”

基质盆栽、水肥一体化控制系统、自动卷膜机……2024年10月,在蓝莓栽植过程中,技术人员运用的智慧农业装置,让村民眼前一亮。今年2月中旬,3座大棚的蓝莓相继成熟上市,凭借优良的品质,很快被抢购一空。

“这个新产业确实有搞头。”村民竖起大拇指。

潼关万农合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南说:“这里的气候条件很适合种植蓝莓,我们计划扩大规模,让更多村民参与到产业发展中。”

产业兴才能百业兴。在蓝莓种植产业的示范效应下,欧家城村引进企业建成了170余亩樱桃产业园和120余亩中药材种植园。

“发展产业,就是为了让乡亲过上好日子。我们要引进更多优质企业,为村子谋划更多发展新路,让大家的日子越来越红火。”张渭说。(记者 陈宏江)

郭江:项目赋能助振兴

24fc44057e8f9ddad130b4a19a0fb189.jpeg

5月14日,郭江(右)和村民探讨产业发展。 记者 王婕妤摄

“郭书记来啦!最近黄瓜上市了,卖得正好哩!”5月14日,在甘泉县下寺湾镇田家沟村,刚从城里卖菜回来的村民白延星和郭江热情地打着招呼。

郭江是田家沟村驻村第一书记。“以前,大棚之间都是土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水洼成塘,很不方便。”白延星说,“郭书记给我们争取项目修了路,解决了出行难题。”

2023年9月,郭江从延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来到田家沟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放下行李的第二天,他就走进田间地头。之后的一个多月里,郭江挨家挨户走访,与村民拉家常、向大家征集诉求,详细了解村子的资源优势和发展瓶颈。

郭江发现,田家沟村有一定的产业基础,但由于基础设施陈旧,村集体经济非常薄弱。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让田家沟村焕发生机?

“争取项目和发展资金,完善提升基础设施迫在眉睫。”郭江决定,在持续关注村里产业发展的同时,他一定要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

在郭江的努力协调下,田家沟村引进项目资金143万元,建起湖羊养殖基地。村民边小将原本就有养殖经验,自告奋勇承包了基地,同时吸纳村民在此就业。可是,眼瞅着湖羊一天天养大,边小将犯起嘀咕。他找到郭江说:“郭书记,咱的基地在深沟里,交通不便,饲料运进来都不容易,我担心以后会影响销售。”

看着犯难的边小将,郭江想到通往山上苹果园的道路也不畅通,立刻开始筹划修路。他争取到以工代赈资金,打通了通向养殖基地和苹果园的路。

“路修好了,我们发展产业就更有信心了。郭书记为村上办了实事。”边小将说。

驻村这些年,郭江争取项目修建过水桥,解决村民出行难问题;改善村党支部院落和门前广场环境,为村民提供休闲去处;修建水塔、铺设用水管网,解决大棚灌溉用水问题,办好一件件民生实事。

“下一步,我们计划整体提升村容村貌,让村民生活得更舒适;利用改善的广场组织活动,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郭江说。

如今,在田家沟村,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在徐徐展开。(记者 王婕妤)

李小岗:踏实为民办实事

eeb109438bded7a14e19fbcfcf24ce59.jpeg

5月15日,李小岗(左)在村集体香菇大棚和种植户交流。 记者 王晨曦摄

“常老叔,种的高粱出苗了没有?”

“小王,这几天要给香菇大棚多通风。”

“李大姐,最近身体好些没?”

……

5月15日一大早,像往常一样,绥德县义合镇西直沟村驻村第一书记李小岗骑着摩托车沿路和村民打招呼。西直沟村山路多且狭窄陡峭,李小岗特意将家里的摩托车骑到村里来,骑行里程已超过1万公里。

2023年6月,榆林市委组织部委派李小岗到西直沟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刚来的时候我心里没底儿,不知道怎样开展工作。”李小岗坦诚地说,“通过与村两委班子和陕钢集团驻村工作队交流,我逐渐明白,只要踏踏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就会得到群众的信任。”

刚到村里,李小岗就收到村民反映,山上的土路一到雨天就成了水沟。他多方协调,争取来资金100多万元,修了600米砖铺路、建起一座便民桥。

今年,他计划再修1.8公里砖铺路,让村民上山种地不再难。

西直沟村60岁以上村民有142名。由于儿女在外谋生,83岁的宋芝清独自一人在家,一日三餐比较困难。为解决村里老人的生活难题,李小岗积极协调资源,建成了餐厅、休息室、娱乐室等设施齐全的老年幸福院,并聘请专人管理,让60岁以上老人每天只需花3元钱就可以吃两顿饭。

“李书记心里装着我们这些老人,让我们不仅饭吃得好,还能有休闲娱乐的地方。”宋芝清说。

针对村里便民超市商品单一、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积极性不高等问题,李小岗在原有的“积分制”管理使用办法基础上,重新制定规则。现在,村集体与镇上一家超市签订了合同。村民在各类公益事业、集体事务和其他激励表彰中获得积分后,可自行到这家超市换取需要的商品。这一举措,极大调动了群众参与村内事务的积极性。

