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夏”时节丨“关中第一镰”在潼关开镰

来源:陕西日报 2024-05-25 08:00

2b3d2150-c0b9-4500-8d02-1a3da04412dc.jpg.2

5月24日,收割机在潼关县秦东镇西廒村收麦。 记者 陈宏江 摄

开栏语

风吹麦浪机收忙。当前我省已进入“三夏”农忙时节,全省1427万亩小麦陆续进入收获期,农民抢抓农时收获夏粮作物,丰收的图景铺展在三秦大地。

今日起推出“‘三夏’时节”栏目,记者深入基层一线,看各地抢收抢种工作开展情况,看种植大户、大型农场的丰收举措,看农业科技装备的更新换代,讲述“三夏”时节的丰收故事。

(记者 陈宏江)风吹麦田千层浪,又是一年麦收时。5月24日,在潼关县秦东镇西廒村,农民驾驶收割机在麦浪中穿梭收麦。这标志着今年夏收“关中第一镰”正式开镰,我省“三夏”大规模麦收将由东向西陆续展开。

潼关地处关中平原最东端,光照强、沟坡地多、昼夜温差大,是关中地区小麦成熟最早的地方。潼关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彬社介绍,今年潼关县小麦种植面积10.52万亩,预计平均亩产较去年增加44.08公斤,增长15.58%;总产较去年增加0.46万吨,增长15.43%。全县大规模夏收工作预计6月1日全面展开。

目前,潼关县自有小麦收割机115台,拖拉机284台,秸秆还田机10台。此外,该县调配50多台收割机前来收割小麦,确保粮食作物应收尽收。“今年收成不错,颗粒饱满,又是一个丰收年。”西廒村村民刘新亮说。

渭南是“陕西粮仓”,也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眼下,秦东大地满目金黄,小麦正陆续成熟,丰收在望。2023年,渭南市粮食种植面积795.19万亩,总产258.18万吨,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总产连续4年稳居全省第一。

今春以来,渭南市开展“千名干部包镇进村促春管”活动,大力推广大面积单产提升综合配套技术,统一做好灌溉、施肥、中耕、除草等田间管理工作,加大“一喷三防”技术推广力度。加之气象条件总体较好,有利于小麦生长,夏粮生产整体形势较为乐观。

据渭南市农业农村局统计,今年渭南市小麦种植面积445.45万亩,预计总产较去年126.25万吨增长3.02%,亩产较去年289公斤增长2.84%。目前小麦已陆续进入收割阶段,集中收割期预计在6月上旬。

为切实做到颗粒归仓,全面保丰收,渭南市准备投入机具6万余台,其中收割机1.28万台、烘干机183台;建立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82个、服务保障队31个;积极组织“吨粮镇”“吨粮村”做好测产工作,促进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工作稳步推进。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