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合作催生核心竞争力 看西安创新平台如何塑造产业新格局

来源:西安晚报 2025-02-18 11:01

63662b220439ad049004304b323549fb.jpeg

大医集团的X/γ射线一体化放疗系统 受访单位供图

编者按

如今,在西安科技创新的沃土上,一条由创新平台构筑的生态链正焕发着跃动的活力。

作为连接实验室与生产线的“超级转化器”,创新平台通过整合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促进产学研协同合作,助力构建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完整闭环。

对于西安而言,这些创新平台好似一个个智慧的“大脑”,源源不断地催生新技术、新产品;又似一条条强劲的“纽带”,紧密连接起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2024年,西安新增市级工程研究中心23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家,加之往年获批的各级工程研究中心,如今的西安,已形成覆盖众多领域的创新矩阵。

记者在连日来的采访中了解到,西安创新平台的集聚效应愈发明显,逐渐催生出了一批世界级成果:以粉体新材料研发制造为主的湄南生物,GT活性保水剂锁水率较市面同类产品高出17倍,把自然降雨存储起来,让干旱地区植物得以更好地生长;西部钛业工业用锆及锆合金的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70%,位列世界第一;仅2024年一年,西安就已突破半导体、生物医药等领域110项关键技术,硬科技实力显著增强……

这些亮眼数据的背后,是西安以创新平台为支点撬动产业升级的战略布局。在科技创新的赛道上,西安正以创新平台建设为强劲引擎,全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城市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单点破局

从“跟跑”到“领跑”的突围战

一不留神便会被忽视的小小门头,走进去却别有洞天——在位于西安经开区的大医集团,技术研发中心里满是专业信息覆盖的电脑屏幕、几面墙的专利证书,以及一台台集成多学科硬科技的肿瘤诊疗设备,彰显着这家企业卓越的创新发展实力。

对于治疗肿瘤而言,放疗是主要路径之一。广为人知的肿瘤放疗设备主要有医用直线加速器和伽马刀两种,医用直线加速器比较适用于对较大肿瘤进行大范围照射,伽马刀则精度更高,适用于小肿瘤。

“我们企业自2011年在西安经开区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肿瘤诊疗领域,研制的伽马刀和国外同类产品相比,能够有效降低放射线对人体正常组织的损害,国内市场占有率长期位于前列。”讲起企业的发展,大医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与用户的交流中,我们逐渐发现,对于病情复杂的患者,往往需要将两种放疗方式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进行治疗。”

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考虑到两种设备的差异性、治疗流程的复杂性以及患者的身体承受度,分机联合治疗存在误差大、效率低等缺陷,怎样将两者的应用整合为一体,单点突破,为患者提供更加灵活多样的个性化放射治疗方案,成为行业内的一大难题。

创新平台的搭建,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

2015年,正值科技部开展“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优先启动重点研发任务建议征集工作,大医集团便将其研发“多模式一体化放疗设备”的想法报了上去。经过专家论证后,很快便获得支持。

2016年,由大医集团牵头,联合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等,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多模式引导立体定向与旋转调强一体化放射治疗系统研发。

“这相当于直接搭建了一个产学研合作的创新平台。”大医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这个创新平台上,大医集团负责样机研发,清华大学攻克核心模块加速管难题,各大医院承担临床研究任务,彼此定期沟通,相互协调解决问题……

在这个平台的高效运行下,从技术到实践、从测试到应用,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展开。历时6年,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各项人才、技术、资金的扶持下,一台由大医集团牵头研发,融合医用直线加速器与伽马刀的革命性设备TAICHI(太极)于2022年问世,不仅实现了放射治疗领域的“双剑合璧”,更折射出中国高端医疗装备从“跟跑”到“领跑”的突围之蜕变。

凭借领先的技术优势,TAICHI于2023年获得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突破性医疗器械”认定,成为中国首个获得该认定的大型医疗设备产品。

“融合众多自主创新技术,TAICHI不仅在全球首次将医用直线加速器和伽马刀整合为一体,而且还引入了实时图像引导模块,可以更好地为病情复杂的患者定制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大医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政府是真金白银地支持我们,整个项目共获得了5000多万元的财政资金支持。”大医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依托创新平台,大医集团打赢了一场产学研“突围战”!

