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来,谁能将山川染绿——走进文人笔下的雨水节气

来源:陕西日报 2025-02-18 08:51

bd1c94dfa2297a2637f51960ecbb3643.jpeg

41cef81c4c844f5bee34c5d76a052e37.jpeg

雨水。 韩钧刻

985e3e77fe487eea40ab73da0f672c78.jpeg

游客在金延安旅游度假区钟楼广场转九曲黄河阵。 受访者供图

记者 孙亚婷

东风解冻,散而为雨。当时间的指针指向2月18日,今年的雨水节气便带着丝丝暖意,开启大地新一轮生命的律动。

春雨淅沥,润泽万物,草木萌发。星星点点的绿意逐渐蔓延,广袤的大地自此告别冬日的沉寂,焕然一新。

春雨绵长,静谧温柔,动人心绪。面对雨幕,文人或倚窗听雨,或撑伞在街巷漫步,或提笔写下内心的感慨与遐想,传达对生命勃发、时光流转的体悟。

今天,让我们走进文人笔下的雨水节气,想象那充满生机的自然景象,感受三秦儿女鲜活的日常、情感和文化。

春雨润泽,染就一溪新绿

唐代是一个诗歌璀璨如繁星闪耀的时代,众多杰出的诗人以才情与气魄,在文学的长河中留下优美的词句。

诗人韦应物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经历安史之乱后,韦应物走上了诗歌创作与为官从政的道路。他的诗歌风格淡雅高远又饱含对现实的观照。

一个早春的清晨,韦应物发现昨夜细雨悄悄洒落,而自己竟没有察觉到春草已经在雨水的润泽下生长出来。远处的青山迎来曙光,鸟儿围绕着屋舍欢快地鸣叫,一派清新自然、充满生机的景象。于是,他写下了“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

此时的他蛰居在一清幽之地,远离外界的繁华与嘈杂,每天与自然为伴,内心恬淡、愉悦。他时而与道士相遇交谈,时而跟随樵夫一同前行,“自当安蹇劣,谁谓薄世荣”。

韦应物的诗作《三台词》《春游南亭》《春日郊居寄万年吉少府中孚三原少府伟夏侯校书审》等,都描绘了初春雨水滋润下万物复苏的生动景象。

韦应物的后人韦庄,也如韦应物一般经历了社会动荡,亲身感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他的诗词作品题材广泛,风格清丽。词作《谒金门·春雨足》以白描手法叙事抒情,写出了春雨初晴、一派绿意盎然的美景。

词中上阕写道:“春雨足,染就一溪新绿。柳外飞来双羽玉,弄晴相对浴。”经过一场充足的春雨,溪水被染成了清新的绿色。溪边的柳树上飞来一对洁白如玉的鸟儿,嬉戏着梳理羽毛。沐浴在这美好的春光之下,诗人心有所思。词作下阕由景及人,借人物的动作、神态以及眺望远方的情景,抒发了内心深处复杂的情感,有对家乡的思念,也有对时局的担忧。

出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的杜牧同样才华横溢,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一心想要挽救动荡的大唐王朝,但因性格刚直屡遭排挤,仕途不顺。辗转各地为官期间,杜牧积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创作素材。

一次,在春雨中,他乘船行至和州(今安徽和县),受到当地官员和秀才的热情接待,感慨万千,创作了《初春雨中舟次和州横江裴使君见迎李赵二秀才》来记录这一情景。

“芳草渡头微雨时,万株杨柳拂波垂。蒲根水暖雁初浴,梅径香寒蜂未知。”诗作一开始便为我们描绘出这样一幅场景:芳草萋萋的渡头正下着微微细雨,垂落在水面上的杨柳枝条随着轻风轻抚着荡漾的水波。因春雨的润泽蒲草根部水温升高,大雁开始在水中沐浴,梅花盛开的小径上传来阵阵花香,但春寒料峭,蜜蜂尚未前来采蜜。

诗人细腻刻画了初春微雨后乍暖还寒、万物将醒未醒的物候特点,也借此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以及身处异乡所触发的诸多复杂思绪。

唐诗中,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温庭筠的《咸阳值雨》、王维的《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等,都展现了陕西地区的春雨景象。

生命律动,唤醒山川大地

作为中国文坛的一支劲旅,陕西作家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点滴。无论是四季更迭的自然变化,还是社会各阶层的人生百态、波澜壮阔的时代变迁,都逃不过他们敏锐的目光。

“春雨刷刷地下着。透过外面淌着雨水的玻璃车窗,看见秦岭西部太白山的远峰、松坡,渭河上游的平原、竹林、乡村和市镇,百里烟波,都笼罩在白茫茫的春雨中……”这是柳青在小说《创业史》第五章的开篇,对秦岭西部太白山、渭河平原等笼罩在白茫茫春雨里景象的描绘。