在多任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的接续努力下,现在,西直沟村已建成陕北白绒山羊养殖场、手工粉条加工厂、香菇种植大棚。

为了促进产业持续发展,李小岗带领驻村工作队、村两委班子成员、镇包村干部等外出参观学习,最终村里形成主抓手工粉条产业、持续巩固大棚香菇产业、外包羊子养殖产业的发展思路。2024年,西直沟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40万元,为村民分红42万元。(记者 王晨曦 通讯员 刘涛)

马俊:体旅融合促山村“蝶变”

75cd3cbc040126833c0a7830a6141df1.jpeg

5月13日,马俊(左)与村民罗彩琴在即将开业的民宿交流。 记者 段承甫摄

全村119户群众,开办了54家民宿,近半数村民不出村就当起民宿“主理人”,大多数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这里是位于秦岭腹地的留坝县留侯镇营盘村,海拔约1600米,群山环抱,植被葱郁,夏季平均气温不超过20摄氏度。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是大自然赋予这里的优势资源。

“10多年前,营盘村近三分之一的农户是贫困户。”5月13日,营盘村驻村第一书记马俊介绍,2016年开始,留坝县借助该县校园足球品牌优势,在营盘村建设足球训练基地。营盘村陆续承接了200多支球队、多家俱乐部集训,承办了多项赛事活动。渐渐地,这座藏在山间的偏远山村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2021年8月,马俊到营盘村驻村。当时,全村只有寥寥几家民宿,承接能力十分有限。调研基本情况后,马俊跟着镇村干部一家一户走访,动员村民改建房屋、开办民宿,并针对每户村民的具体需求答疑解惑、牵线搭桥。

“我们是第一批改建民宿的。马俊书记帮我们设计房间布局,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专业指导。”村民李玉春将自家老屋改建成上下三层的“老城根”民宿,一楼做餐饮,二、三楼用来住宿,今年“五一”假期一床难求。

如今,走进营盘村,主街道两侧现代化的民宿小楼排列整齐,还有几家正在加紧修建民宿。

“小院打理得井井有条,房间足球元素设计得不错,开关、插座等细节还要多注意……”马俊走进“秦岭·北宿”民宿,提醒村民罗彩琴做好细节。

“放心吧,我们一家人的心思都花在了民宿上。我们会精心布置每个房间,这周整体保洁做完,预计下个月就能开业了。”50多岁的罗彩琴信心满满。

足球带火了小山村。为了让游客留得住、玩得好,马俊多方争取资金,帮村里实施了骑行赛道提升改造工程,新建了体育公园,开发了骑马、射箭、骑行、越野摩托、滑冰等体育休闲项目,不仅让游客在营盘村体会到了休闲运动的乐趣,还增加了村集体收入。

最近几天,马俊又开始谋划开发营盘村的乡村野趣项目。

“借助乡村独有的资源,我设计了覆盖四季的野趣体验项目,希望营盘村能实现‘体旅、文旅、农旅’深度融合,更长远地带动村民增收。”马俊说。(记者 段承甫)

龙甫林:让荒坡变成中药田

3671864cf58a6b44c53f2d6991744215.jpeg

5月14日,龙甫林查看云木香长势。 记者 齐珂雨摄

5月14日,平利县广佛镇冯家梁村,连片的云木香嫩苗舒展新叶。田间,一个身影俯身查看苗情——他是冯家梁村驻村第一书记龙甫林,村民口中“带着我们种药材、挣票子”的领路人。

2016年,龙甫林初到冯家梁村,当时的村情让他揪心:土地贫瘠,庄稼“望天收”;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村子缺乏发展后劲。

“必须找到一条适合村子的发展道路。”带着这个念头,龙甫林联合村干部走家串户深入调研,最终把目光锁定在山坡上零星生长的野生中药材上。

种中药材?村民听了直摇头:“没技术、没销路,赔了咋办?”龙甫林没急着说服大家,而是和村干部到重庆巫溪、安徽亳州等地学习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回来后动员几户村民开垦荒地,试种20亩云木香。他白天蹲在地里记录苗情,晚上挨家挨户算账:“云木香两三年就有收成,一亩产出300公斤,收益能达5000元……”

2018年秋,第一批中药材丰收时,村民捧着卖药材的收入喜不自胜:“这薄地还是头回‘长’出这么多钱!”

