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您好!

来源:陕西日报 2023-09-10 08:09

编者按

今天,是第39个教师节,祝全省广大教师节日快乐!今年教师节的主题是躬耕教坛,强国有我。今年,我省评选出25名省级教书育人楷模、29个陕西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他们中,有的来自乡村和山区教育教学一线,有的在科研攻关中取得突出成绩,有的长期从事特殊教育事业,是广大教师立德树人的榜样。今日,本报推出的这5篇报道,让身边人讲身边事、用身边事激励身边人,使典型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全体教师全方位全过程强化师德养成,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苑伟政 瞄准国际前沿攻坚克难

1b4bff67c0766071d0274e91ddadde6a.jpeg

苑伟政在实验室开展科研工作(资料照片)。

西北工业大学苑伟政教授是我国微机电系统(MEMS)领域的重要开拓者。他一直在和一个“跟机械不一样,跟电子也不一样”的领域打交道。这个领域此前常被业内调侃为“能看不能动,能动不能用,能用不能产”。苑伟政之所以要涉足这个领域,源自他高度的学术敏锐性。

1992年,青年学者苑伟政到法国深造。此时,欧洲刚开始启动微机电系统发展计划。苑伟政看到了一本《法国微技术研究绿皮书》,敏锐地发现了微电子技术与精密机械相结合产生的MEMS芯片里蕴藏的巨大潜力。第二年,苑伟政带着当时国际上最前沿的研究方向回到母校。

当时,国内对这个领域的研究还是一片空白,对MEMS甚至没有确切的定义。恰逢国家开展“985工程”建设,在学校、学院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苑伟政建立了微机械与微细加工技术研究室,在国内较早开展微机电系统研究工作。

在学校科研楼一间小小的房子里,苑伟政建起实验室,开始论证MEMS学科发展规划,设计实验室与超净间,争取到了首个“863”计划重点项目,撰写了国内首部MEMS专著。

回顾学科的建立过程,苑伟政感受最深的就是“要坚持、有恒心”。认准方向,一坚持就是30多年。苑伟政和团队逐步建成了研究条件和环境达到国际一流、师资结构合理的微纳米系统实验室,建成了有30余名教师和200多名研究生的空天微纳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立了我国首个微系统工程系。他们创办的微机电系统工程专业获批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助力学校机械工程学科进入首批“世界一流学科”建设。

苑伟政说,自己想做和在做的事情就是开创一个好的学科平台,为国家培养人才;营造一个好的生态,让人才茁壮成长,实现“树人”目标,最终在西部为国家培育出一片“茂林”,持续为我国微纳系统领域输送人才。

30多年来,苑伟政一直致力于自主发展MEMS芯片设计与制造技术,在航空航天特种MEMS芯片设计与制造、柔性MEMS灵巧蒙皮技术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将新兴学科成果成功用于航空航天等领域3个国家重大专项、16个重点(型号)工程,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3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等荣誉。

记者 吕扬

孙志成 把学生送往梦想的彼岸

81bd2667dad1a2102565689249bf0d9a.jpeg

孙志成在辅导学生学习(资料照片)。

“我的幸福就是把学生送往梦想的彼岸。”这是商洛市丹凤县蔡川九年制学校教师孙志成始终不变的追求。

1992年,20岁的孙志成背着行囊,沿着崎岖的山路,来到地处高寒山区的庾岭区南石门乡马宗良小学任教。从此,他和山区教育结缘,一干就是31年。

一年后,孙志成被调到蔡川镇两岔口小学。看到学校破破烂烂的样子,孙志成多方筹资,翻修了教室屋顶,硬化了操场,对校园进行了美化。

2002年以来,由于城镇化步伐加快和易地搬迁政策的实施,两岔口小学学生越来越少,学校由初小变成教学点(设立学前班和1—3年级)。孙志成工作热情不减,既是校长,又是教师,既做炊事员,又当门卫。由于教学质量一直在全镇领先,村民们觉得把孩子交给孙志成放心,因此,村里的适龄学生从不流失。2022年,教学点撤并,孙志成被调到大山深处的蔡川镇九年制学校任教。

无论在哪个学校,孙志成都把质量立校视为学校的生命线。为此,他付出了比别人多得多的精力。为了上好复式课,他探索出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长课短上,游戏化教学。“把小学一二年级40分钟的一节课缩短到30分钟以内,这样的话,学前班的孩子就能坐得住了……”孙志成说,剩余的10分钟教学内容就放在学前班的游戏活动中进行,既满足了学前班儿童的游戏活动需求,又提高了一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举两得。

