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开展家校合作的育人管理机制探究

来源:三秦都市报 2024-09-14 10:27

2017年2月,中共中央与国务院携手颁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文件中明确倡导“三全育人”的理念,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地投入育人工作,确保教育的全面性与深度。《意见》中还指出,高校需积极探索与大学生家庭建立紧密的沟通机制,实现家校双方的协同合作,共同推进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家庭,作为学生成长的摇篮,其重要性不容忽视。随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日益融合,家庭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为了深化这一理念,高校应当大力推进家校合作,构建起一个立体化的教育网络,让教育与家庭的力量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合力。

高校家校合作是指高校与学生家庭之间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这种合作旨在整合学校和家庭的资源与力量,形成教育合力,情感融洽为学生提供更全面、更优质的教育环境和支持。家校合作,是一种建立在共同目标认同和信息沟通基础上的互动活动,它像一座桥梁,连接着学校和家庭这两个重要的教育阵地。在高校的家校合作中,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的合作则显得尤为重要,他们通过交流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在校表现,及时掌握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家庭经济情况。这使得辅导员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不仅在心理辅导上更加得心应手,也在贫困生管理等方面提高了工作效率。这种深入的合作,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加强了学校与家长之间的信任与理解。

高校开展家校合作的育人现状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高校早已不再是那个与世隔绝的“象牙塔”。如今的大学生,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不仅要面对书本知识,更要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挑战、诱惑、压力和竞争。从严格管理的高中步入相对自由的大学,他们可能会感到迷茫,甚至被各种社团活动所迷惑。只有学校和家庭携手合作,才能为大学生构建一个既长远又有效的教育培养体系,确保他们能在面对各种挑战时,始终坚守道德底线,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家校合作的教育主体认识理念有待提高。部分家长对家校合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教与管的过程中只关注眼前问题,而忽视了家校合作对学生长期发展的影响,没有充分认识到家校合作对学生教育的积极作用,对家长的参与不够重视。家校双方在学生培养目标上可能存在差异,一些教育主体未能明确自己在家校合作中的责任和角色,对彼此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了解不够,导致合作难以达成共识。

家校沟通不及时,目标不明确。在高校日常管理中,我们常见的情况是,只有当学生出现问题时,学校才会与家长进行沟通,寻求他们的配合。这种事后补救的方式,虽然能解决眼前的问题,但却无法有效地进行学生教育引导,更不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为此,高校教育管理需要转变思路,明确家校合作的目标,确立合作内容和框架,并在学生入学之初就向家长详细介绍。这样,家长就能更好地了解学校的日常管理和教育方法,从而在后续的教育过程中积极配合,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这样的做法,不仅能让家校合作更加紧密,也能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合作形式较单一,家庭与学校之间缺乏灵活多样的合作形式。目前,我国现行高校的家校合作方式更多地集中在辅导员通过新生家长座谈会和学期末的“致家长的一封信”或者安排的个别学生家长电话联系告知其学生在校情况的固定模式。部分家长缺乏积极与学校联系的主动性,只能被动地从辅导员那里了解孩子的情况,对于孩子的全面了解不足,经常片面地只是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而忽视了孩子性格、心理方面的照顾,往往容易造成孩子在成长成才过程中发生问题,这与目前我国高校单一化、固定的合作模式现状有很大的关系。

责任机制不健全,家庭与学校缺乏共同的合作培养意识。家校合作一直是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然而,其发展过程却充满了挑战。目前,最大的瓶颈在于家长和学校之间缺乏共识和合作的责任,双方往往在教育责任上互相推诿,导致合作难以顺利进行。这种现象的背后,隐藏着一些观念上的误区。家长可能认为教育是学校的责任,而学校则可能期望家长更多地参与孩子的教育,这种误解导致了双方之间的隔阂,阻碍了家校合作的深入发展。为了打破这一瓶颈,我们需要加强沟通和理解,明确双方的责任和角色,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努力。

组织机制不完善,家庭与学校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平台。家庭与高校之间由于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共同意识,在开展育人过程中往往是独立进行的,缺少过多的沟通与交流,只有等到学生不论是在学习上还是思想心理上产生问题了才不得不进行交流,长期处于一种相对被动孤立的状态。