双向奔赴

三级创新网络锻造硬科技生态链

事实上,大医集团参与的“突围战”在西安并非孤例。

在西安的创新沃土上,一张由“国家级示范园—省级试验田—市级育苗圃”组成的三级创新网络正悄然成形。

“十四五”期间,西安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壮大成势,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快速提升、势头强劲,一批批高水平的产业创新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2024年的数据显示,全市已构建起由6家国家级、35家省级、129家市级工程研究中心组成的创新梯队。它们犹如精密运转的齿轮组,驱动着航空航天、新能源等重要产业领域加速崛起。

在此过程中,国家级平台围绕国家战略需求,聚焦“国之所需”;省级平台注重产业链协同,紧盯“链之短板”;市级平台深耕“业之精微”,瞄准细分领域发力突围……

走进位于西咸新区沣西新城的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有一栋建筑格外引人注目,它由青灰色的外立面、薄膜光伏玻璃幕墙和采光顶搭建而成。据了解,这是西安交通大学与中易建科技共建的绿色能源建筑工程研究中心,以校企联姻的方式,将高校的理论研究和企业的工程实践相结合,让光伏光热建筑一体化技术在西咸新区落地生根,在西部科技创新港实现智慧能源系统产业化突破。

在西安市康铖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的生产制造车间内,五轴加工中心正在加工某机型左后侧下蒙皮,长达10米的飞机中后梁正在接受严格检测,准备交付客户。

记者了解到,康铖机械的飞机机翼翼梁智能化工程研究中心以平台为基础,聚集企业高尖端人才,攻克大型复杂薄壁轻合金构件制造技术难题,填补国产大飞机十米级翼梁加工空白……

不难看出,创新生态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的图景愈发清晰——西安以政策“筑巢”激活创新因子,企业则以技术突破助推城市发展,共同带动产业集群升级,促进产业链向高端跃升。

企业每攻克一个“卡脖子”难题,便为城市增添一块硬科技拼图,而每一条强链、补链的产业赛道,又为企业打开了新的增长空间。

在三级创新网络的带动下,西安的企业创新和城市发展实现了“双向奔赴”。

多点发力

千年古都书写科技突围“方程式”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受访的企业家代表将创新平台称作科技创新的“蜂巢式载体”——把创新要素集聚在“蜂房”里,筑起企业发展的根基。

在西安,这些“蜂巢式载体”正源源不断地助力企业产生从技术攻关到产业应用的“化学效应”,酿出创新“蜜糖”。在一系列政策举措的支持下,当创新平台与创新基因彼此融合,西安书写出科技突围的立体“方程式”。

记者了解到,2021年市发改委印发《西安市工程研究中心创建及管理办法》以来,我市各级工程研究中心的培育体系开始加快构建。

“我们积极开展国家级、省级、市级工程研究中心的培育和申报,做好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布局和运行评价,旨在通过支持研究中心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试验研究、重大装备研制、重大科技成果的工程化实验验证,不断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搭建产业与科研之间的‘桥梁’,支撑我市产业技术进步和核心竞争能力提升。”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不仅如此,针对企业创新动力后继乏力等问题,市科技局出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若干措施》,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牵引整合高校院所创新资源,让企业出题、高校院所答题,激活产学研“经脉”,深化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

针对传统制造业“大而不强”“全而不精”等问题,市工信局印发《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及城市试点实施方案》,激发和引导制造业企业不断加大新型技术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的力度,强化互联网和软件信息服务业赋能,重塑制造基因,实现企业工业总量持续做大、产业转型不断增强、发展质量进一步优化、企业竞争力全面提升……

在一系列政策杠杆的撬动下,西安企业主体创新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政府、高校、金融机构等多方共同发力,西安的创新平台效应逐渐增强。

这种效应,体现在深化机制改革方面——在全国首创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推行“先使用后付费”“先投后股”等创新模式,激活成果转化内生动力;

这种效应,体现在突出企业创新主体方面——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单项冠军”培育体系,实施研发投入“增量奖补”政策,打造梯度培育生态圈;

这种效应,体现在优化创新生态方面——设立专项基金,推进技术产权资产证券化试点,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推广“校招共用”机制,完善要素保障支撑网……

依托创新平台,西安正加快科技成果工程化、产业化,瞄准重大技术难题及产业链供应链关键领域、关键环节,突破核心技术和重大装备等瓶颈制约,为各类创新主体开展实验室技术熟化、工程化放大和可靠性验证等活动提供基础条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转化效率的提升,不断滋养产业沃土。

未来,西安将继续加大创新平台建设的力度和广度,积极探索创新平台的新模式、新机制,推动创新平台与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的深度融合,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强劲的动力和支撑。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