山区教学点除了正常教育教学以外,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孩子的安全和生活。为了让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这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孙志成“兼职”做起了炊事员。由于交通不便,营养餐经常无法按时送达,孙志成就利用周末,到县城购买食材带回学校。遇到隆冬大雪,摩托车上不了山,他就背扛肩挑走山路将菜运回来,从没耽误过学生一顿饭。

每天清晨6点,他就起床挑水、烧水,为给孩子们做饭做好准备。中午11点下课后,学生做作业,他做饭。学生们吃完饭后,他开始洗涮收拾。下午放学后,送走最后一个学生,孙志成开始写教案、批改作业。

蔡川镇位于高寒山区,冬天来得早、冷得快,学生普遍年龄小,抗冻能力弱。每到冬季,孙志成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先烧起教室里的取暖炉子。等学生们陆续到校时,教室里早已是暖意融融。

一个偏远山区教师,倘若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没有对农家子弟的挚爱,是很难坚持下去的。孙志成扎根山区,用行动撑起了山区孩子探求知识的蓝天。

30多年的辛勤付出,孙志成得到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关注。他先后获得“陕西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个人”“陕西省教书育人楷模”等荣誉,荣获中国青少年基金会第五届“TCL希望工程烛光奖”。

记者 吕扬

梁严冰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71478a8809cea08cb8da90f33561af28.jpeg

梁严冰(左三)为学院青年教师作辅导(资料照片)。

“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我们一定要增强学习本领,对思政课进行深化和探索,大胆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从而达到铸魂育人的目的,最终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西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梁严冰说。

30载从教,一路走来,梁严冰满怀激情。他凭着共产党员的一颗赤诚之心,牢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倾注满腔热情创新思路,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干劲,立志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

大学毕业以来,梁严冰一直坚守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第一线。在30年的教学经历中,他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方式、方法和内容。在他看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就是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深入浅出,以最质朴的语言、最简单易懂的道理,来阐明高深的理论问题。

在本科生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课堂上,他常常以生动而深刻的讲授,对近现代中国的社会历史变迁抽丝剥茧,引导学生学习。在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堂上,他以深入浅出的讲述方式和幽默诙谐的语言引导学生思考。他的课堂上时常洋溢着欢笑和浓厚的思辨气息。

梁老师的课为什么讲得好?学生和同事认为,梁严冰有良好的学术素养和深厚的科研功底,他的课程思路清晰、框架明确、视野宽广,有大量鲜活、生动的素材。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梁严冰深知,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必须改革教学方式、方法。为此,他率领教学团队,齐心协力,积极进行课程改革和建设。在实践教学方面,他开辟“第二课堂”,利用暑假及课外时间组织学生到革命纪念地参观、考察,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多次获得学校优秀社会实践指导教师。在课堂教学方面,他连续多年组织学生开展“红色基因传承讨论”“红色经典导读”等活动,参与学生超过2000人次。

“思政课要从生活中的小事教起,要关心学生成长,推己及人。”这是梁严冰对思政课全方位育人的认知。除了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和心理疏导外,梁严冰还在生活上切实关心学生的思想状况与生活状况。

正是对党的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与热爱,梁严冰身上体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坚定的理想信念、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他先后获得陕西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个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度影响力提名人物、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记者 吕扬

蒋志瑛 “孩子别怕,我就是你的妈妈!”

1c6986e0cb6bc6a78114f38495b3e2b8.jpeg

蒋志瑛(左二)指导学生写作业(资料照片)。

宝鸡市特殊教育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蒋志瑛最难忘、最骄傲的是,去年8月,学校首届9名听障高三毕业生和1名听障小学毕业生,全部考上了自己心仪的学校。

“毕业典礼那天,家长们送来了锦旗和感谢信,师生们紧紧拥抱,孩子们个个泣不成声,典礼结束后久久不愿离去。”蒋志瑛回忆说,“是特教让我有机会接触到了一群不一样的人,为我的职业生涯打开了不一样的世界,使我从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意义、教育的意义,包括对人的价值追求、工作态度等,都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和理解。”

宝鸡市特殊教育学校是一所涉及学前言语康复、义务教育及高中教育的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现有听障、视障、培智三类学生110名。

身为校长,蒋志瑛始终强调的是自己的另一个身份:视障音乐教师。除了学校管理,她一直在教学一线给残障孩子搭建更多平台。

“艺体教育不仅树立了学校教育的特色和品牌,更重要的是激发了残障孩子的潜能,让他们重新认识了自我,重拾融入社会的信心和勇气。”蒋志瑛先后创作了《秦梦》《阳光课间变奏曲》《挚爱光明》《天使的眼睛》等舞蹈、合唱、经典诵读等10余个艺术作品,获得多项国家级和省市大奖。

