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得桥山见翠柏
来源:西部网 2025-04-03 10:49
四月初的延安黄陵,清晨的空气里还裹挟着料峭寒意。当第一缕晨光穿透薄雾,桥山林间骤然响起金属的清脆碰撞声。“90后”护林员李腾肩头晃动的巡山包惊起古柏枝头的山雀,振翅声划破了这座人口13万小城的寂静。随着乙巳(2025)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进入倒计时,李腾和同事们的巡查工作格外细致,为这片我国最古老、覆盖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柏群构筑起立体防护网。
黄帝陵所在的桥山,是子午岭中部向东延伸的重要支脉。它坐落于黄陵县城的北侧,距离仅有一公里。桥山之上的古柏群面积达3000余亩,其中百年以上柏树8.6万余株,千年以上古柏3万多株。为了让桥山古柏世代常青,黄帝陵保护管理服务中心护林科的护林队全年无休地坚守巡护,确保每一棵古柏都能得到妥善保护。
“90后”李腾是护林科的一名护林员,今年三十二岁的他是队伍里最年轻的成员。但讲起自己的护林经历,这个高大精干的陕北汉子滔滔不绝,“虽然我的年纪是最小的,但资历绝不算浅。”在这个特殊而又平凡的岗位上,李腾已经默默干了十多年。
“别的地方可见不到规模这么大、树龄这么长的古柏,在这个环境里不自觉地就感到身上有种沉甸甸的责任感。”谈起工作的特殊之处,李腾显得有些“骄傲”,眼前漫山遍野的翠绿是千百年来谒陵人、护陵人和当地百姓逐年栽植的。如今,自己能够成为这些古柏的守护者,李腾感觉“像是命中注定一样的缘分”。
古树林的日常管护在整个桥山划分了二十个责任区,由对应的班组负责古树的检查和保养工作。李腾所在的应急队主要负责巡查和突发情况处置,相当于给护林这项工作增添了双保险。“护林无小事,我们要做的就是时刻确保这片林子的安全,做到万无一失。”李腾说,每天的工作流程就像一套“固定动作”,护林员们把每一项逐个完成后,才能踏踏实实下山。
打开记录本、换上工作服、检查灭火器,准备工作就绪后,李腾就和同事们携带了逾百斤重的设备开始巡山。通常情况下,护林员们会骑着摩托车沿上山步道行驶一段距离,在车辆无法通行的地方,则需要下车步行深入树林中。“从出发到终点山顶的蓄水池,整体算下来有十公里左右,没有路需要徒步的距离大概有五六公里。”李腾说,巡山一次大约需要两三个小时,多年下来,磨破的鞋子已经数不清了,自己的运动步数排行时常“霸榜”。
火情是护林最大的威胁,护林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防山火。为此,黄帝陵管理局建成了20公里的消防管网和5公里的防火墙,并全面覆盖视频监控系统。“山下铺设的消防管道可以随时打开使用,如果发现了火情,第一时间就能保证有水供给。”李腾介绍,每隔十多天,他们就要把消火栓打开试试水压,检查管道有没有爆裂漏水的情况,如果有损坏的情况或发现隐患,要及时维修更换。
除了防火,李腾每天还要处理古树的“健康问题”。“我们要仔细观察树的完整度,清理树干多余的苔藓。如果刮风下雨导致树有断枝,就要尽快锯掉并涂上桐油,不然就有感染病虫害的风险。”说到古树的日常保养,李腾颇为娴熟。他解释道,过多的苔藓容易滋生细菌,而断枝会加剧树干氧化便于虫子啃食,影响树的生命力,因此这也是护林工作的一大重点。
2012年初来乍到的李腾原以为工作会很“清闲”,但护林员的工作常年两班倒,有突发情况需要立刻响应,这也让李腾经常“不着家”,让父母没少“操心”。“家里人最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让我一定要注意安全,保护好自己,也保护好桥山古柏。”李腾说。
“有一次我和一名老护林员一起巡山,发现山上有许多弯弯绕绕的小路。我好奇地问,林子里为啥有这么多路,师傅告诉我,他十年前来的时候就有了。”原来,这些不长草的小路,是世世代代的护林员们一脚一脚踩出来的,听着前辈讲的故事,李腾心里第一次对“传承”有了深切的感受。
李腾从老护林员那里了解到,护林员在北宋时期就已经出现,嘉祐六年时,祭陵大臣发现桥山柏树损失严重,宋仁宗令人看护以防止火灾和人为破坏。“如果没有一代代护林人的坚守,哪会有这一片葱绿茂盛的古柏林。从那个时候开始,我觉得身上多了一份承前启后的责任。”李腾说,慢慢地自己也开始用心守好每一棵树,为的是让桥山古柏常青,对下一代有个交代。
除夕与清明祭祖期间,往往是黄帝陵护林员们最忙的时候,不仅景区人流量大幅增长,古树林防护的不可控因素也随之增加,这也是李腾最担心的时候。“工作到现在,我们这些护林人很少能在家过个完整的节日,比如每年大年三十,要守到听不见炮声才能真正放心。”李腾坦言,护林队员们心里都有一个共识,希望“出工不出活”,这才说明古树林安然无恙。“对于我们来说,不出成绩,就是最好的成绩。”
这些年来,李腾也深刻体会到护林观念的变化。2024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批准黄陵县开展国家古树名木保护试点工作;2025年3月7日,《古树名木保护条例》规定对黄帝手植柏等5棵5000年以上古树实施特殊保护;4月1日起,《陕西省黄帝陵保护条例》正式实施,明确要求保护区域内古树名木等应当依法予以保护……“现在我们不断学习新的护林知识,每个人都参与到科学护林的行列中,做好防火、防虫、防病、防老化、防雷、防盗的‘六防’工作。”李腾说。
“作为新一代的年轻护林人,我们也在与时俱进,用自己的方式守护和传承黄陵人特有的精神文化。”暮色中,李腾站在桥山顶眺望漫山遍野的古柏林,那些曾以为单调的巡山路,似乎化作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时光甬道。李腾和同事们将继续在这条漫长的路上,用脚步丈量桥山的每一寸土地,这既是黄陵“十三万守陵儿女”责任与担当的具象化体现,更是新时代青年建功西部镌刻的生态忠诚。
世相,镜头里的陕西人。
记者:王靖升 陈嘉欣
审核:魏诠 辛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