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花鸟纹银香囊:暗香浮动 熠熠生辉

来源:陕西日报 2025-01-23 08:09

a47edfa39cfeaa793969c3b479694de3.jpeg

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d87b55b6b2255d9447b5fa5d5bb2a447.jpeg

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内部图解。 蒲茜作

b906889d269cb97c5c94cb055c97f690.jpeg

1月10日,游客在观赏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29c5d6cdeee46b414dbed511f7770296.jpeg

1月10日,陕西历史博物馆文创店工作人员展示以葡萄花鸟纹银香囊为原型的文创产品。

3b66d13c170484fef3ae7492a3d4b0df.jpeg

扫描二维码了解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姓名: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等级:国家一级文物

出生时间:唐代

出土地:西安市南郊何家村

年龄:1200余岁

户籍登记时间:1970年

现住址:陕西历史博物馆

————

对香气的追求,近乎人类的本能。

中国制香、熏香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唐代,香料的种类、数量大幅增加,香囊制作工艺取得新的突破,从皇室贵族到平民百姓对香都有了更为强烈的追求,共同促成了香文化的发展高峰。

作为唐人艺术审美、精神追求的重要载体,香文化是唐人社会生活、文化活动的生动反映。借助一个个香囊,我们得以管窥唐代别样的诗意与浪漫,感受盛世大唐的绚烂辉煌。

这一时期,金银材质的香囊大放异彩,备受青睐。时隔千年,何家村窖藏出土的葡萄花鸟纹银香囊依然熠熠生辉,吸引着人们了解这段历史。

壹 香囊瑰宝  盛世遗韵

1970年10月,在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的一处基建工地,施工人员偶然发现了两个大陶瓮和一个银罐,并在里面发现了近千件造型别致、纹饰华美、工艺精湛的器物。

何家村遗宝就此重见天日,为人们了解光辉灿烂的盛唐提供了重要窗口。其中,200多件金银器尤为璀璨夺目,代表了唐代金银器制作的最高水准。

葡萄花鸟纹银香囊便是这批金银器中的“佼佼者”。

1月10日,陕西历史博物馆第四展厅内,葡萄花鸟纹银香囊被陈列于入口处最显眼的位置。

香囊整体呈圆球形,镂空设计,内有机环、焚香盂,外部为可扣合的上下两个半球,由铰链、钩环相连,顶部还有环链和挂钩。

除了繁复的结构设计,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华丽的纹饰、精良的做工同样引人注目。

葡萄缠枝、硕果累累,花鸟相依、生机盎然,一幅诗意美景在香囊上铺展开来。“香囊以对称分布的方式,在纯银的外壁上通体镂空雕刻葡萄和花鸟纹样,既传递了富贵吉祥、多子多福的美好寓意,也巧妙阐释了中式美学的意蕴。”讲解员徐大卫介绍。

不仅如此,葡萄花鸟纹银香囊还采用了唐代流行的锤揲、錾刻、鎏金等制作工艺,在对纹饰进行精雕细琢的同时,兼顾了小巧精致的造型之美。其外径仅4.6厘米,外壁厚度不足2毫米,花纹最细处甚至不足1毫米,不仅展现了唐朝工匠的精湛工艺,还体现了唐代金银器制作工艺与艺术审美的完美融合。

“这枚香囊出土时,考古学家还不知道它的准确名称,便根据其功能、形状,起名‘熏球’。直到1987年,法门寺地宫出土了两枚与这枚香囊非常相似的银质圆球形熏香器具,而且法门寺地宫的《衣物帐》上明确记载‘香囊二枚’,考古学家才知道,原来唐代人称这类器物为‘香囊’。”徐大卫介绍。

此后,国内又陆续出土了数枚类似造型的唐代银香囊。从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开始,人们清晰地认识到,香囊不仅可以是丝织品,也可以是金属材质、圆球造型的熏香器。由此,许多古诗文中的谜题迎刃而解。

“比如,元稹写过‘微风暗度香囊转,胧月斜穿隔子明’的诗句。如果把香囊理解为丝织品,我们就很难理解香囊随风转动的场景和美感。白居易有‘铁檠移灯背,银囊带火悬。深藏晓兰焰,暗贮宿香烟’的诗句。人们能从诗中知晓银囊的功能,却未必能猜出其造型。但有了眼前的这件实物,唐代人使用香囊的画面就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我们对唐代人的审美情趣也会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徐大卫说。

贰 巧置机关  转而不倾

葡萄花鸟纹银香囊不仅是一件装饰品,还是中国古代科技的结晶。

《西京杂记》中记载,汉代曾出现过一种名为“卧褥香炉”的平衡装置。“长安巧工丁缓者……又作卧褥香炉,一名被中香炉。本出房风,其法后绝,至缓始更为之。为机环,转运四周,而炉体常平,可置之被褥,故以为名。”