随着中药材种植产业的效益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村民主动加入进来。

2018年,长约7.3公里的产业路硬化完工,农资上山、中药材运输更方便了。同年,平利县冯家梁村中药材专业合作社成立。合作社为村民请来农技专家授课,联系药企签订收购协议,以订单方式收购村民种植的中药材,还引入两条中药材烘干生产线,吸引村民就近就业,“支部带合作社、合作社联农户”的发展模式逐步形成。

从“小试牛刀”到规模化种植,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冯家梁村的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超过1300亩,云木香、独活、党参等中药材年产量超过5万公斤,70余户村民“嵌”在产业链上,村集体经济年收入10万元。

在发展产业的同时,乡风文明建设也不断推进,村民活动中心广场上欢声笑语不断,新建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乡村振兴新画卷徐徐展开。

“我们计划继续扩大中药材种植规模,根据市场行情调整种植品种,引进新设备,延长产业链,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让乡亲的腰包越来越鼓。”对冯家梁村的发展,龙甫林满怀信心。(记者 齐珂雨)

冯德全:村子搭上电商“快车”

8261fe82d1799cdda8b6867b72b6402b.jpeg

5月15日,冯德全在直播间推介农特产品。 记者 文超摄

“直播间的家人们看一看,这都是咱们村生产的小磨香油,保证无添加、无污染,吃着放心!”5月15日,直播间里,冯德全对着镜头熟练地推销产品。他既非果农,也非职业主播,而是商洛市商州区牧护关镇小韩峪村驻村第一书记。

2021年6月3日,陕西省委党校干部冯德全被选派到小韩峪村任驻村第一书记。6月28日,小韩峪村举行庆“七一”村民大会,冯德全在会上表态:“小韩峪村不变样我不走!”

冯德全第一次入户走访时发现,村组主要道路虽然整体上已经硬化,但是通往部分群众家的入户道路还是土路,路边的茅草甚至有一人高。将硬化路通到群众家门口迫在眉睫。

之后几个月,冯德全多次沟通协调,对接小韩峪村入户道路硬化相关事宜,铺设完成330米乡村柏油路,并为全村安装554盏路灯。

“现在,路宽了,灯亮了,生产车辆和小轿车可以直接开到家门口。”小韩峪村村民周官峰说。

小韩峪村有10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1818人。近年来,随着年轻人外出务工,村里常住人口不足350人。面对劳动力少、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冯德全深入调研,结合当地实际,决定建设香油厂和粉条加工厂。

“我们发现,当地商州大烩菜里的粉条多是从河南买来的,香油也是小作坊生产。我们决定在当地发展香油和粉条加工产业。”冯德全说。

2021年12月2日,小韩峪香油厂建成;2024年,粉条加工厂也建成了。两个项目带动54名群众就近务工。

“我在村里打工一天能挣130元,一个月能拿3000多元。村里发展得越来越好,我还要让在外边打工的娃也回来哩!”村民周丁娃笑着说。

一项项务实的举措,一串串看得见的数字,让冯德全获得了村干部和群众的好评。

由于人才匮乏、销售渠道单一,好产品卖不上好价钱,村里农产品滞销等问题不时出现。眼下,冯德全又忙起了助农直播。

“我们早有发展电商的想法,后面会将直播收益全部给村集体和村民。即便以后驻村第一书记人选有调整,继任者也能在接受培训后迅速接手直播。”冯德全说。(记者 文超)

崔新峰:光明村的未来更光明

b2f02b1c73531e5161842f2bb23ca206.jpeg

5月15日,崔新峰(左)在村民家走访。 记者 付玉玮摄

平坦的水泥路、辽阔的麦田、崭新的文化广场……初夏时节,杨凌示范区杨陵区揉谷镇光明村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很难想象,就在3年前,光明村还有一部分道路是土路,一到雨天便泥泞不堪;村里环境脏乱,垃圾随意堆放。

“现在,路宽了、灯亮了,我们还能在文化广场下棋、健身,日子越来越舒心。”5月15日,说起村里的改变,村民赵启存脸上洋溢着喜悦。

光明村驻村第一书记崔新峰是这些变化的见证者。

今年是崔新峰来到光明村的第3个年头。2023年6月刚到光明村时,崔新峰就下定决心,要尽快改变这里的村容村貌,让村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很快,一场关于环境提升的行动就在村里展开。崔新峰带领村民清理垃圾、拆除违建、改造排污管网、硬化村道,并推行“村干部包片+党员包户”网格化管理机制,将村里的每一片区域、每一户人家都落实到具体责任人,确保环境卫生得到长期有效的维护。曾经的“脏乱差”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干净整洁、美丽宜居的乡村新景象。

在这一过程中,村民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如今,村里每家每户门前都挂着“清洁家庭”评比结果,大家都在自觉维护环境卫生。

环境好了,如何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成为崔新峰工作的重点。

去年以来,崔新峰和同事多次走访调研,了解村里的实际情况和村民的现实需求。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包抓单位的帮扶下,从人居环境整治、产业发展、乡风文明、为民服务等多个方面,崔新峰为光明村制定了三年发展规划,明确了三产融合的发展路径。

只有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乡村振兴才能有持久的动力。

崔新峰告诉记者,目前,村里正在加紧筹备农坊加工厂建设项目,主要生产加工菜籽油、面粉。“按照‘一产筑基、二产增值、三产活村’模式,我们努力打造产业闭环,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他说。

几年时间,光明村从“外在美”向“内在美”不断迈进。村民的日子越来越好,光明村的未来也越来越有奔头。(记者 付玉玮 通讯员 万英俊)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