吼一嗓子秦腔 妥妥的心中敞亮

来源:西安晚报 2023-05-13 08:03

aff7f3ddb7dd839f687fc0318b0cbbd9.jpeg

外国友人在易俗社穿上戏服体验秦腔表演

6c4f6e4605d2b518097397c628166570.jpeg

诸多秦腔名家在易俗社街区登台献艺,让市民欣赏到精彩的秦腔唱段。(资料图片)

7f0df59312f7bc93cf31eb9d9d6190f7.jpeg

易俗社街区的美食吸引了众多游客

93877241885b9a96e105de178744fd20.jpeg

市民在秦腔博物馆自助欣赏秦腔

清晨,阳光在西一路的林道间洒下斑驳树影,咿咿呀呀的练唱声从易俗社古朴的灰砖墙内传出。110年来,这座院落里所传出的雄浑昂扬的大秦正声,在国家危亡之际激发民众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在潜移默化中启迪民智、化民成俗、引领社会道德风尚,亦在时代更迭中矢志传承着中国戏曲“活化石”秦腔的艺术之魂。

午间,古色古香的露天戏楼上,一曲秦腔打击乐《战场锣鼓》正奏演得热闹。拨秦弦,奏秦乐,穿越千年时空带来的“舞罢乱敲梆子响,秦声惊落广陵潮”的艺术震撼,让台下满满当当围看的市民游客,遥想当年秦音满天下的景致。

夜晚,灯光璀璨映照时尚夜色,秦腔演出、话剧演出、音乐Live表演、特色地方老字号美食等多样化业态缤纷呈现。沉浸式体验让年轻潮人流连忘返,通过培育、打造、提升,易俗社文化街区已成为餐饮集聚型、文体消费型、便利服务型、百姓生活型的夜间经济集聚区,逐步成为西安夜间经济新地标。

如藤蔓相连,如花叶相依。“古老”与“青春”的大合唱让秦腔在这里生新枝于新时代,吐绽新绿。

2021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的西安易俗社文化街区,是省、市两级重点项目。

街区按照“讲好陕西故事、弘扬秦腔文化,城市功能修补、保护文化遗存,记忆西安味道、铭刻西安印象”的定位,向世界展示长安古都的文化情愫。

这里是戏迷们的最爱

乐曲敲金戛玉、高亢激昂,唱腔直起直落、震山撼海……今年春节期间,秦腔经典剧目《三滴血》在西安易俗社文化街区露天戏台上演,一边是看台上演员提袍甩袖拉足架势,一边是台下老少爷们把唱词齐刷刷吼得“响破天”,宏大的场面至今想起都令人心潮澎湃。连续22天60场演出,线上线下看戏的人多达750多万。

秦腔究竟流传了多少年,让老陕爱的如此痴迷。由于历史太过久远,没有人能给出准确的答案。但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教授辛雪峰看来,这个古老剧种的前世今生有一条清晰的脉络:《诗经·秦风》载“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即秦地民歌;《吕氏春秋》载“秦穆公取风焉,实始作为秦音。”;《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也有载“秦王善为秦声”;秦始皇的丞相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有云:“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唐玄宗时,名乐师李龟年作《秦王破阵乐》,称“秦王腔”,也与秦腔有渊源;至清代,秦腔盛极。乾隆时,仅西安就有36个秦腔班社。有著名艺人进京师演出,‘观者如堵’,盛况空前,不少昆曲、京腔艺人改习秦腔……塑秦人慷慨之魂,载国人性格之基,传中华文明之韵——方寸舞台中,秦腔始终与人民情感、火热生活紧密相连,唱尽千秋事业,步履间踏遍万里河山。

记者了解到,占地面积约87亩的易俗社文化街区,依托“世界三大古老剧社”之一的百年秦腔剧社——西安易俗社,集“馆、展、演、旅游、体验互动”于一体,融合秦腔艺术展演、中外戏剧交流、博物馆展示、戏曲教育传承、文化创意等功能,将古老的大秦正声奏出了新时代的激越之音。这座街区,就像一把带着精神密码的钥匙,带我们打开长安城的古今魅力之门,吹拉弹唱间,尽现“一景一物皆是秦风秦韵,一招一式源自秦地秦人”的波澜旖旎。

寻找历史留给中华大地的宝贵遗产,在易俗社文化街区的核心区域,漫步中国秦腔艺术博物馆,科技化、活态化的展陈,让人真切感知秦腔诞生发展史以及中国戏剧文化的发展历程。移步入隔壁的易俗社百年博物馆中,中国戏曲“活化石”在长安生生不息的魅力扑面而来,再现一个秦腔剧社于百年风云变幻中,依然灿烂如春的昂扬生命史。

