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回响 | 二〇五所社区:老年社区“逆龄生长”
来源:群众新闻 2025-04-13 09:49
社区工作是一门学问,要积极探索创新,通过多种形式延伸管理链条,提高服务水平,让千家万户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习近平
二〇五所社区:老年社区“逆龄生长”
群众新闻记者 陈艳 李妮 蒲茜 西安日报记者 程静
4月1日清晨,春意盈盈。桃红柳绿间,西安市雁塔区电子城街道二〇五所社区不少居民在做早操。他们的一天从活力满满的晨练开始。
2015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二〇五所社区看望慰问干部群众。他强调,社区工作是一门学问,要积极探索创新,通过多种形式延伸管理链条,提高服务水平,让千家万户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10年来,二〇五所社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各项工作都有着新变化——老年课堂课程越来越丰富、社区卫生服务站诊疗设备越来越先进、邻里关系越来越和谐……这个社区已成为居民的“幸福驿站”。
4月1日,西安市雁塔区电子城街道二〇五所社区居民在练习柔力球。 群众新闻记者 蒲茜摄
银发课堂里的“花样年华”
“三、二、一,走!注意挺胸收腹、目视前方,保持在一条线上。”3月14日,伴着欢快的音乐,二〇五所社区舞蹈教室内,40多名“银发模特”正在老师的指导下踩着节拍走“猫步”。她们平均年龄65岁,个个神采飞扬。
为了让大家在有限的空间里练习,老师想出了走“S”形路线的妙招。走在队伍最前面的段军玲是社区“乐龄”舞蹈队的队长,也是社区老年大学模特班的班长。
去年3月,段军玲意识到,老年人除了跳舞外,还可以通过参加模特班来改善体态、提升气质,便向社区提出开设模特班的想法。社区积极响应,很快为大家请来了专业老师。
“模特班刚开班时,很多人都不敢尝试。没想到去年结业展演后,今年开班当天教室就挤满了人。”段军玲笑着说,“连快80岁的陈欣阿姨都积极参加,说要比比看谁走得稳。”
说话间,居民马向华站在镜面墙前调整站姿,如一棵挺拔的白杨。
“走秀走出了自信和健康,生活更美好。”马向华笑着说。现在,她不仅是社区舞蹈队和模特队的“C位”成员,还是葫芦丝演奏队的“实力担当”。
在二〇五所社区老年大学,模特走秀展现别样风采,葫芦丝传出悠扬旋律,合唱表演汇聚动听歌声,书画作品传达美的感悟……
社区科普大学的课堂同样精彩纷呈。
“刘老,这个视频转场怎么加特效?”活动室内,几名银发学员围着手机讨论短视频剪辑方法。
去年,社区科普大学的手机摄影课点燃了大家的热情。如今,老人们已经进阶到学习视频拍摄剪辑和AI领域知识了。
70岁的居民张梦迪在聚精会神地剪辑视频。她是社区的“时尚博主”,制作的短视频常常获得大家的点赞。
翻开科普大学的课程表,各类“新潮”课程不少。
“我们的目标是让老年朋友不仅有课上,还有好课上。”社区党委副书记秦珊珊说,“每学期末,我们都会在走访工作中询问老人们的课程需求,还定期邀请学员代表参加座谈会,让大家谈想法、提建议,据此调整课程和班级名额。”
在二〇五所社区,做好养老服务是由文化滋养、邻里互助共同解答的“温暖方程式”。
“做好养老服务的秘诀是增强社区凝聚力。”秦珊珊说。
平日里,学员们还是社区志愿服务的主力军。
节假日,他们自发组织打扫卫生;谁家有了矛盾,有人主动当“和事佬”;书法班的老人为居民写春联;葫芦丝队的成员热心指导新人……在二〇五所社区,一堂堂模特课让老人们更有自信,一节节手机课让他们生活更多彩,一次次邻里互助温暖了彼此的生活。
在社区养老服务站,居委会副主任张娇燕在更新“特殊困难老人台账”。这本台账记录了79位高龄、独居、失能等特殊困难老人的基本信息,以及他们的健康状况、家庭情况和服务需求。
无障碍卫生间、无障碍通道、社区图书馆、日间照料中心、残疾人康复中心……从健康监测到陪同就医,社区完成适老化改造后,能为老人们提供多项服务。张娇燕明白,再周到的生活照料也替代不了精神慰藉,这也是社区坚持发展老年大学和科普大学的原因。
“我们要照顾好老人们的身体,也要关注老人们的精神世界,耐心倾听他们的需求,温暖他们的心。”张娇燕说。
群众身边的“定制医疗”
二〇五所社区居民王桂兰已年过八旬,经常在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看病。
“我年纪大了,小毛病不断,不是头疼脑热就是肠胃不好,需要长期用药。”王桂兰说,“一有问题,我就找董大夫。有他在,我心安。”