高校构建家校合作的育人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学校越来越不可能做到闭门办学,家庭教育现在也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和挑战,需要同心协力为孩子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共同育人目标的实现。

家校合作育人有利于优化教育环境。大学生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共同努力。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承担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任务。然而,单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3]。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同样重要,它们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成长空间。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家校合作,促进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沟通配合,共同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舆论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家校合作育人有利于促成共同责任意识的形成。家校合作教育,是一种基于共同责任的人才培养模式。它强调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依托,共同构建一体化的“育人”格局。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有助于高校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提高社会声誉,调整学校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办学效益,还能让家庭及时有效地了解孩子的成长动态和学习情况,结合社会教育,实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

家校合作育人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家校合作,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家庭和学校,让家长能够深入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这种了解使得家长能够更好地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形成教育合力。同时,家长们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如同智慧的火花,为学校的教育改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这种双向的沟通和合作,不仅提高了教育质量,也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家校合作育人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通过家长和学校的共同引导,学生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和整体素养。家校合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积极探索、勇于尝试;同时也能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校开展家校合作的育人管理机制策略研究

树立高校与家庭合作育人的共同责任意识。共同育人的责任意识是家校合作育人机制的基石。这种机制要求家庭和学校都积极参与,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教育合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各有特色,相互补充,共同助力大学生的成长。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作为服务的核心对象,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是家校合作的最终目标。高校应秉持“携手家长,培养成才”的理念,与家长紧密合作,共同为大学生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双方应积极沟通,整合教育资源,确保大学生在学业、品德、情感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只有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这种合作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的成长,也有利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发展。

健全家校协同育人体系。高校正逐步构建一个职责明确、任务清晰的目标责任体系,这一体系确保了每一项工作都能得到高效、有序推进。在这个过程中,高校特别强调了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作用,认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育者,他们的责任不容忽视。同时,高校也明确表示,学校在一定程度上要承担起指导家长进行学校教育的责任,帮助家长更好地履行教育职责。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校结合家访、家长会等实际工作,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确保每一项措施都能落到实处,责任到人,反馈及时。

搭建家校协同育人特色平台。在新媒体时代,高校应充分利用官方网站、微博、QQ、微信等公共网络载体,打造了一个全方位、多渠道的家长互动平台。管理人员通过电话沟通、家长见面会、家校指导手册等形式,积极与家长建立联系,引导他们关注平台上的校内资讯,深入了解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共同提升协同育人质量。此外,还创新性地开展了“辅导员百家行”家访活动,辅导员们走出学校,深入学生家庭,面对面地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表现、就业、考研等关键信息。这不仅增强了家校之间的信任与沟通,还让我们听到了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宝贵意见和建议,为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育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持。在重要时间节点,我们还会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共同见证学生的成长与进步,让家校协同育人更具吸引力和实效性。

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实现动态识别系统。目前,家庭、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学生入学后,学校为学生建立成长档案,记录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成长等方面的信息,并定期与家长进行分享和反馈。尤其对于特殊的学生群体,制定专门的档案,共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通过这一方式,家长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孩子的成长轨迹,学校也可以更精准地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开展家校协同育人指导和培训,探索多种方式和内容。高校可以邀请教育专家、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为家长和学校提供家校合作的专业指导和培训。通过培训,提升家长和学校在家校合作中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水平,掌握更先进的家庭教育方法,使家庭教育能够反哺大学教育,推动家校合作向更高层次发展。

创新家校合作模式,强化文化建设。高校可以借鉴国内外成功的家校合作案例,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探索出更具特色和实效性的合作模式。可以通过举办家校文化节、家长教育讲座、家长分享会、家庭教育实践、设立家校合作荣誉榜等方式,营造浓厚的家校合作氛围。同时,加强家校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彼此的理解和认同,为家校合作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高校应与家长共同制定个性化的育人方案。这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活动等方面,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加强高校的学校家庭合作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当前高等教育的新路径。高校应通过实践探索,在充分整合教学资源、加强教学机制探索的前提下,让学生与家长有共同语言、学校与家长有信任关系、学校与学生能同频共振,学校、学生、家庭三方共同努力、形成强大合力,促进新时代大学生健康发展、成长成才。(赵效鹏)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