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林博物馆“上新” 多个宝藏文物亮相

来源:西安晚报 2025-05-14 08:38

544e8b0e9e558a452393e8266f0718b3.jpeg

游客参观展出的石碑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妈妈你看,我背的句子在这块石碑上!”5月13日,完成改扩建工程后对公众开放试运营的第二天,8岁的齐齐参观西安碑林博物馆第一展室时指着“开成石经”《论语》中的句子开心地说。

焕新迎客的西安碑林博物馆有哪些新变化?增加了多少新文物?观众体验如何?记者昨天进行了深度探馆。

b51408158111e1aa7f4a7b4d917702f3.jpeg

讲解员为游客讲解碑文

“充实内容”

老馆区增多件珍贵文物 三维建模展陈出新出彩

碑林博物馆陈列研究部主任段志凌告诉记者,改建后的老馆区呈“一轴两翼”式空间布局,由碑林第一至第七展室、西安石刻艺术室、石刻艺术馆组成,立足西安碑林历史风貌的保护和传承,通过优化参观路线,充实展览内容、完善铺展信息、增加互动展项等方式,切实提升了碑刻文物的展示效果。

老馆区新增多件珍贵文物。其中西安石刻艺术室内将李寿墓志、东汉双兽石刻复制品更换为文物原件,新增唐代生肖虎、生肖狗石俑及东汉画像石伏羲、女娲、西王母、东王公、狩猎、瑞兽等约10余件;石刻艺术馆新增唐力士像、唐十一面观音像、唐法藏佛座等精品石刻造像文物。

记者看到,国宝级文物《李寿墓志》兽首龟形,石龟头部、尾部和龟身连接,四足趴伏于长方形的底座上,头部前伸,双目圆睁,是很生动的灵龟的形象。龟背镌刻16字,龟身腹部刻写志文;而主要用于墓室、墓前祠堂、石阙等墓葬建筑的建造与装饰的画像石,题材多为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及反映当时的生产生活场景。

据了解,齐齐参观的第一展室“宝刻儒光——《开成石经》展”围绕《开成石经》本体,以《开成石经》的刻立背景、迁移经过、历代保护和研究成果为主线,以七朝石经遗存、石经刊刻历史和儒家经典体系的形成为辅线,全面展现了《开成石经》的历史意义和文献价值。这是一套气势磅礴的唐代“标准教科书”,共有碑石114块、228面,内容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等12部儒家经典,共计160卷、65万余字。为什么要大费功夫刊刻石经呢?因为在唐代,印刷术尚未普及,人们在传抄儒家经典时很容易出现错误,而这些石经就是官方给出的标准版本,用于校订抄本。

第二展室“清刻《孟子》专题展”,陈列清刻《孟子》《大学》《中庸》及《赋贾公赠刻孟子诗》《贾汉复补石经孟子诗》等碑刻,通过加装隔震设施,确保文物安全稳定,运用多媒体设备,引导观众了解碑刻细节和碑文内容。

第三展室,主要陈列汉《仓颉庙碑》,前秦《邓太尉碑》《广武将军碑》,隋《孟显达碑》,唐《道德寺碑》《李畅碑》《郢州刺史碑》,宋《大观圣作之碑》《德应侯碑》《折克行神道碑》,元《重修牛山土主忠惠王庙碑》《京兆知府刘尚神道碑》等历代碑刻,聚焦碑刻形制的种类、发展演变和时代特色。

第四、五、六展室,主要展出历代石刻线画和士人、名家诗文书迹刻石以及反映社会史、地方史、西安碑林史的史料碑刻,兼顾了展览的知识性、普及性和趣味性。

第七展室陈列“关中本”《淳化阁帖》,增加了互动展项,配合展厅灯光和展览设施的改造,观众可以近距离欣赏历代帝王、名臣、书法家及“二王”书迹,观展体验大大提升。

石刻艺术馆以“长安佛韵”为主题,通过“众生祈愿”和“宝相千颜”两个专题,展示长安地区的造像碑和单体造像,新增北周保定五年范令造佛立像、唐力士像、唐十一面观音像、唐法藏佛座等精品文物。在展厅色调、文物灯光、铺展内容等展陈细节中凸显长安地区佛教造像的艺术魅力。

西安石刻艺术室重点展示汉唐陵墓石刻精品,包括东汉走兽、陕北东汉画像石、李小孩石棺、李寿石葬具、献陵石犀、唐石灯、老君像等。本次提升改造,不但对建成于1963年的老建筑进行了预防性保护,还新增文物17件(组),通过现代化的展陈手段,对展览内容和展览形式进行了全方位更新。

“我们这次的展陈采用多元化的多媒体展示手段,通过互动查询系统和专业影片解读,深度剖析李静训墓与唐陵石刻的历史脉络,帮助观众领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段志凌表示。

记者看到,二维动画展现为汉画像石艺术和李寿石椁线刻艺术注入动态活力,让古老石刻“活”起来;借助高精度三维建模精准复现李寿石椁的内部结构,使观众直观探索细节,感受古代工艺的精湛与巧妙。

e309aac2c10bacb15fb9853e32ce981a.jpeg

游客参观唐代石碑

“创新展示”

26方碑刻珍品震撼亮相 展名家不同时期书法风格

“我是个业余书法爱好者,头一次来碑林博物馆,咱这个场馆真是恢宏大气,越看越高兴!”来自云南的李云湘女士正在体验电子屏幕的“临摹”互动功能,这个让现代人能够更方便的练习经典书法名作的互动设施很受欢迎。

博物馆北区场馆为一座地上一层、地下二层的大型清水混凝土建筑。陈列展览追求大气宏阔、庄严肃穆的总基调,结合建筑所构造的空间形式,通过互联网+数字展览等创新设计方式,加强对馆藏文物的活化利用。

