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西安市长安区:让“空心村”变成“网红地”
来源:西部网 2024-01-14 11:05
西安市长安区王曲街道聚焦乡村振兴,深挖本地资源优势,积极探寻乡村发展新路径,持续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
长安区王曲街道
长安唐村·中国农业公园位于王曲街道,项目总规划面积约38平方公里,是由农业农村部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长安区委、区政府和天朗控股集团联合打造的乡村连片区综合治理与产业发展区,是西北首家中国农业公园共建单位、陕西省农村改革试验区和西安市首批田园综合体之一,也是长安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点板块。
设法改变“空心村”现状
创新“三元共建”模式。在项目发展建设过程中,长安区王曲街道创新构建“三元共建”模式,通过A—B—O运营模式,组建SPV公司,构建地方政府、村集体、社会资本参与的乡村发展命运共同体,共同开展区域化连片治理,推进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将项目带上规范发展的快车道。
长安唐村·中国农业公园一角
探索村企合作路径。王曲街道村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村集体合作社,社会资本与村集体合作社建立合资公司进行开发建设及合作经营,盘活村集体资源资产,让村集体、村民与社会资本共同受益。政府给予相关的政策扶持,村集体作为主要受益人提供土地、人力等资源,社会资本作为资本方、建设方和经营方,实现体制机制创新,为项目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长安唐村·中国农业公园
引导特色产业发展。王曲街道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引导和产业聚集功能,实施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神禾原万亩良田优质粮食基地和稻渔共生立体养殖项目,构建“大田种植+特色果蔬+特色花卉+特色养殖”产业体系,大田种植以小麦、水稻为主;特色果蔬有草莓、番茄等;特色花卉有桃花、梅花等;特色养殖以鳖稻虾生态种养为主导。发展“一村一品”乡土特色产业,相继推出长安桂花球米、花欲燃黄酒、鳖稻虾、百年老油坊、皂角洗涤品、唐村黑麦面粉等特色农产品,形成特色产业链。
王曲街道发展乡村新型业态
发展乡村新型业态。王曲街道利用市场资源优势,构建综合性农业产业发展平台,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打造休闲农业、乡村旅游、餐饮民宿、创意农业、农耕体验等综合业态。引进知名农文旅企业,落地堡寨小馆、唐小豆乡村图书馆、红薯博物馆等40余个项目;盘活利用闲置资产、老旧房屋,打造特色民宿;大力发展柳青文化事业,建设柳青创业研学基地,建成柳青纪念公园、柳青故居、柳青文学纪念馆并对外开放,规划建设柳青剧院和柳青研学中心。
王曲街道盘活利用闲置资产、老旧房屋打造特色民宿
打造“公园城市、田园乡村”。王曲街道以“公园城市、田园乡村”为发展目标,重点实施“生态环境修复、基础设施提升、美丽乡村建设、乡村产业发展、人文历史复兴”五大工程,统一保护修复区域内山水林田湖河,加快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乡村文创、乡村电商、乡村康养等产业,建设美丽乡村,打造生态宜居的中国美丽乡村样板。
逆袭成为“网红地”
带动返乡就业创业,促进村民增收富裕。王曲街道坚持村集体与工商资本合作,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引导和产业聚集功能,流转辖区约3500亩地,打造南堡古寨唐村示范园区、神禾原万亩粮食基地、十里水乡稻花农园、柳青研学基地等项目,做靓桂花球大米、神禾面粉等地方特色品牌,提供村民就业机会约200个,使用当地劳动力5000人次以上,自主经营的村民超过20人,累计接待游客数量250多万,开展文化产业培训5万余人次,带动辖区休闲旅游收入4000余万元,提高村内人均可支配收入10000余元左右,大力推动了农业产业的兴旺发展,促进人民群众的致富增收。
村民返乡就业创业收入提高
推广生态循环产业,打造文化生态走廊。王曲街道实施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神禾原万亩良田优质粮食基地和稻渔共生立体养殖项目,构建“大田种植+特色果蔬+特色花卉+特色养殖”产业体系,形成特色产业链;根据区域整体规划,完成南堡寨美丽乡村建设以及柳青故居、柳青文学馆、王家斌故居等建设;建成南堡寨古村落文旅核心区,与30余家农业及文旅企业建立战略关系、20余所高校形成产业校地合作平台。
王曲街道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
充分发掘特色文化产业,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王曲街道充分挖掘项目区域内特色乡村文化资源,通过产业导入、技术培训、资源扶持等方式,与当地贫困群众深度联结,发展民俗文化、农耕体验、果蔬采摘、康养度假、文化教育等特色乡村旅游产业,帮助村民实现脱贫增收;建设柳青创业研学教育实践基地,获批省级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点。
供稿:西安市长安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师展 梁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