王桂兰口中的董大夫,是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中医副主任医师董建党。
4月2日8时,董建党来到社区卫生服务站为患者诊治,接诊完最后一名患者已过12时。整整一个上午,杯中的茶他几乎没动。
“这几年,来我们诊室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一方面,失眠、胃病等问题呈现年轻化趋势;另一方面,中医的道法自然、阴阳平衡等理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认可。”董建党说,“我们希望将中医养生方式转化为更适合青年人的形式,提高大家的生活质量。”
董建党平均每天接诊患者80人,多的时候达到120人。为了方便患者就诊,社区卫生服务站开通了微信挂号功能,方便患者看病,让外地慕名而来的患者不白跑。
“我觉得,中医的根在基层,生命力也在基层。”董建党说。2001年从陕西中医药大学毕业后,董建党便来到二〇五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一干就是20多年。虽然到更大的平台收入更高,但是董建党甘做离群众最近的健康守护人。
如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面积约4000平方米,中医馆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有400多种中药饮片和熏蒸治疗机等40多种中医诊疗设备,煎药室、针灸推拿室、中医专家诊室等一应俱全。
不仅如此,居民生病还能让“一号难求”的专家接诊。二〇五所社区卫生服务站站长郭王红介绍,服务站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合作建设中西医协同创新中心雁塔基地医院,与陕西省中医医院建设医联体医院,与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合作建设中医药适宜技术协作单位,与西安市中医医院共建中医专科联盟,与西安市红会医院共建中医骨病基层治疗中心。
“我们这里有16名医院的专家定期坐诊,门诊每天有1名至2名三甲医院的专家为群众把脉开方。”郭王红说,“近期,国医大师杨震学术经验基层传承工作站在我们中医馆挂牌,这是全省首个在社区中医馆设立的国医大师基层传承工作站。”
引得来更要留得住。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坐诊的专家配备了学徒,利用医院的技术人才力量,变“输血”为“造血”,为基层培养更多医疗人才。
中医馆理疗大夫肖宇凡是“00后”,到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2年,感到自己慢慢“上道”了。“虽然我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但能接触到很多三甲医院的专家。从不同的老师那里可以学到不同的理念,对我来说是很宝贵的机会。”肖宇凡说。
社区治理的“近邻”密码
“老肖,我家燃气灶打不着火了,能帮忙看看吗?”接到邻居求助,63岁的居民肖雪琴马上上门检查,三下五除二便解决了问题。
退休后,肖雪琴组建社区老年葫芦丝队,参与社区图书馆“常青藤”志愿服务,成为“百事帮”邻里互助队骨干……“都是举手之劳。帮邻居就是帮自己,日子过得充实!”她笑着说。
仅去年,像肖雪琴这样的“百事帮”邻里互助队志愿者就为社区居民解决了上千个生活难题。
同住一栋楼的居民段晓爱也是社区出了名的“热心肠”。作为社区合唱团的领队,她每周都要组织喜欢唱歌的居民聚在一起。大家互帮互学,用音乐串起邻里情谊。
段晓爱还是图书馆的常驻志愿者。每周五下午,大伙儿都能看见她和肖雪琴一起整理书籍的身影。
“住在这儿,幸福感越来越强。”段晓爱向记者细数这几年社区的变化,“翻新广场,开设便民集市,增设托育中心、日间照料中心……但最珍贵的还是邻里的温情。”
肖雪琴和段晓爱还有一项共同任务——参与社区“千户访”活动。每周,她们与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一起开展“敲门行动”,走访独居、空巢老人和困难家庭,记录需求并联动解决。
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李文方常与她们拉家常:“辅导葫芦丝队新队员还顺利吗?大家有啥困难?”
