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 | 水脉·文脉 追溯文明源流 探寻文化密码
来源:三秦都市报 2024-10-12 19:34
“1964年考古队伍在蓝田野外考察的时候发现了蓝田猿人遗址。当时出土了一个古人类的头盖骨,是一个中年女性。”蓝田猿人遗址博物馆的馆长惠东锋说道。
从蓝田猿人遗址博物馆内展出的高背龟、蚌等化石中显示,这里曾是一片广阔的水域,蓝田猿人曾在这里享受着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树上的果子、丛林间的动物、灞河的水,都为人类的生息提供着衣食来源,同时也要对抗剑齿虎等猛兽的威胁。
记者谈及蓝田猿人的面部特征时,惠东峰提到“蓝田猿人的显著特征就是前额扁平、嘴巴比较突出、眉骨突出,这跟他当时的生活环境有关,吃些生肉或者咀嚼肉这方面有关。”
厚实的头骨、粗壮的眉嵴等特征帮助蓝田猿人依靠集体力量掌握火源、制作生产生活工具,在原始的生活环境中顽强地生存和繁衍,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而蓝田猿人遗址的发现,对探索人类起源、进化具有重大意义,其头盖骨由我国自主发现、自主挖掘,这一发现,扩大了猿人在全世界的分布范围。
人类文明的发展几乎都离不开河流的哺育。灞河与浐河均发源于秦岭,拥有相同的地理背景。如果说灞河是蓝田人的母亲河,那半坡人的母亲河便是浐河。6000多年前,人们依水而存,依水而居。如今,骨鱼钩、鱼胸椎骨等文物静静地陈列在西安市半坡博物馆,却让游客们看得入神,彷佛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半坡人他们的生活环境是东依白鹿原,西临浐河,南望秦岭,北边是一望无际的渭河平原。因为我们发现史前人类选择在一个地方定居,往往会选择在河流的两岸。这样既方便部落用水,而且水中的资源也能为半坡人提供些生存上的帮助,那半坡人也不例外。但是,半坡人非常聪明,他们将自己的村落建在了浐河的二级阶地上,不光方便了部落的用水,而且还能免除一些水灾之患,他们当时在这里居住的时间非常长,大概有900多年的时间。从而就创造了非常灿烂的史前文化。”西安半坡博物馆一级讲解员李莹介绍道。
不同于“蓝田人”的“结巢而居”,氏族聚落、冬暖夏凉是“半坡人”的房屋居住特征。在西安半坡博物馆遗址大厅内,保存着原始村庄居住遗迹的一部分。半坡早期的房屋大多为半地穴式,有圆形和方形两种,因为当时还不会筑墙,所以一半伸入地下以增加房屋空间。这类房屋的特点是从地面向下挖一个圆形土坑,以坑壁作墙壁,以木头搭设骨架,外敷草泥土,复原以后是一个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防雨门篷的出现,也使房屋初具后世“前堂后室”的建筑雏形。
记者谈到半坡人对区域的划分方面时,李莹说道“从这张布局图当中我们就可以非常清楚地了解到,半坡村落被这样的一条环形的大围沟区分开来,围沟以内是人们生活的居住区,在沟外北边是墓葬区,是专门用来埋葬成年人的一个公共墓地,而东边的陶窑区就是专门烧制陶器的生产区。所以,以一条围沟作为分界线将整个村落分成了三个不同功能的区域,说明了半坡人在6000年前规划意识已经显现出来了。”
村落布局严谨,聚落生活井然有序。作为仰韶时期的遗址,半坡村的发掘第一次向人们展示6000多年前黄河流域的原始村庄。根据考古学者对仰韶时期半坡文化的聚落形态分析,迄今已知所有的居址和墓地都显示出,这里曾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较为平等的简单社会形态,社会并没有出现明显分化。
顺着黄河向北,在地处毛乌素沙漠东南缘和黄土高原的北端,“石破天惊”的石峁遗址让我们再次感叹人类文明与智慧的进步。巨大的规模、多重的结构、宏大的建筑和一些城防设施显示出社会复杂化的倾向,或许代表了阶级的形成。
遗址石城以长达10公里的石砌城垣为周界,城内密集分布着大量宫殿建筑、房址、墓葬、手工业作坊等龙山文化晚期至夏代早期遗迹,出土了数以万计的玉器、陶器、骨器、石雕石刻、彩绘壁画等珍贵文物。所展现的文明程度,远远超出今天人们的想象和判断。
水脉连着文脉。在中华文明的史册上,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蓝田猿人遗址博物馆内的海洋生物化石、半坡出土的人面网纹盆、位于山水之间,黄河西岸的石峁城址都在向我们诉说着这一点。同时,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也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关键因素。从石器到陶器,再从陶器到玉器,生产关系的变化不断影响着人类生活方式和生产工具的创新,进而改变着整个社会的结构和形态。
中国之所以为中国,这些璀璨文物瑰宝是见证,是记录,亦是皇皇巨著的序言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