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城市“快节奏” 年轻人抱团于乡野
来源:西安晚报 2024-12-21 08:09
黄良村的特色店铺一隅
正在制作家具的南山木工工作室主理人张天翼
黄良村坐落于西安市长安区子午大道中段,这里曾是唐代运送荔枝通往长安城的必经之路,如今成了年轻人“回村上班”的目的地。这群年轻人不被城市“快节奏”所影响,开启“候鸟双栖”模式在城乡之间切换。他们在这里开起新潮的工作室,办起探讨“在地性”的艺术节,悄然形成了回村创业的“文化磁场”。
越来越多年轻人抱团于此,用各自的故事与理想“雕刻”着乡野,让黄良村“土”得别致,“特”得鲜明。
一只“候鸟”偶入乡村
12月19日14时许,暖阳倾洒在黄良村东一街上,巷道两旁的古朴建筑与现代商铺相互碰撞,烘托出一种闲适随性又独特新潮的氛围,不管怎么看,这里都充满着反差感。
作为首只偶然飞入黄良村的“候鸟”,“95后”西安小伙张天翼看中的是回村创业的性价比。2019年,辞掉了北京知名家具品牌的工作后,张天翼在自家天台创立了南山木工工作室。
“我很怀念小时候在家里就能望到南山的日子,工作室也因此得名,选择黄良村真的是一次偶然的邂逅。”张天翼坦诚地说,回村创业的试错成本很低,相较于城市中心的高昂房租与繁华喧嚣,这里更适合有梦想的人,静下心干一些自己喜欢的事。
起初,张天翼与妻子关佳蓉只是租了间民房,进行了简单涂装与改造,工作室更像一个“厂房”,用于加工、售卖木制家具。开店的位置很重要,因为“客流”决定了“钱流”。迁到名不见经传的黄良村,南山木工工作室却意外收获了更精准的客群。用张天翼的话来说,千里迢迢来的都是真心想了解家具设计与制作的人。
“工作室没有很好的会客条件,方圆几公里内也搜不到一家像样的咖啡外卖……”关佳蓉心想,春天在院子里晒太阳是一件很惬意的事,能不能利用大门到院子之间的过道,开辟一个既能喝咖啡,又能和朋友们谈天说地的空间?有了想法,关佳蓉立刻行动,学习咖啡手冲和拉花技巧,置办咖啡豆和机器,土象咖啡馆便在“夹缝”中诞生了。
土象咖啡馆算是西安最早开起的一批村咖,曾经一度蝉联大众点评秦岭沿线咖啡馆推荐首位。正是它和南山木工工作室的存在,让黄良村被更多的文艺青年看到。
乡村振兴的“破与立”
每座城市都有其独特的风骨,乡村亦有专属的韵味,它由建筑、器物、饮食、民俗与历史等具象符号勾勒而成,是自然和谐、各美其美的诗意表达。
走进安安大力自制玩具工作室,老宅内的每一面墙上都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玩具,它们很难归类,摆在小店里错落中自有和谐。多数展品是两位“90后”主理人从世界各地淘来的心头好,也有他们亲自开模制作的原创手办“鲨鱼丸”与“鬼迷翘心心”等。每一个物件都有故事,吸引了不少天南海北的玩具发烧友到访。
“年轻人回村创业,不仅为村民带来额外的租金收入,还给这里增添了最稀缺的艺术感。”黄良街道社区(村)管理服务办公室主任刘李良说,黄良村想要打造艺术街区,必须解决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同时化解村民的抵触情绪。
如何破题?黄良街道精准施策,用好项目资金,为村里铺马路、装路灯、重建污水管道、整修荒废土坡,并多次组织村干部外出考察学习,借鉴袁家村等成功案例,增强村民们在家门口干事业的信心。同时,工作人员挨家挨户走访,耐心沟通,传递乡村共生共融的发展理念,打消了村民们对老宅改造受损的顾虑。
“以前一出门就是土堆,春天风一吹就到处都是灰。后来村里店铺慢慢多了,铺上了柏油马路,环境也好了很多。”安安大力自制玩具工作室主理人李卓伦说,能在离家不远的地方,做着喜欢的工作,身边还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回村上班”有了安静一隅,这一方小院为他提供了创作的灵感。
从一家工作室和咖啡馆,发展到茶馆、酒吧、民宿、甜品店、器皿店、中古玩具与杂货铺等43家风格鲜明的潮店,主理人不仅有回村的年轻人,还有村里的原住民,拒绝了资本介入后的大拆大建,黄良村保留了乡村最原汁原味的风貌。
留住乡村“在地”文化
黄良村里自然生长而成的艺术街区,也在反哺着这片土地。随着越来越多的店铺进村,带动了50多户村民就业,年增收达到七八十万元。
布谷商店的货架上摆放着琳琅满目的手工陶瓷器皿,走入其中仿佛在欣赏一场展览。房屋的一角既是仓库也是直播间,村民对着手机向直播间的粉丝推荐产品。“交给阿姨,我放心。”商店主理人付彤一边说,一边忙着调整店内的展陈。
村民王洋以前是全职妈妈,现在是一家艺术工作室的员工。“以前只能靠做保洁赚钱,现在跟着年轻娃们学冲咖啡、学直播带货,现在能干的活儿多了,收入也多了。”王洋说,有了艺术街区大家不出村就能挣到钱。
今年9月,海绵社区艺术节在黄良村开幕。令人意外的是,创意集市里最受追捧的竟然是一家包子摊,村民们现场制作、吆喝着叫卖,烟火气十足,让村里的年轻人意识到“在地”文化的重要性。
什么是“在地”文化?简而言之就是地域文化,是扎根于地方的各种禀赋特色集成,它可以是一座老房子、老物件,也可以是承载着乡土记忆的民间故事。
“一个地方能留住人的一定是乡音,是扎根在这里的文化与各种风格的人。因此,黄良村的发展模式是很难复制的。”张天翼真诚地说,与黄良村共同成长的4年里,抱团于此的年轻人一直在思考,如何更好地留住乡村“在地”文化,用年轻的方式把它恰当地表达出来。
为了充分挖掘地域文化特色,黄良村鼓励村民深度参与街区共建,把乡村地道的美食与民俗文化带给游客。“乡村振兴应该是全面开花,既要盘活村里闲置的老宅,又要让村民变成建设乡村的参与者,我们还想带动村民做一些花卉产业的延伸,提高集体经济收入。”刘李良说,目前黄良村正在修建停车场,未来还将打造花卉街区与共享食堂等多元化业态,拒绝千篇一律的店铺,让黄良村美得独树一帜。
元旦过后,各家店铺的主理人也要短暂地返回城市,有的回家探亲,有的外出旅游,他们用不同的方式为来年“回村上班”积蓄能量。
黄良村里的慢节奏,为生活提供了一种新视角——并非所有事情都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有很多宝贵的东西是来自过去的馈赠,亦是给未来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