根据葛洪的描述,卧褥香炉内部有可以活动的机环,无论香炉本身如何运动,炉体都能平稳地保持水平状态,因此可以被安全地放置在被子里。

此外,唐代的《一切经音义》中记录了当时流行使用的一种香囊,并对其形状和原理作了说明:“案香囊者,烧香器物也。以铜、铁、金、银玲珑圆作,内有香囊,机关巧智,虽外纵横圆转,而内常平,能使不倾。”

“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见到过汉代卧褥香炉的出土实物。不过,卧褥香炉这种转而不倾的巧妙设计,与葡萄花鸟纹银香囊的内部构造非常相似,二者应属于同一类器物。”徐大卫说。

直到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出土,人们才对“玲珑圆作”“机关巧智”的香囊有了直观认识。

葡萄花鸟纹银香囊以中部水平线为界,平均分割成两个半球体。上下球体之间,一侧以活轴相套合,另一侧以钩链相连接,方便人们换取香料。

下部球体是香囊精巧设计的关键,内设两层双轴相连的同心圆机环和一个半球形的焚香盂。外层机环与香囊外壳相连,内层机环分别与外层机环和焚香盂相连,焚香盂被安放在内层机环正中间。

“香囊外壳、机环、焚香盂之间,以银质铆钉铆接,可自由转动。神奇的是,由于机环和焚香盂自身重力的作用,无论香囊怎样转动、晃动,焚香盂始终都能保持重心向下、纹丝不动,确保里面的香料不会倾洒。”徐大卫说,尽管已经过去了1200多年,但葡萄花鸟纹银香囊仍然保持着玲珑剔透的形态,转动起来灵活自如、平衡不倒,其设计之巧妙、工艺之精巧,令人叹为观止。

这一大唐“黑科技”的背后,正是如今被广泛运用于航空、航天、航海等领域的陀螺仪原理。

“其他国家直到16世纪前后才发现陀螺仪原理。而中国最晚在唐代就已经掌握并熟练运用这个原理。”徐大卫说,“因此,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就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早运用陀螺仪原理的实物。我们也期待将来能有汉代卧褥香炉出土,为相关文献记录提供实证,也为香囊的起源、演变等研究提供更多依据。”

叁 暗香萦绕  寻而无处

香囊的出现与香料的使用密切相关。

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把佩戴芬芳的香草作为高洁品行的象征,并学会了制作香料,用以镇定心神、修身养性。《周礼》《礼记》等文献中均有关于熏染香料、佩戴香囊等风俗文化的记载。

到了唐代,社会开放包容、对外贸易繁荣,异域香料源源不断输入,熏香之风更加盛行。

无论是国家典礼,还是文人雅集,熏香都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活动。《新唐书》记载:“大朝会,设黼扆,施蹑席,薰炉。”贵族阶级和文人墨客更是把熏香视作营造高雅情趣、艺术气息的重要手段,将其融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因而,唐人对熏香的喜爱,时常见诸诗人的笔端。

在章孝标的《少年行》中,“平明小猎出中军,异国名香满袖薰”的诗句,生动刻画了一位“暗香盈袖”的少年出行打猎的勃勃英姿;

在张祜的《太真香囊子》中,“蹙金妃子小花囊,销耗胸前结旧香”,艺术再现了杨贵妃的花囊,展现其持久不散的香气;

“拂胸轻粉絮,暖手小香囊”,在白居易笔下,香囊是有温度的,寒冬时可拿在手上把玩、取暖;

“行乐远夸红布旆,风流近赌紫香囊”,在韩翃笔下,风流雅士之间相互赠送香囊成为一时美谈;

……

“结合这些古诗可知,在唐代,香囊被达官贵族广泛使用,既可作为装饰,悬挂于室内,也可作为贴身配饰,佩戴于身上,体现使用者的身份地位,寄托美好的情感。”徐大卫说。

由于金银本身即富贵之象征,加上精美的雕饰、名贵的香料,金银材质的香囊更显华贵,为皇室、贵族女性所喜爱。

在《旧唐书·杨贵妃传》中,香囊还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信物。安史之乱后,唐玄宗携杨贵妃逃离长安,途经马嵬坡时遭遇兵变,忍痛赐死杨贵妃,将其草草安葬。待局势稍定,唐玄宗令人重新安葬杨贵妃,却得到“肌肤已坏,香囊仍在”的答复。

杨贵妃香消玉殒,但她随身佩戴的香囊却完好地保存了下来。“杨贵妃的香囊,未必就是我们见到的这枚葡萄花鸟纹银香囊,但它同样采用了金银等金属材质。”徐大卫说。

作为这一时期熏香金银器的代表性器物之一,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兼具历史性、艺术性和技术性,将唐代社会生活中的仪式感、人们的精神追求融入其中。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