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社村:渭北高原上的神奇“地窑村”

来源:陕西日报 2024-06-17 08:09

e757aeb8-4605-40f7-bebd-623fd73cdd8d.jpg.2

6月4日,无人机拍摄的柏社村地坑窑。记者 张乐佳文/图

“上山不见山,入村不见村,平地起炊烟,忽闻鸡犬声。”这首民谣生动描绘了“天下地窑第一村”柏社村的独特景观。

6月4日,记者来到距离咸阳市三原县县城25公里的新兴镇柏社村,探访神秘的地坑窑。

穿过村口一个写着“柏社古窑”的门洞,眼前赫然出现了一片茂密的楸树林。步入林中,只见地面上嵌着一个地坑式四合院。站在坑边向下看,坑四壁上各有一个窑洞,坑内与普通的农家小院无异,院中心一棵核桃树挺拔茂盛。

在柏社村,这样的“地下小院”还有许多。作为国家下沉式地坑窑集中保护区,柏社村目前保留的传统窑洞民居有780院,其中地坑窑225院,有25院仍有村民居住。该村因此享有“中国生土建筑博物馆”的美誉。

柏社村党支部书记席刚告诉记者,地坑窑的建造通常就地取材,在平地向下取土,挖一个方形地坑,再在四壁挖成窑洞,便形成了一个下沉式四合院。其中一壁窑洞作为门洞,连着一个斜坡通道通至地面。

“地坑窑受外界气候影响小,是天然的温度调节器,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席刚说,“这种建筑除门窗外几乎不用建筑材料,建造费用低,曾是渭北高原居民的理想居所。”

漫步林间,只能看见地坑窑里冒出的树梢而不见房屋,走至坑边便能看到坑内景色自然朴实、充满生机。大部分地坑窑的院落里栽植了桃树、杏树、核桃树等,既美观又醒目,还能提醒地面上的行人谨防跌落。

马静是柏社村一家民宿的负责人,她的父辈曾在这里生活。为留住乡愁,几年前她回到村里将3院地坑窑改造为现代化民宿。

“随着村民的经济条件变好,现在很少有人再居住地坑窑。”马静说,“但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很有观赏魅力和研究价值。每年都有来自芬兰、新加坡等国家的建筑专业学生来这里写生、研学。”

站在村中环顾四周,绿意盎然。柏社村周边是典型的关中北部台塬区田园自然景色,地势北高南低。村中5万余株楸树郁郁葱葱,将屋舍掩映在天然的绿色屏障中。这里也被称为“楸树王国”。

“整个村庄的建筑非常有特色,生态环境也很好。应该保护好这些传统风貌。”游客李文昌表示。

柏社村不仅有绝佳的自然风貌,还有悠久的人文历史。

柏社村始建于晋代,处于关中通往甘肃、宁夏等地的重要通道上。由于地理位置特殊,秦汉以后此地屡为兵家必争之地。到了明代,柏社村一度成为繁荣的商贸集镇。如今,村里拥有南堡老城、菩萨庙、南堡涝池等遗址,文化遗存丰富。柏社村2013年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4年入选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近年来,三原县坚持“整体规划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群众增收致富”的发展思路,把柏社村打造为集建筑文化、红色文化于一体的特色旅游乡村。县、镇两级不断强化对柏社古村落的保护性建设,对部分地坑窑进行修缮、加固和改造,对村内道路进行硬化,实现其独特环境风貌与传统生土建筑形式整体性保护。该村还争取了古村落保护课题组专项资金、历史文化名村环保资金上千万元,铺设了村内道路、排水管网,建设污水处理站等,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

“活化利用是最大的保护。未来,我们希望通过文旅产业带动柏社村发展。”席刚说,去年国庆假期,柏社村日均客流量上千人次,有很大发展潜力,不少文旅公司找上门来谈合作。

“今年,我们计划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做好遗址保护和旅游招商工作,让柏社村地坑窑展现更大魅力。”席刚说。

阳光透过浓密的楸树林,在村口新铺设的柏油路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远处传来阵阵欢笑,是新的一批游客来了。

迎着朝阳,这个古老的村落正焕发出新的活力。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