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下站遗址考古揭示先秦祭祀文化细节 首次明确秦汉密畤遗址祭祀坑中“长条坑”完整形制
来源:西安晚报 2024-12-11 09:24
B型祭祀坑(马坑) 受访单位供图
“2024年的发掘主要集中在遗址的最东边,解决的问题就是‘长条形坑究竟有多长’的问题,B型宽长条祭祀坑为下站遗址首次发现。”12月10日,下站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院副院长游富祥表示,宝鸡下站遗址作为目前中国发现的秦汉时期性质最为明确、延续时间最长、保存最为完整的国家祭天遗存——密畤,其祭祀礼仪文化的细节被揭开。
据介绍,下站遗址位于宝鸡市陈仓区磻溪镇下站村,地处秦岭北麓渭河南岸的台塬之上。结合该遗址2020-2023年3次发掘所清理的各类长方形动物牺牲坑、长方形车马坑及洞室祭祀坑的形制与年代,已经可以大致勾勒出下站遗址从春秋中期至西汉晚期,不同时期祭祀坑的年代序列。今年,该遗址共清理各类祭祀坑9座,全部为长条形动物牺牲坑,坑内填土及坑底皆未见器物出土。这些祭祀坑依据形制不同,可分为A型和B型。A型祭祀坑比较窄,是平行排列的南北向窄长条形,主要埋藏牺牲为牛和羊,牛皆头向北,排列紧密,摆放较有序。B型祭祀坑比较宽,为宽长条形,主要埋藏牺牲为马,马无固定头向及姿势,摆放较乱。
“B型宽祭祀坑为下站遗址首次发现,其完整形制与牺牲摆放方式,与从同类型的血池遗址清理的长条形马坑很不一样。我们今年发掘的宽长条祭祀坑形制上比血池的要窄,虽然坑内都是放马,血池长条形祭祀坑内马的摆放也比下站B型坑要整齐一些。”游富祥告诉记者,埋藏牺牲为牛和羊的窄坑在下站遗址历年发掘中较常见,通过以往坑内出土动物骨骼的碳十四测年结果可知,年代在春秋中晚期。
为何要明确祭祀坑的各项具体数据?游富祥这样解释:“考古讲究实际证据,之前勘探只能预估大小和牺牲的数量,现在明确了坑的大小和牛羊马等牺牲的数量,方便进一步研究祭祀制度。”
记者了解到,用动物来祭祀的文化非常悠久,可以溯源到新石器时代,夏商周也在延续这个文化。只是不同时代选用的动物不一样,新石器时期用猪,后来商代用马、牛,这种连续性不仅体现了文化传统的稳定性,也反映了社会价值观和宗教信仰的持久影响。祭祀活动作为王朝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对天地神灵的崇敬与国泰民安和政权长久的期盼。先秦祭祀文化在长达数个世纪中的连续性与发展,展现了这项祭祀活动是如何从诸侯习俗逐渐演变为国家仪式。畤祭是秦的祭祀传统,始于秦立国时襄公所立西畤。密畤从公元前672年建立到西汉末年被废,前后延续使用时间长达600余年。下站遗址即是秦汉时期雍五畤之一的密畤,揭示了东周时期秦国、秦统一后、汉代不同时期祭祀遗迹、器物的演变过程,系统展现中国古代祭祀制度和我国传统礼制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记者 张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