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秦都区:将文化服务融入群众生活

来源:陕西日报 2024-06-17 08:12

“阿姨,请问704社区怎么走?”

“前面那个门进去直走就到了。是去学唱歌跳舞的吧?”

“嗯,去看看。704社区的文化活动很有名吗?”

“当然,我们附近还有周边县区的人都在那儿学呢。”

6月12日,记者前往咸阳市秦都区704社区,尚未到达就听到了附近居民的热心推荐。循着音乐声走到704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门前时,当天的全民艺术普及公开课已经开始了。

一间教室里,轻柔的萨克斯音乐响起,身着飘逸裙装、脚踩高跟鞋的阿姨们自信地迈着模特步,不断变换着姿态和队形。另一间教室里,不同年龄段的女士随着乐曲进行着舞蹈课前的热身。隔壁的电子琴基础课程班里,阿姨们和着节奏舒缓的《友谊地久天长》乐曲,开始了最基础的识谱练习。

“随着居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日益增加,我们社区先后成立了社区学校、文化志愿者队伍,设立了日间照料中心,从休闲娱乐、学习充电到生活照料,让居民不出社区就能完成日常所需。如今,我们的社区学校已经开设了30个专业、45个班级,参与居民近千人。”704社区党支部书记赵亚莉告诉记者,704社区已拥有20支文艺队伍、15个精品文化社团,培养出的许多文艺人才已成为咸阳各个社区、街道群众文艺工作的中坚力量。704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被授牌为秦都区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训示范基地、秦都区渭滨街道文化社团孵化基地。

作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文化馆(站)可以说是公共文化服务的神经末梢。如何让基层文化馆(站)的作用最大化,实现文化服务从“一老一小”向“全民、全域、全时、全龄”拓展?秦都区在不断尝试中,探索出一条“政府搭台、社区参与、群众出彩”的文化服务新路径。

在渭滨街道综合文化站,以“公益+市场”方式运营的“小薇书吧”,面积不大却兼具图书借阅、公益活动开展和文创制作销售等功能。这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成为居民家门口的“文化充电站”。

在马泉街道玉泉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每天傍晚准时开课的“咸阳夜校局”,不仅是众多年轻人青睐的学习、社交场所,也是基层文化馆(站)积极响应群众文化需求,主动革新服务理念、服务方式及管理运行机制的创新实践。

在古渡街道珠泉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由社区与社会力量联合开办的穿戴甲社区工厂,凭借技术教授、生产指导、产品销售的全链条服务,让许多专职“宝妈”有了自己的事业,为自主创业的年轻人打开了一条新的赛道。

“居民丰富、时尚、实用的文化服务需求,决定了秦都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特点和方向。为了破解服务角色边缘化、内容供给与需求脱节等公共文化服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秦都区创新实施‘四融’机制,成立‘兴趣链’党建联盟,以党建引领社团,用兴趣凝聚群众,优化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秦都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张潇说。

为实现机制融合,秦都区出台《秦都区街道办事处综合文化站考核细则(试行)》,印发《“乐享秦都艺起来”全民艺术普及工作实施方案》,强化政策引领、制度保障和资金投入。2023年,秦都区共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公开课800余课时,受益群众2.7万人次。

为实现供需融通,秦都区延伸党建联盟“兴趣链”机制,将党员力量渗透到每个社区中,带领群众组建文艺社团、开展文化活动。如今,秦都区30个“兴趣链”党建联盟已吸收6000余名党员,带动9万余名群众活跃在247个文化艺术社团中。

为实现资源融聚,秦都区建立文化人才信息库、培育公共文化服务示范点、探索“商业体+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模式,让更多专业人才资源下沉,让公共文化突破空间限制,融入旅游景区、商业街区。

为实现服务融心,秦都区引入社会资源在社区开展免费或低偿培训,广泛开展文化艺术、体育赛事活动,发挥社区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在基层“落地开花”,形成文化品牌“新地标”。

“作为第二批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区)创建单位,下一步,我们将紧扣群众对文化服务的新需求,在创建机制、服务模式等方面积极探索、重点突破,以‘一社区一品牌’为目标,建好用好文化阵地,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广普及、热运转,进一步加速服务效能全面升级。”张潇说。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