古腔新调里唱响大秦正声

秦腔如烈酒,它慷慨激昂,它苍劲悲壮,它气势磅礴,承载着秦风、秦血、秦根、秦魂,还有中国人自古至今从未放下的坚强、重信、守诺、宽厚和善良。“三千万人齐吼秦腔”,吼出的可是咱老陕妥妥的心中敞亮:豪爽,不拐弯抹角,爱憎分明,直来直去。

从《五典坡》中薛王的忠贞爱情,到《火焰驹》中李黄的忠奸斗争;从《杨门女将》中杨氏的忠义炳著,到《楼台会》中梁祝的生死苦恋……在易俗社文化街区之中,人们听秦腔,更感知与汲取贯穿于其中的“忠孝仁义礼智信”中华美德。窦娥的感天动地,程婴的侠肝义胆;包公的铁面无私,杨家将的忠烈千秋,关羽的英雄豪情……秦腔从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经汉唐雄风的吹拂,沉砺出颗颗珍珠,光彩耀目。

“欲知世上观台上,不识今人看古人”。小小一方戏台之上,有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有语出如金,吐字如钉。一声声秦声秦歌之中,演出了秦地的以礼待人,秦人的诚信守诺。直,说话算话——秦腔中,可见秦人性格,亦可见国人性格。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化交流是民心相通的桥梁,在国际交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代中,浓墨重彩的秦腔,于易俗社文化街区之中,载着秦人情与中华魂,拥抱世界。

在易俗社中,来自法国、德国等国家的艺术家们前来采风,共同书写不同文化背景与文明碰撞的华彩乐章。秦腔的动人旋律让法国音乐家盖普林痴迷:“我为中国这古老而绚丽的东方音乐倾心!”

在街区中的城市文化体验之旅活动中,阿根廷留学生李宏宇扮上了秦腔名剧《三滴血》中李遇春的扮相,他说:“体验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让我非常震撼,西安——值得走进其中,慢慢品读。”

易俗社的戏和同盛祥的饭

作为城市更新样板项目,易俗社文化街区还在传统文化的挖掘和运用上进行整合。

在百年老字号同盛祥店里,记者看到用“花亭相会”“龙凤呈祥”“柜中缘”等一个个秦腔名段命名的包间,“易俗社的戏和同盛祥的饭”这对传统IP就这样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以情感的涌动为端点、为启发、为引领,在深入把握与有效传承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时代审美与戏曲古典样态在这里完美相融。

“易俗社文化街区的建设整合盘活了周边的硬件资源,让秦腔文化有了更有力的传播载体,不仅保留了浓厚的秦腔艺术文化气息,更为城市增添了活力。”易俗社社长惠敏莉说,易俗社文化街区不仅让古调唱出新声,还让西安记忆找到了时尚再现的解锁密码——这里有秦腔,也有“食领三秦”的西安饭庄、“一包难求”的五一饭店的五一鲜包、“陕西美食精神故乡”同盛祥、“清真饺子专家”白云章等传统老字号IP,还有“东邦哥”复古街所串联起老西安的深情。它们与“Z世代”钟情的“赛博朋克风”毫无违和地拥抱,全方位展现这座城市的包容性。

“伴随当代生活共同生长,文化与文明才能永葆生机。易俗社文化街区将有百年历史的秦腔剧社、西安众多中华老字号餐饮企业,与主流人群的少年记忆、国潮时尚相结合,让文艺融入当代生活,让生活促进文旅发展。”每每来到街区中的易俗大剧院观看演出,街区总会给西安青年戏剧评论家李想以新的触动。在他眼中,这座街区在充分展示西安深厚历史底蕴的同时,“让属于城市的独有文化活了起来、传了下去、推广开来。”

时代在变,文化在变。易俗社文化街区的打造,从文化意义上看,是创新推广秦腔文化,唤醒三秦大地独特的文化脉搏;从生活意义上看,它带回了老西安人对于城市文化的无限回忆。

就像秦腔,千年之前,“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声”,彰显着秦地音乐在历史长河中的强大影响力;千年之后,有情有味的秦腔之声在西安城中、在易俗社文化街区中荡气回肠,笑迎的是四海宾朋。但依然如故的是:吼一嗓子秦腔,妥妥的心中敞亮! 文/记者 孙欢 图/记者 尚洪涛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