“26方碑刻中有集王圣教序、道因法师碑、皇甫诞碑、多宝塔碑、颜勤礼碑、廻元观钟楼铭、玄秘塔碑等21件为国家一级珍贵文物,杨承和碑与严公贶墓志尚未定级。我们的石刻类藏品可以说是在国内数量最多,质量最高,而且收藏也是最早的,唐末宋初就开始了。”段志凌告诉记者,“星耀长安——西安碑林博物馆碑刻珍品展”通过26方碑刻珍品和中国碑文化、王羲之书法精神、颜真卿书法精神、柳公权书法精神、唐代佛教文化、碑刻生命之传续等六组专题,全面展示了西安碑林馆藏碑刻珍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彰显了西安碑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聚集之地的至高性和唯一性。其中,颜真卿书马璘新庙碑、柳公权书杨承和碑、严公贶墓志均为首次展出。

据了解,颜真卿书马璘新庙碑亦名《马公庙碑》,全称《扶风郡王马璘新庙碑》。唐大历十四年(779)刻立,程浩撰文,韩秀实题额,颜真卿71岁时书。马璘是岐州扶风(今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人。唐肃宗、代宗时曾历任御史大夫,节度使。大历年间以检校在仆射和省事,进扶风郡王。卒后赠司徒。此碑风格雄浑博大,是“颜体”成熟时期的作品。从尚存的文字中,仍能看出颜真卿晚年书风的遗韵雄风。此残碑为首次正式展出。

新增加的“柳公权书杨承和碑”的撰文者是唐代宰相王起(760年-847年),书者为柳公权,这块碑是近些年出土的。墓主是唐朝宦官杨承和(8世纪-835年),杨承和在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为右神策军副使。这块碑虽然断裂,但是字迹是很清晰的,能反映柳公权成熟时期的书法风格,笔力遒劲。

“柳公权书严公贶墓志也是备受瞩目。严公贶是柳公权的堂妹夫,不仅撰文,书者也是柳公权,这是很罕有的。这块碑是他71岁写的,和盛年时期风格锋芒毕露相比,含蓄内敛了许多。所谓‘人书俱老’。他晚期的书法作品传世不多,这方墓志非常珍贵。”段志凌指出,当时柳公权的书法影响力非常大,以至于当时达官显宦为先人立碑,如请不到柳公权书碑,则被认为是“不孝”的行为。

26方碑刻中《玄秘塔碑》是“柳体”的代表。这块碑由裴休撰文,柳公权书并篆额,记述长安安国寺上座大达法师端甫的生平,玄秘塔是法师的埋骨之所,碑文是一篇高僧传记。碑书用笔如刀劈斧砍,干净爽利,字形瘦硬、筋骨明显。

f94cdfe2941f03b46704b9a1378d1474.jpeg

游客参观“骧腾百世——昭陵六骏专题展”

“赓续文明”

多个展品均是首次亮相 彰显西安文化地标魅力

“久居深闺的文物终于亮相,这是因为之前这些文物展示条件所限,要求恒温恒湿,现在条件具备了,我们就展示出来。”馆内一位专家表示,博物馆北区场馆的“汉字·书法·碑林——西安碑林文化历史展”也备受关注。这个展览围绕馆藏600余件(组)石刻、书画、古籍、档案等展品,以汉字和书法的发展演变史、碑林的形成史为中心,彰显西安碑林作为举世瞩目的文化地标在守望历史、赓续文明中的重要意义,展品中的琉璃鸱吻、唐人写经、金代整拓《集王羲之圣教序》和宋、元、明刻珍贵古籍版本等珍贵文物均是首次与公众见面。

“这个展览其实是三个主题,以西安碑林馆藏藏品反映文字演变、书法史和碑林的历史。此处当时既是孔庙还是学校又是收藏碑石的场所,‘三位一体’,这个展出的琉璃鸱吻是明代孔庙建筑上的构建,体量硕大,能看出当时的建筑非常宏伟。”段志凌进一步解读。

位于负二层北侧展厅的“骧腾百世——昭陵六骏专题展”则以唐代雕塑最高成就的代表“昭陵六骏”为展示对象,呈现其生命历程和世情百态,展现了“昭陵六骏”超越时光的文化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

“六骏,分别对应李世民征战的六场战役。目前,四件真品都在,尽管石刻不是很完整,但丝毫不影响它们强大的神韵和气魄。”据博物馆解说员陈利峰介绍,教科书里的昭陵六骏,是最受瞩目的中国古代动物题材雕刻,它是放置在唐太宗李世民陵墓昭陵北面祭坛两侧的6块骏马青石浮雕,是中国古代陵墓石刻中唯一有姓名的动物造型。六匹骏马分别为什伐赤、青骓、特勒骠、白蹄乌、飒露紫、拳毛騧,通过写实手法展现了唐代雕塑艺术的最高水平,被鲁迅先生誉为“前无古人”的创作。只可惜,六骏只有四骏留在了中国。飒露紫和拳毛騧于1914年被盗,流失海外,现存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

段志凌还专门推荐了位于负二层东展厅的“丝路石语——中古碑志与丝绸之路展”,“收藏的是粟特、波斯等一些国家的后裔,比如米继芬墓志、苏谅妻马氏墓志等,反映的是那一段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大家可以细细研读。”

另外,负二层东展厅还有“贞珉千年——于右任与鸳鸯七志斋藏石展”,通过200余件(组)文物,讲述了于右任先生在丰富碑林藏品体系、支持文物保护事业中的崇高思想,以及鸳鸯七志斋藏石的文化价值。

文/记者 张潇 图/记者 李明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