“社区干部像自家人。谁家有难处,他们总是冲在最前面。”肖雪琴说。
去年1月,85岁的居民姚多舜晨练时摔骨折了,住院做了手术。复查时,由于老人行动不便,邻居们把他抬上去医院的车;老人检查完,邻居们帮忙把他抬进电梯,送他回家。
每每提起此事,姚多舜都很感激:“远亲不如近邻,在这儿不是口号。”
二〇五所社区的温暖氛围,源于创新的“百千万”工作法:“百”指“百事帮”,党员自发帮扶,邻里互帮互助;“千”指“千户访”,主动入户问需,访民情、听民声、汇民意;“万”指“万家和”,通过板凳会、凉亭议事会等整合民警、物业工作人员等力量,现场协商,解决难题,化解矛盾。
从“百事帮”的举手之劳到“万家和”的多元共治,从“陌邻”到“睦邻”,二〇五所社区用有质量、有温度的服务,构建起“远亲不如近邻”的温暖共同体,书写了新时代邻里守望的故事。
如今,“有啥事儿,找社区”成为大家的习惯和共识。“百千万”工作法让这份信任持续增加。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光靠社区还不够,得靠大家献计献策。”姚多舜道出关键,“大家齐心协力把我们的家园建设好,才有这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
“我们要推动熟人社会向亲人社会转变。事实上,我们社区已经是这种状态了。”在李文方看来,社区治理是门大学问,二〇五所社区将持续深耕,不断优化“党建+网格”治理体系,通过多种形式延伸管理链条,让服务更有质量、更有温度。
我的心里话
二〇五所社区党委副书记 秦珊珊
2015年2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二〇五所社区考察,对做好社区工作提出殷切希望,为我们的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10年来,我们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把各项民生实事做实、做细。居民的认可是社区工作人员最大的幸福。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会不忘初心,努力把每件事都办到大家心坎上,让社区成为一个温暖的大家庭。(群众新闻记者 蒲茜整理)
记者手记丨居民是社区真正的主人
2015年2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西安市雁塔区电子城街道二〇五所社区考察时强调,社区工作是一门学问,要积极探索创新,通过多种形式延伸管理链条,提高服务水平,让千家万户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10年后,当记者探访二〇五所社区时,感到这个有30多年历史的社区正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书写着基层治理的新篇章。
在和居民聊天时,听着他们将一件件暖心事娓娓道来,记者深刻地感受到他们生活在这里的满满幸福感。正如一位老人所言,远亲不如近邻。这在一桩桩、一件件小事中得到很好的诠释。
在这里,老年生活焕发着别样的光彩。这里的老人们是银发课堂里学习智能手机操作的“新手”,各种文艺活动中的“演员”,模特队、书法班、合唱团的“新生”……老人们生活丰富多彩,从“被照顾者”转变为社区的建设者。
更令人欣慰的是社区内的互助网络。邻里互帮互助,志愿服务蔚然成风,邻里的温情颇为珍贵。
居民是社区真正的主人。二〇五所社区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基层治理的更多可能。在一场场群众活动中,能够触摸到基层治理的脉搏;在一个个为民服务的场景里,能够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度。社区成为居民的幸福驿站,架起了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连心桥”,织密了民生“幸福网”。(李妮 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