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劳动者
来源:陕西日报 2025-05-02 08:34
编者按
“五一”国际劳动节是每一位劳动者的节日。“五一”前夕,陕西64名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受到党中央、国务院表彰,80名陕西省三秦工匠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今日,本报从中选取6名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陕西省三秦工匠代表,讲述他们的先进事迹,向他们致敬,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让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三秦大地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袁维妮:当好文明薪火传递者
袁维妮照着木构件描绘设计图案。
4月27日,在陕西秦源文保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袁维妮正和同事讨论最新一期古建筑保护修缮工程的设计方案。
“这已经不知道是第几版方案了。”袁维妮笑着说,“文物不可再生,一旦修复失败便无法挽回,所以做我们这行要有热情,更要常怀敬畏之心。”
“85后”的袁维妮是陕西秦源文保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的技术总监,高级古建营造师、文物保护工程责任设计师。她与文物保护的缘分,始于老师的一把戒尺。
彼时的袁维妮对文物保护的专业内容了解不多,仅凭一腔热血就入了行。开始学习油漆彩绘时,她的老师总是拿着一把戒尺,每当她犯错,便敲一下她的手背以作提醒。
“老师严厉而毫无保留地传授知识,才有了现在的我。”袁维妮说。
如今的袁维妮早已褪去青涩,成为深受众人信赖的“袁师傅”。老师的那把戒尺,却永远留在了她的心里,时刻提醒她保持对文物保护工作的热情与敬畏。
“文物是民族的记忆,守护它们,就是守护文明的根脉。”这是袁维妮常说的话。
秦雍城遗址—马家庄宗庙遗址、澄城县刘家洼东周遗址、安康市汉滨区恒口古镇……她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项目保护现场。
从业多年,袁维妮共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工程50余项。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20年,袁维妮荣获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章;2022年,她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25年,她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扎根基层20余载,袁维妮用精湛的技艺守护历史,在文化遗产保护的征途上,书写一名文物保护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记者 张佳仪)
张彦兵:一生只做“一碗面”
张彦兵展示手工空心挂面。
醒面、和面、破条……吴堡手工空心挂面制作需要12道古法工序。
“做完最后一道工序,就可以销售了。”4月25日,吴堡县张彦兵手工挂面加工店店长张彦兵正忙着将晾晒好的面条进行分装。
张彦兵创新传统工艺、严把产品质量关、坚持诚信经营,11年坚守只为做好手工空心挂面,守护“传承的味道”。
张彦兵出身挂面制作世家,对挂面制作有着深厚的情感。如今,他已是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14年,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对吴堡手工空心挂面制作技艺的精彩呈现,让在外打工的张彦兵敏锐地察觉到手工空心挂面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他毅然回到家乡,投身挂面制作。
吴堡手工空心挂面制作中,每一道工序都容不得半点马虎。为了做出优质挂面,张彦兵每天凌晨3时便起床劳作,常常一天只吃一顿饭。
