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始冻 万物收藏——探寻立冬节气里的陕西文化符号

来源:陕西日报 2024-11-07 08:36

b52d3f0fbc47ef049180c3a454d6a280.jpeg

4a255b6b861c286ac6a9021a2bc77685.jpeg

汉景帝阳陵博物院馆藏文物塑衣式彩绘拱手跽坐女俑。

ffeee2d20b71e6acdeb5e52b1ad2e6f2.jpeg

汉景帝阳陵博物院特级讲解员、教育员贾子钰讲述馆藏文物彩绘文吏俑。 本版照片均由本报记者 孙亚婷摄

记者 孙亚婷

四季轮转,秋深渐入冬。今天是11月7日,立冬。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冬季的第一个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立冬,十月节。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所谓春种夏耘、秋收冬藏,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此时水始冰、地始冻,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以规避寒冷,蛰虫休眠、草木凋零,秋收的农作物也要收藏入库。

北郊迎冬 农事未闲

古代,在立冬这天,帝王会率领文武百官前往北郊进行隆重的“迎冬”礼仪,希望大自然护佑百姓度过寒冷的冬天。《礼记·月令》记载,孟冬十月初一,周天子会身穿黑色的衣服,佩戴玄玉,乘黑车、驾黑马、竖黑旗等,入居明堂朝北一侧的玄堂左室。立冬这天,周天子会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于北郊迎冬。回来之后,周天子还会表彰为国捐躯之人,同时抚恤其遗孀幼子,以安社稷。后代帝王沿袭了立冬在北郊迎冬的习俗,民间也是如此。《逸礼》有载:“衣黑衣……以迎冬于北郊,其祭先豕,居明堂后庙,启北户。”

古人将一年四时与五行五方五色相对应,冬对应北方,属水,而水对应黑色。着黑衣、北郊迎冬,皆因如此。

立冬有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前两候直观地表现了立冬前后天气的变化情况。立冬后,水面开始结冰,土地也开始上冻,北方的冷空气已经有了较强的实力,并逐渐向南方移动。

气温下降,夜冻昼消,北方农作物马上进入越冬期。难熬的冬季,对万物生存都是一种考验。

旬邑县民俗专家王新民介绍,立冬时节,农人要冬耱冬苫,破碎土块、平整地面,再为小麦、油菜等覆上一层农家肥,以增温保墒,让农作物安全越冬。由于降水减少,气候趋于干燥,人们还要抓紧时机进行麦田及果园灌溉,以补充土壤水分,改善田间气候环境,减轻和避免冻害的发生。同时,要注意林区防火。

另外,收藏冬菜也是传统的御冬习俗。人们采收白菜、土豆、萝卜、红薯等,并将其加以窖藏、腌制,以备冬日之需。北宋《东京梦华录》卷九记载:“是月立冬,前五日,西御园进冬菜。京师地寒,冬月无蔬菜,上至宫禁,下及民间,一时收藏,以充一冬食用,于是车载马驮,充塞道路。”

“劳动人民有各种各样冬藏的手段,比如渭北地区的红薯窖井。我在洛川走访时见到,农人在院子中挖出两三米深的地下窖,入口用草帘子或大石块封闭。这可谓是天然的过冬‘冰箱’,不过不是冷藏冷冻,而是防冻保温。”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王智解释,“红薯怕冻。立冬后虽然地表上冻,但因为是季节性冻土,地面几米以下还比较温暖,温度在0摄氏度到10摄氏度。”

制备冬衣 以御冬寒

俗话说“立冬就是立‘冻’”,一切御寒事宜都要提上日程。趁着北风未紧,人们在此时会备好厚实的衣物,准备火炉和燃料,绸缪御冬。

古代帝王会在立冬时节赏赐冬衣给官员和百姓,以示对民众的关怀。唐末马缟作的《中华古今注》有载:“汉文帝以立冬日,赐宫侍承恩者及百官披袄子,多以五色绣罗为之,或以锦为之,始有其名……”

10月28日,汉景帝阳陵博物院特级讲解员、教育员贾子钰在和西安经开第三小学几名四年级学生录制《汉代文物与节气——立冬》的宣传教育片。

贾子钰说:“立冬是一个气候转换的标志,提醒着人们要添衣戴帽、准备过冬,所以备冬衣是传统习俗。”说着,贾子钰结合馆藏文物开始介绍汉代的服饰。

汉景帝阳陵博物院馆藏的塑衣式彩绘陶俑造型多样,或端然跽坐,或拥物侍立,或翩翩起舞,或抚琴弹筝。男俑温文尔雅,女俑秀美端庄,他们神情闲适安详而又恭谨唯命,多为服务于宫廷、贵族的侍从和舞乐伶人。

“这些塑衣式彩绘陶俑都是身着大襟深掩、下摆博长的三重衣。这种以曲裾交掩为特征的深衣是汉代中上层社会的常服,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礼仪和服饰规范‌。以这尊彩绘文吏俑为例,从领口可以看到,他共穿3层衣袍,里长外短,领、袖外露,都取右衽的掩法。领口、袖口处皆有红色缘饰。”贾子钰介绍,“汉代陶俑服饰的层次感很像人们冬季穿了很多层衣服,可以作为古人冬季添衣加裳的证明,也是用来讲解制备冬衣习俗的重要实物。”