小说主人公梁生宝从渭河下游坐了几百里火车到郭县买稻种。为了节省两角钱住宿费,他选择在车站票房凑合一晚,甚至吃饭时也只舍得花五分钱买一碗汤面,还仔细地用最破的钱票付账。作家通过环境描写,用持续不停的春雨衬托出主人公身处异乡的孤独。后来他思考感情之事时,窗外的风雨声又为他复杂的内心世界增添了几分惆怅与纠结,人物心境与环境融合得恰到好处。

春雨的持续也影响着梁生宝的行程安排,推动了情节发展,让故事发展得更加波折。摆渡取消使他不得不留宿郭县车站,后续天气变化,让他在赶路过程中不断做出相应的决策,如赤脚踏入春雨中继续前行等。

44caa11daf080c27101a4b022ec8ea82.jpeg

陈彦作品《星空与半棵树》封面。

陈彦长篇小说《星空与半棵树》里春雨后的场景是这样的:“一场春雨,加上荡漾的春风,把北斗村烧火粪聚下的烟雾,刮得干干净净。大地显出湿漉漉的润泽感来。数处桃花,也赶在柳梢绽开前,艳炸地抢了春的头彩。喜鹊生怕人看不见似的,要跑到人前屋后,叽叽喳喳,把人的视线朝春之眼上引,好像春天是他们带来的。就连上坡觅草的羊,都你钻我挤地加快了兴奋的脚步……”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雨水、惊蛰等,陈彦书中多个章节都以节气或节日为名,让读者清晰地了解故事发展的时间,以及在相应节气下乡村人的生活状态和农事活动等,展现出乡村生活与自然节气的紧密联系。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这样描写春雨中的景观:“绿色。还是绿色。无边的绿色中,有时会闪过一片绯红或一方金黄——那是大片返青的麦田中盛开的桃花和油菜花。温暖的春天从中国的南方走来,开始用生命的原色装饰北方的大地了……道路两旁晃过一排排青杨绿柳,那枝叶被雨水洗得油光鲜亮;成对的燕子翻着低掠过雾气腾腾的麦田,用它黑色灵巧的剪刀裁剪密麻麻的雨丝……”

这是书中省委书记乔伯年眼前几百里绿色平原的雨中景象。尽管这里春光无限好,但乔伯年不是诗人,也不是游客,对这些并不在意。他在意的是全省百姓的生计问题、南北山区的贫困状况以及即将面临的工作难题。春雨的淅淅沥沥反而衬托出他心情的沉重,肩上责任的重大让他无心顾及眼前的自然风光,也让读者更能深切感受到他忧国忧民、一心扑在工作上的心境。

锣鼓声声,敲出欢乐祥和

除了草木萌发的自然景象,象征希望的转九曲、占稻色等民俗活动,也是陕西作家笔下的主题。

龙云有一篇文章是《陕北转九曲》。转九曲也叫转灯,九曲也叫九曲黄河阵,相传源于经典小说《封神演义》中九曲黄河阵的故事。

“它不像秧歌,需要学扭;它不像唢呐,需要学吹;它不像信天游,需要学唱。它只要两只脚,会走就行……它图的是‘转九曲,活九十’‘转了九曲阵,满年不害病’。”龙云这样写道。

“转九曲”的精髓在于其巧妙的布局。过去,人们将高粱秆栽成一个正方形的图阵,横排19行,竖排19列,东、西、南、北、中总共分为9个曲阵。在阵内361个坐标点和进出门的位置栽上灯,共365盏,与一年的365天吻合。每到正月十五下午,人们就敲锣打鼓,喜开九曲门。随着夜幕降临,灯盏亮起,人们便一个接一个地在阵里穿行,祈求新的一年消灾祛病、人畜平安,五谷丰登、幸福美好。

如今,转九曲和秧歌舞、社火一起演出,不仅让人们感受到传统民俗的魅力,也让过年更加有滋有味、欢乐祥和。

2月12日元宵佳节,金延安旅游度假区人声鼎沸,各类民俗演艺轮番上阵。伴着喧天锣鼓,秧歌队打头进入钟楼广场上的九曲阵,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接着排队有序进入阵中。每到一个标着吉语的阵点,便有人轻轻跃起,伸手触摸写着吉语的牌子,接受吉语带来的美好祝愿。

陕北用浑厚的锣鼓敲出黄土地的气势,在九曲阵转出安宁健康的时候,陕南则在占稻色里说丰年。

所谓的占稻色,就是把糯谷丢进燃烧的柴火里。爆出的米花越多越白,预示着当年种的稻谷成色越好,能丰收。这不禁让人想到熟知的爆米花。

869b2d7a09b1888ef9f901c34de63668.jpeg

贾平凹作品《河山传》封面。

在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河山传》中,主人公洗河就凭着爆米花手艺从乡村走向城市。

洗河原本是一个无所事事的农村青年,因家庭变故和自身性格的叛逆,生活陷入困境。他偶然学会了爆米花手艺,并带着爆米花机来到西安城,开启了新的人生旅程。

贾平凹的笔下,小人物在时代洪流中的奋斗与挣扎,可见一斑。爆米花手艺不仅是洗河谋生的手段,还成为他融入城市的本领,连接了乡村与城市,承载了他的漂泊与归属。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