“手工空心挂面制作技艺要传承,更要创新。”张彦兵萌生了更多想法。
为了易于加工,老手艺人往往要给挂面加入大量食盐。为了破解这个难题,张彦兵通过半年多的反复琢磨,成功掌握了盐和水的精确配比,做出了“少盐版”手工空心挂面。他还根据市场需要,在原料中加入菠菜、艾草、藜麦等,研发出近20种“颜值”与“健康”并存的挂面。
“只有严把质量关、诚信做买卖,事业才能长久。”张彦兵坚持选用优质小麦,用本地山泉水制作挂面。如今,他的手工挂面加工店每年营业收入在200万元以上,年纯收入30多万元。
为了把家乡的挂面产业做大做强,张彦兵还当起了科技特派员,定期前往吴堡县的挂面厂和作坊,做技术指导。2014年起,张彦兵开展免费培训。他教过的学生超过1000人,帮助240多名农民就业创业。
今年,张彦兵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吃到吴堡手工空心挂面。”他说,“未来,我将继续精进业务,为吴堡手工空心挂面制作技艺的守护与传承贡献力量。”(记者 吴莎莎)
豆河伟:扎根一线守护光明
豆河伟在调试切割装置。
4月的毛乌素沙地南缘,大风裹挟着沙粒呼啸而过,打在脸上生疼。4月27日,330千伏郝家变电站内,国网陕西省电力有限公司榆林供电公司运维检修部技术监督管理专责豆河伟正弓着腰,手持仪器在变压器旁仔细检测。
“豆工还是老样子,问题不解决绝不收工。”抢修班的王师傅望着狂风中忙碌的身影,忍不住说。
2007年,豆河伟刚大学毕业就来到榆林供电公司。那时,榆林电力设备老旧,故障频发。豆河伟被分配到仅有5人的检修班组,每年要完成10座110千伏至330千伏变电站的检修试验,还要承担5个至7个电网工程的验收投运工作。
面对艰苦环境和繁重的任务,豆河伟一声不吭。豆河伟总说:“设备就像病人,得摸透它们的‘脾气’。”工位上那摞厚厚的笔记本,记录着他18年来接触到的各种电气设备的问题。
为尽快成长,豆河伟白天跟着老师傅爬变压器、测数据,晚上自学继电保护、油化验等知识。6年时间,他不仅掌握了电气试验全部要领,还考取了4项职业资格证书。2013年,29岁的豆河伟成为公司最年轻的生产技能专家。
“问题就是创新的种子。”这是豆河伟常挂在嘴边的话。2022年岁末,极寒天气导致330千伏神木变电站2号变压器需要紧急补油,储存的变压器油却不合格。整整10个小时的延误,让豆河伟下定决心解决这个困扰行业几十年的难题。经过700多个日夜的攻关,他带领团队成功首创数智化变压器油储存方舱。这个能保油品30年不变的“电力冰箱”,填补了行业空白,年创造经济效益超500万元。
在特高压设备清扫领域,豆河伟研发的特高压输变电设备零值绝缘子不停电检测清扫机器人,让作业人员无需登塔就能完成工作,效率提升了3倍。
18年来,豆河伟累计完成设备检修试验6万余台次,获得91项国家专利、27项省部级创新奖项、22项公司科技进步奖,年创经济效益超千万元。今年,豆河伟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记者 肖倩)
盛沛:高速公路上的救援尖兵
盛沛在指挥救援。
4月24日上午,盛沛在西汉高速秦岭一号隧道内,检查消防箱、灭火器等消防器材,迎接即将到来的“五一”客流高峰。
盛沛是陕西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西汉分公司应急救援队队长。入职17年来,他始终驻守在京昆高速陕西西汉段秦岭腹地,用使命与担当照亮了无数人的前行之路。
2024年6月18日晚,京昆高速汉中方向秦岭三号隧道内两辆半挂车突然着火,浓烟瞬间封锁逃生通道。盛沛率先冲入火场,带领救援队队员顶着高温和爆炸风险成功疏散137名被困人员。完成生命救援后,他又连续奋战4小时扑灭明火、清障排险。
这样的紧急救援,只是盛沛17年工作生涯的寻常片段。
“尽管我们知道不是每次出勤都能平安归来,但我们愿做司乘人员遇到危机时,能够抓住的最后那根救命稻草。”盛沛说。
据不完全统计,17年来,盛沛先后参与车辆火灾救援285次、交通事故救援216次,从变形的车体中救出司乘人员352名。
盛沛不仅是“应急尖兵”,还是“创新先锋”。面对山区高速“桥隧密集、冰雪期长、事故多发”的挑战,盛沛白天巡查保畅,夜晚钻研业务,主导的“提高照明设施完好率”“缩短山区高速灭火救援时间”等质量管理课题,获国家级奖项1次、省级奖项3次。
2019年,公司启动全线客货分道、冬季货车喷淋治理工作,盛沛带领团队再挑重担,通过治理,使山区路段事故率同比下降56.44%、堵车时间同比减少46.92%。几年来,他创新构建道路保通应急救援体系,首创山区高速“三色预警”机制,在零下15摄氏度日夜蹲守捕捉到货车制动喷淋形成“冰膜”的关键数据。