10年前,蒋志瑛不顾亲朋好友反对,毅然报名转岗,从宝鸡幼儿园来到正在建设中的宝鸡市特殊教育学校。

2013年12月16日,学校迎来了第一批视障和听障学生,这也是蒋志瑛第一次真实地接触这些残疾学生。虽然之前有各种设想,但眼前的一切仍然出乎她的意料。

全盲学生海燕胆怯地拉着蒋志瑛说:“老师,我是从农村来的,我看不见,你别嫌弃我……”蒋志瑛听了,心都要碎了。老师怎么会嫌弃自己的学生呢?当时,蒋志瑛不知道怎么安慰孩子,但她坚信孩子对爱的感知是与生俱来的,只要心中有爱,就一定能为这些特殊孩子的成长撑起一片蓝天,为折翼的天使续接腾飞的翅膀。

10年来,蒋志瑛只要有时间就陪着孩子们学习、聊天,与孩子家长沟通。学生富强是一名全盲孩子,刚来学校时才6岁,常常躲在角落偷偷哭泣,“老师,我看不见,我害怕,我想妈妈……”蒋志瑛抱起孩子说:“孩子别怕,我就是你的妈妈!学校所有的老师都是你的妈妈,我们就是你的眼睛。”

蒋志瑛认为,从事特殊教育工作,仅有爱心是不够的,还需要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方法和日复一日的坚持。因材施教作为一条教育铁律,对特殊教育而言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学校多名学生获得省市品学奖、优秀少先队员、“读书之星”等荣誉。学校也先后获得全国“残疾人之家”、陕西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陕西省示范特教学校等荣誉近50项。

“如果还有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我依然会把第二个十年、第三个十年奉献给学生和崇高的特教事业。”蒋志瑛说。

记者 吕扬

徐红斌 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

8cc050abbf37d2e70d18178706e60fa9.jpeg

徐红斌给回答问题的同学点赞(资料照片)。

从教31年的徐红斌回忆起教师生涯,觉得值得自己留恋的是,秋游中与孩子们远足的快乐,炎炎烈日下帮值日生挥大扫把的情景,阳光明媚的清晨与学生一起端水浇树时的匆匆脚步……

“我是属于孩子的!”1992年,从陕西师范大学毕业,初为人师的徐红斌就有了这样的信念。来到铜川市印台区方泉小学工作后,满腔热血的徐红斌每天到得最早、走得最晚,一心扑在工作上。可一段时间下来,班级散乱的面貌仍没有多大改变。听着课堂上乱糟糟的声音,他心急如焚。

问题究竟何在?怎样才能当好教师?带着问题,徐红斌翻阅了大量书籍和资料,走访优秀教师取经,与学生聊天谈心,最终找到了“爱”的秘诀。他拿出更大的热情关心爱护学生,对犯了错的学生不再训斥,而是耐心说服,用心关爱。

有一次,徐红斌由于过度劳累生了病。他借此给学生们写了封公开信,坦陈自己对学生的爱和对班级进步的渴望。当代班老师在班上读完这封信的时候,许多孩子已经泪流满面。他们被徐红斌真诚的表达、发自肺腑的心声感动。从此,这个班课堂纪律大为改观,最终成为学校优秀班级。

“教育不是简单地灌输说教,而是不断提升转化的过程。营造良好的班风学风,树立品正学高的师者形象,才能不断在细致琐碎的育人工作中,使孩子们得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熏陶。”徐红斌说。

30多年中,徐红斌所带班在各项活动中表现优异,学生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热爱集体,劳动积极,尊师守纪,助人为乐,出现了许多好学上进典型。其中,李坤洁同学品学兼优,被评为省“雏鹰好少年”,作为铜川的唯一代表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第四次全国少代会。

徐红斌认为,爱是教育的灵魂,教育工作就是用爱心感染学生的过程。因此,他坚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

徐红斌不仅高度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而且善于从理论上、宏观上思考探索教育问题。参加工作以来,他一直坚持对学生德育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撰写了论文《青少年德育问题思考》。2020年,徐红斌荣获“陕西省教学名师”称号。

多年的教育工作中,徐红斌深受家长、老师喜欢,不仅因为他所带班级学生的德育素质突出,更因为他学养深厚、教学精进,学生的成绩优异,班级语文总评几乎年年是年级首位。有年轻教师请教他经验,他说:“目标像蝴蝶,追它会很辛苦,但你种下很多花,蝴蝶便会自己飞来。教学不能只盯着成绩看,要把课堂当成学生成长的田园,教师就是种花的园丁。”

记者 吕扬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