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牛的“数智”生活
来源:陕西日报 2025-01-22 08:57
张宏鸣团队科研人员在试验基地测量肉牛背膘厚度。 受访单位供图
1月9日,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的实验室里,教授张宏鸣拿起一个智能牛颈圈,向记者介绍起团队正在研发的设备。
“这个牛颈圈有位置监测、体征监测、行为监测等多个功能。我们使用传感器收集牛的体温、活动轨迹、行为等数据,再借助人工智能对信息进行处理,从而对肉牛养殖的不同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预警。”张宏鸣说。
2023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张宏鸣、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阮俊虎等组成联合团队,承担“畜禽智能育种系统开发及集成示范”课题,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研发各类智能设备,提升养殖效率。
企业需求在哪里,研发重点就在哪里。“我们所有的产品在研发前都经过了市场调研,应用前景广阔。比如,视频智能识别系统可以接入养殖场现有的监控系统,成本低,企业更容易接受。”张宏鸣告诉记者,现在,很多地方都在开展“认养一头牛”的活动。有了这套系统,用户在手机上就可以随时查看自己认养的牛正在干什么。
张宏鸣团队聚焦肉牛养殖的各个环节进行智能设备研发。在传统养殖过程中,牛在进食时往往会将草料“拱”出食槽,需要人重新将草料扫拢、推回。针对这一情况,张宏鸣团队研发了食槽草料归拢智能推扫装置。
“这个装置通过定位模块、加速度模块收集数据,融合两级路径规划和导航算法,实现了自动清扫草料。”张宏鸣团队成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讲师孙朋朋说。此外,团队还开发出一套体尺测量系统,通过3个摄像头即可精准完成对肉牛的数据采集,解决了人工测量时耗时费力、动物易应激等问题,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在肉质检测环节,张宏鸣团队正在开发一套基于背膘仪图像的肉质性状快速检测系统。“背膘的厚度是衡量牛肉脂肪含量的重要指标。系统对背膘仪B超图像进行分割校正,测定出相关指标,可为企业肉牛出栏、屠宰提供参考。”张宏鸣团队成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韩亚敏介绍,目前,该团队正在与学校动物科技学院教授昝林森团队、陕西秦宝牧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在养殖基地进行相关系统的研发与测试。
产品研发面向市场,张宏鸣团队已迈出科技成果转化的第一步。
“我们与深圳一家企业合作,搭建了肉牛养殖智能管控云平台。该平台将团队研发的肉牛监测与跟踪、行为识别、体尺测量、智能颈圈、智能清扫等功能进行集成,目前已在全国10余个肉牛养殖场进行应用。”张宏鸣说。
高校科研团队、企业、养殖场联合攻关产业难题,离不开杨凌畜牧产业创新中心搭建的平台。
2021年,杨凌畜牧产业创新中心成立。该中心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陕西秦宝牧业股份有限公司等畜禽育种、养殖、疫病防控、生产加工领域的30家单位(企业),共同组建陕西省畜牧产业创新联合体。依托陕西省畜牧产业创新联合体,杨凌畜牧产业创新中心牵头实施陕西省畜禽育种“两链融合”重点专项,紧密围绕畜禽种业发展前沿和产业需求,从畜禽新品种培育、种业前沿技术攻关到种业支撑能力提升进行全链条设计,部署多个项目与课题。
“目前,我们成员单位的科研合作有两种模式,一是课题定向委托,高校科研团队、企业发挥自身优势,联合攻关产业前沿技术难题,张宏鸣、阮俊虎老师的‘畜禽智能育种系统开发及集成示范’课题就是代表之一。”杨凌畜牧产业创新中心工作人员李傲介绍,另一种模式是“揭榜挂帅”,企业提出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难题,然后公开发榜,杨凌畜牧产业创新中心按比例补贴研发经费,吸引有能力的科研团队开展技术攻关。
2024年12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畜牧产业创新中心和合阳县的陕西湛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署了《肉牛智能育种与养殖管控科研试验示范基地合作共建协议》。这是张宏鸣、阮俊虎联合团队的又一个科研试验示范基地。
在陕西湛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养殖场,工作人员为30多头能繁母牛佩戴了智能牛颈圈。“我们将通过数据共享平台系统,实现肉牛养殖环境与生理指标信息的实时动态监测,为肉牛智能育种和养殖提供可靠的技术服务与优化建议,促进精准管理与科学决策。”阮俊虎表示。(记者 王晨曦 通讯员 周天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