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工艺焕发新生——陕西工业遗存保护和利用系列报道之二

来源:陕西日报 2025-02-24 10:40

163081c2c6b5d33ebcbee3d73eb38783.jpeg

游客在澄城尧头窑文化旅游生态园区的遗址区参观。

本报记者 孙亚婷文/图

工业遗存不仅印证着城市发展的足迹,还承载着工业化进程中人们的情感记忆和工艺技能,是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陕西近现代工业遗存数量众多,有丰富多彩的工业景观,蕴含着独特的生产工艺流程和传统技艺,体现着劳动人民的创造力和勤劳智慧。如今,许多工业遗存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护利用中催生了文化创意、工业旅游等新业态,使工业遗产真正成为城市更新的动力源。

千年窑火的技艺传承

耀州窑是我国制瓷史上的著名窑口之一,从唐代开始创烧,绵延1000多年,炉火至今未绝。新中国成立后,以陈炉陶瓷总厂为代表的多家制瓷工厂,在继承发展传统耀州窑工艺的同时,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如今,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0年,以耀州窑遗址黄堡保护区、铜川市建筑陶瓷厂、陕西铜川中国耀州窑陈炉陶瓷总厂为主的耀州陶瓷工业遗产群被列入第四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

位于耀州窑遗址黄堡保护区的是映照“十里窑厂”辉煌历史的耀州窑博物馆、唐宋窑遗址和唐三彩窑遗址,与此相连的是铜川市聚力打造的耀瓷文创园。

2月12日,元宵节,耀瓷文创园举办了“瑞蛇呈祥携福至·非遗耀瓷闹元宵”主题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活动之外,园区还集中展示了诸多传统耀州瓷技艺与现代创新设计相结合的精美陶瓷作品,不少市民游客来此参观。

非遗刻花展示区里,工匠师傅正在埋头刻绘。刻刀轻触坯面,随着手腕的慢慢转动,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呈现在记者眼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孟红娟告诉记者,这个作品叫“福禄纹斗笠盏”,上面的花纹既具有传统文化内涵,又符合现代审美特点,很受游客喜欢。

“我们园区由原铜川市电瓷厂等改造而成,占地面积155亩,内设工业遗产展示区、当代陶瓷艺术大师作品展览区、耀州窑美术馆、陶瓷学院等7大功能分区。”耀瓷文创园运营负责人靳扬介绍,园区目前有14家耀州窑文化科技企业入驻,已成为我省文化产业“十百千”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首批陕西省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百余名非遗传承人、美术大师在此研修。

耀州瓷不仅是“泥与土”的艺术,如今还被应用到更多领域。为做好耀州瓷传承弘扬大文章,近年来,铜川市着力发展壮大新型建材及先进陶瓷产业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培育了一批装配式建筑和材料加工、新型保温隔热材料等领域的新项目,相关产值不断突破。

古法酿造的时空对话

我国有着悠久的酿酒历史,也有着深厚的酒文化。酿酒行业在传承酿造技艺的同时,相关生产实体也在不断升级。

入选第一批陕西省工业遗产名单的有西凤酒厂、白水杜康酒厂、城固酒厂3家酒类企业。其中,西凤酒厂在2021年已被确定为第五批国家工业遗产。

西凤酒古称秦酒、柳林酒,始于殷商、盛于唐宋,与苏轼等历史人物有着诸多典故,如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2021年,蒸馏酒传统酿造技艺(西凤酒酿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据介绍,1956年,地方国营陕西省西凤酒厂在宝鸡市柳林镇成立。酒厂保留了泥窖固态发酵、酒海贮存等核心工艺,设置了制曲车间、制酒车间、酒库、灌装车间等,形成了工业流程化的酿酒生产体系。目前,很多生产设施保存完好,仍在发挥制酒功能。

2024年,西凤酒科技研发文化综合服务区、7万吨制曲项目、4万吨制酒项目等一系列重点工程相继开工建设或顺利封顶,为全面提升西凤酒生产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周秦古法到现代工业,从地域品牌到国家名片,非遗技艺既是西凤酒品质保障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其文化叙事的灵魂。

近年来,陕西西凤酒股份有限公司深入实施“园区、景区、示范区”三区共建共享发展行动,构建“白酒体验+深度旅游+文化创意”酒文化融合产业的路径,打造集生态酒庄、节会活动、生态康养、研学旅游、酒店餐饮等业态于一体的“大西凤·大旅游”产业体系,全方位展示西凤酒的文化韵味。

2023年,宝鸡西凤酒工业旅游基地入选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西凤酒旅游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在这里,游客可以看到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现代化酿造车间,探秘西凤酒最神奇的储酒容器——酒海,观看几万瓶西凤酒在生产线上‘奔忙’,了解西凤酒3000年无断代传承的酿制技艺,感受其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西凤酒文旅公司副总经理权莉说。

民窑基因的活态延续

澄城尧头陶瓷烧制技艺源远流长,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明清时期,这里的陶瓷制品不仅畅销渭北,还远销山西、甘肃、内蒙古等地。20世纪50年代以来,澄城县尧头镇逐步形成以陶瓷、煤炭、硫磺为代表的工业体系并得到迅猛发展,增强了地方经济实力,对当地非遗传承、企业文化、旅游开发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我们依托古窑遗址着力建设以陶瓷文化为核心的尧头窑旅游综合开发项目,一方面提升改造本镇道路、供电、供水、防洪等基础设施,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做好‘文旅+百业’,促进人民群众就业增收。”尧头镇党委书记路恒说。

2月19日,开学在即,大学生任乐和家人来到尧头窑文化旅游生态园区游玩。只见那些依山而建的馒头窑半嵌在黄土崖壁上,窑口矗立着的若干黑釉瓮与黄土地形成强烈对比。

“这里现存明清和民国时期古窑址129座,古民居75处,制瓷作坊78处,庙宇祠堂17处,是我国目前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原生态古窑遗址群。几百年前,这里就集聚了民窑,太震撼了。”任乐感叹。

在非遗工匠的耐心指导下,任乐一行还体验了揉泥、拉坯等简单的制瓷工序。

按照“守好文物、讲好文化、做活文旅、壮大文产”的工作思路,尧头窑文化旅游生态园区持续推进项目建设、技艺培训、研学课程、文旅活动。尧头窑文化旅游生态园区管委会每年举办4期尧头陶瓷专业技术培训班,聘请专业人士对尧头陶瓷烧制技艺传承人、爱好者、从业者进行培训辅导,不断壮大传承人队伍;在节假日举办丰富多彩的非遗体验活动,让游客亲身感受澄城尧头陶瓷烧制技艺的独特魅力。

“非遗要注重活态传承,要让古老技艺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过程中持续发力,不断焕新。”尧头窑文化旅游生态园区管委会主任党师龙说。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