过去,制作冬衣是一项家庭重任,落在女性家庭成员的肩上。《诗经·七月》有“九月授衣”,指的就是妇女在农历九月农忙过后开始制作寒衣。她们会根据家人的身形,量体裁衣,亲手缝制冬衣。为了抵御严寒,她们还会在冬衣的夹层中加入艾草、花椒等,使冬衣既保暖又防虫,这也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资源的巧妙利用。

“从选材、设计到缝制,每一件冬衣都承载着制作者的心血与温情,成为连接家庭成员情感的纽带。虽然现在生活方便了,似乎少了这种亲手为家人准备冬衣的温馨过程,但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人的关怀是不变的。”学生曹暖心感叹。

寒衣相送 慎终追远

随着严寒即将来临,人们穿上新冬衣的同时也不忘逝去的先人。农历十月初一寒衣节在立冬前后,人们会为亡故的亲人焚烧纸衣,寓意为故人送寒衣,借此寄托哀思。

相传,寒衣节与孟姜女传说有关。

孟姜女传说是我国著名的民间故事,也是“四大民间传说”中最为悲壮、流传最广的一个。两千多年来,经过口耳相传、戏剧演绎等多种方式的传播,孟姜女传说广泛流传于我国各地。

陕西也是孟姜女传说的流传地之一。铜川的孟姜女传说讲述了孟姜女从出生到成亲,再到寻夫、返程、去世的全过程。与孟姜女传说相关的遗迹在铜川发现得最多。有学者认为,孟姜女传说的发源地就在铜川。铜川有中国最早建立的孟姜女庙,有中国最早的孟姜女诗刻碑,有与孟姜女传说有关的人文景观,还有最古老的史料记载与诗文集。2009年,孟姜女传说被列入陕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孟姜女传说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秦凤岗介绍,传说,范喜郎被抓去修筑长城后,孟姜女思念万分,经常以泪洗面。眼看已是秋后,即将天寒地冻,她始终不见丈夫回来。因为担心丈夫,孟姜女就做了寒衣要给丈夫送去。十月初一这天,孟姜女带着寒衣北上寻夫。后来,孟姜女哭倒长城、滴血认骨,带着丈夫尸骨回家,几经周折,来到了漆水河西岸、金山东麓,距同官县城北(今铜川市印台区)不远的地方。

“孟姜女深知自己回不去了,便从包袱中掏出寒衣点着,想让丈夫的灵魂回来穿上。见寒衣冒着青烟,在风中滴溜打转,孟姜女才露出最后一丝笑容。传说孟姜女烧寒衣、殉身化为泉水的地方就在如今已1000多年的孟姜女祠所在地。”秦凤岗说。

如今,孟姜女祠山青石黛,山门、孟姜女雕像、画廊、祭亭层层错落,“姜女泪池”“石隙见金”等遗迹仍在。

“孟姜女传说集爱情、忠贞、孝道等传统美德于一体,家喻户晓。孟姜女塑像的面容清秀坚毅,眼中似乎还闪烁着对丈夫无尽思念的泪光,让人充满敬意和感动。”11月5日,在孟姜女祠参观的温州游客陈丽说。

立冬农事歌谣

立冬时节凉变冷,一般小麦不再种。

掌握火候浇冻水,夜间结冰昼化通。

浇后及时来划耧,增温保墒好过冬。

棉花摘净把柴拔,趁地未封快冬耕。

小葱菠菜粪来盖,立冬前后刨大葱。

大棚黄瓜要定植,追肥浇水防病虫。

软枣打收正适时,冬季植树好节令。

春天栽树得场病,冬天栽树做场梦。

桃梨苹果要修剪,技术灵便果子丰。

畜禽防疫要认真,身强体壮好过冬。

牲畜全身常挠刷,强似多把饲料增。

越冬鱼儿须并塘,继续投饵把水冲。

城乡害鼠继续灭,防病保粮还卫生。

农田水利大开战,治山治水齐开工。

台田条田修地堰,挖沟修渠带打井。

(记者 孙亚婷整理)

古诗里的立冬

《咏廿四气诗·立冬十月节》

唐·元稹

霜降向人寒,轻冰渌水漫。

蟾将纤影出,雁带几行残。

田种收藏了,衣裘制造看。

野鸡投水日,化蜃不将难。

《立冬日作》

宋·陆游

室小才容膝,墙低仅及肩。

方过授衣月,又遇始裘天。

寸积篝炉炭,铢称布被绵。

平生师陋巷,随处一欣然。

《十月十四日立冬菊花方盛》

宋·朱翌

黄菊一何好,持觞惟尔从。

名应称晚秀,色岂为人容。

正似花重九,休论月孟冬。

霜威占清晓,直欲犯其锋。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