今年,盛沛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灾难面前,我们就是最坚固的防线。”盛沛坚定地说,“我不怕牺牲,但求无愧这身‘火焰蓝’!”(记者 吴莎莎)
姚六一:做群众身边的贴心人
姚六一在社区宣传安全知识。
4月24日,清晨的西安市碑林区南院门街道钟楼社区,阳光洒在古朴的街道上,姚六一沿着社区小道慢慢走,不时停下脚步与居民们打招呼。“姚叔咋几天不见,瘦了!”“六一,到我家吃饭去。”一声声热情的问候,是居民们对他最真挚的认可。
姚六一是西安市公安局碑林分局南大街派出所民警。今年,他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从钟楼社区的南门到西门,虽然只有200多米路,姚六一走了20年。
“社区居民共1317户,常住居民2800人,其中58%的房屋租了出去,还有93家商铺与23个夜市摊点。”提起钟楼社区,姚六一如数家珍。
在钟楼社区,楼道堆积杂物、飞线充电等安全隐患问题,都是姚六一工作中关注的重点。为了彻底解决这些问题,他曾挨家挨户上门沟通。
一位独居老人在楼道堆放废品,不仅影响通行,还存在严重的火灾隐患。姚六一多次上门劝说,老人始终不愿配合。姚六一一边耐心地向老人解释安全隐患的严重性,一边主动帮助老人清理废品。老人终于被他的真诚打动,同意清理楼道。
姚六一总结出“161”社区警务工作法。第一个“1”,是坚持派出所主防理念不动摇;第二个“1”是警民携手、警社共治,打造一个平安祥和的社区;“6”是他把重点放在6项管理服务上,全力抓好主防警务工作。
2024年3月,有群众反映楼下商户的油烟上窜,楼上住户不敢开窗通风,心里有怨气。姚六一实地了解情况,召集相关部门现场办公,通过加装专门除味设备、改变烟囱走向、封堵加工间窗户等措施,很快解决了这个油烟“扰民”问题。
姚六一常常形容自己既是民警也是服务员、守护人、调解员。正是他一次次真诚的付出,才将一个开放式的商住一体老旧小区治理为远近闻名的警民和谐社区和零发案社区,赢得了群众的认可。(记者 郭军)
张瑞:匠心筑梦绽芳华
张瑞用改制接头工具装配汽车内饰顶衬。 本版照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在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总能看到一位身着工装、手持工具的身影穿梭于装配线之间。她就是公司的首位女工匠,全国机械冶金建材行业工匠、陕西省五一巾帼标兵、陕汽控股汽车装调工高级技师张瑞。
1994年,18岁的张瑞进入陕汽控股,成为一名汽车装配工。复杂的装配流程和精密的零部件让她倍感新鲜,可她又担心自己无法胜任这份工作,于是暗下决心:既然要做,就一定要做到极致。
白天跟着师傅学技术,晚上挑灯钻研图纸,张瑞用29年的时光打磨技艺,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任何线束接口的细微偏差、电器开关的装配隐患,都逃不过她的眼睛。
在一次维修某车型的电器开关时,张瑞发现传统的翘板开关拆卸工序不仅繁琐,还容易损伤零件。她主动攻关,设计制作翘板开关拆卸专用工具,将作业时间从360秒缩短至120秒,还避免了零件报废。这次创新经历让张瑞深刻领悟:工匠精神不仅是精益求精,还是敢于突破。
张瑞总说:“遇到问题,就要想尽办法解决。”
在装配某车型的车时,她发现由于按钮开关和点火钥匙开关装配空间狭小,装配完毕后,经常会出现开关松动或拧不紧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她带领团队反复试验,最终设计出专用拧紧工具,将故障率从40%降至1%以下。
近年来,由张瑞主持的获奖创新项目达30余项,提报创新改善提案40余项,设计制作专用工具8件。
“一个人强不算强,团队强才是真本事。”张瑞深知技艺传承的重要性。她主动参与跨企带徒工作,编写教案、示范操作,将29年的经验倾囊相授。她的27名徒弟中,有的成为单位骨干,有的走上技术岗位,在各类技能大赛中屡获殊荣。
今年,张瑞被评为陕西省三秦工匠。从青涩女工到三秦工匠,张瑞用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深刻诠释了“择一事终一生”的信念。(记者 张佳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