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奔头,就不怕苦”:紫阳茶人的漫漫商途

来源:西部网 2023-05-09 16:04

时令刚过惊蛰,东南季风在未翻过秦岭时总要在秦巴山区停留些时日,而今年的春又是格外的早,吴变双让厂家提前发来了包装,为十万斤新茶的上市做好了准备。44岁的吴变双将一个家庭小作坊发展到如今的规模用了近二十年时间。

二十年前的吴变双刚从广东打工回来,在安康市做一份电脑维修工作。彼时,电脑在整个安康都是个新鲜玩意儿,行情也算不错。可对喜爱交友、出手大方的吴变双来说,每月七百多元的工资让他难以维持“大手大脚”的生活,而二十四小时待命的工作要求更让他觉得“挣得少,工作强度还大”。不满于现状,自然要追求改变。没过多久,一家耗去吴变双大半积蓄的家电专卖店就在安康市营业了。当谈到那时有没有考虑过会亏本时,变双坦然说到“当然想过,但是一方面我仔细调查了许多店铺,对市场有信心,另一方面那会儿年轻,有股子冲劲,想着亏了就再去打工。”凭借悉心经营和认真学习行业知识,家电专卖店不仅为变双带来了创业后的第一桶金,而且也让他有了一定资金积累。值得一提的是,心思活络、善于言谈的吴变双依旧喜爱交友且出手大方,谁又想到正是这一性格上的特点,让他逐渐步入了茶叶行当。

2a3fa0af35187f263f3f75a8189eeca6.jpeg

吴变双茶厂外茶山

国家“家电下乡”政策的落实让市场愈发红火,吴变双的生意自然蒸蒸日上。随着销售渠道的拓宽,他认识了许多喝茶的朋友,“做售后时接触到很多老板,许多都有喝茶的爱好,知道我是焕古人以后就和我聊起茶叶来。”

焕古镇位于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西北部,汉江中上游,自唐代开始即为朝廷贡茶原产地,素有“紫阳出好茶,好茶在焕古”的美评。自小长在焕古的吴变双在耳濡目染之下对茶叶的了解当然多于常人。那时从安康市到焕古镇短则4个小时,长则6个小时的路程实为不便,因而每逢茶季,一些朋友就会托他捎些茶叶。吴变双在帮朋友买茶时,一来仔细上心,二来在熟门熟路,总是能收到好茶,所以越来越多的朋友都开始找他买茶。“开始也就几斤几两,后来光给朋友捎带就得一两百斤。”成了朋友圈小有名气的茶叶代购后,买茶成本也增加了,以前一个人就能带回安康的茶叶,现在不得不雇人包船。好在朋友们都十分认可托购的茶叶,总是会以每斤多加十元钱的价格付钱,可吴变双却只以多加五元钱的价格收账。在他看来,捎茶是出于朋友情谊,只要能保住本就行,利润不是应该考虑的。或许正是这份重情轻利的品质,让朋友们从认可茶叶进而认可了吴变双本人。

代购茶叶数量渐渐增多,市面上符合自己标准的好茶却总是有限,变双决定开始亲自做茶,在给朋友们持续提供好茶之外,也能向外兜售。

一套简陋的老四件(炒茶机、揉茶机、烘干机、理条机)和不足100平方米的平房,成为了吴变双新事业的起点。那时紫阳县的茶叶以春茶为主,多为一季采摘,所以茶季做茶,其余时间吴变双仍旧经营着家电生意。“那会特别忙,茶季时一天只能休息不到5个小时,还要跑销售,根本闲不下来。”回忆起来,变双也是有些唏嘘,而支撑他前行的是“有奔头,就不怕苦”的人生信条。

时间来到2012年,当家电市场饱和之后,吴变双再一次将大半身家投注于茶叶行当,开始重新创业,而这一次的创业之路却不似上一番顺利。

以前家庭作坊式的生产不再适合生意的扩张,但是市场的不稳定导致利润时高时低,也让变双不敢贸然扩大规模,“要么就是买的人少,要么就是产量不够。”为了应对供需关系不稳定这一难题,吴变双亲自前往全国各地的产茶地学习先进经验,同时,自学了很多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多方考量之后,他决定以“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模式逐步更新厂房、设备和开设店铺。这一模式的关键是算好每一笔投资账,“就像一台5万元的机器,它一般只能使用5年左右,相当于一年就要磨损1万元,那这台机器每年能不能带给你1万元以上的利润就是要好好琢磨的。”变双用最简单的例子介绍了自己的生意经。

a51b39e56226ca9fa93cb0bdd780da5c.jpg

焕茗茶厂制茶机器

看似简单的道理却暴露了紫阳县茶产发展的一大问题。紫阳县的茶叶产业发展虽久,但大部分企业规模小,生产、经营仍停留在生产加工型,并且盲目生产不以市场为导向,导致资源浪费严重和产业收益低。现在作为一个颇有成果的过来人,变双评价道“我们这里很多人不懂企业运营,按小作坊模式来做茶厂,贷款一年比一年多,就是不盈利,最后就垮掉了。”从家庭作坊到标准茶厂,不仅在于企业规模的扩大,更在于经营模式的转变。所谓转变即生产流程的标准化、销售渠道的多维化和利润层次的科学化。正是早早看到了这点,变双才确保自己的规模逐年扩大,利润也随之增加。一年一台阶,不到百平米的家庭作坊在他手里成为了紫阳县较早一批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焕茗茶厂”。

如今,焕茗茶厂已经发展成为拥有3000平方米厂房、覆盖全产业链并且年产超五百万元的焕茗茶叶有限公司。企业经营的业务越来越广,相应的利润也逐渐拔高,这同样给当地茶农的收入带来了保证。“我都是按市场价同茶农签订保底收购协议,一斤在100-200元左右,茶农也可以自愿卖给高于保底价的收购公司”吴变双介绍道。这种保底模式的出现得益于国家“精准扶贫”方略的实施。根据“精准扶贫”政策,紫阳县政府对直接从本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处收购茶叶类自产农产品,且收购金额达50万元(含)以上的企业,会按收购额的10%给予奖励。就是因为此类让利于企业,普惠及民众的政策,给抗风险能力较弱的茶农增强了收入上的保障。据统计,2021年仅靠富硒茶一项产业,就让贫困人口年均增收2100元。

a88e1379badf1fc6b5023fa6200bd85f.jpg

焕茗茶厂内部图

焕茗公司发展至此可称小有建树,但在谈起自己的成就时,44岁的吴变双未有丝毫骄傲之色,总是言语几句“还差得远”。不过谦虚以外,在茶叶领域深耕二十年之久的变双并未有松懈之意,魄力依旧不减当年,“我们现在才做到市级龙头企业,目标就是慢慢提升到省级龙头企业。”但是当他再次向上抬望之际,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拦在了焕茗公司前进的道路上——销量难以提高。

这一问题非焕茗公司独有,紫阳县的众多茶企都因此难以继续扩张。一方面,紫阳全境坡陡谷深,峡谷深邃、峰岭陡峭,不仅可利用土地面积不足,而且茶树种植不易,采摘更难。直到今天,大部分茶叶也只能靠人工在陡坡上细细采摘。自然条件导致每年产出有限,远不能达到扩大市场的需求。因此,紫阳茶只能放弃大众茶市场,以名优茶为发展目标。但另一方面,紫阳茶产虽然历史悠久,以富硒而盛名,但其加工工艺单一、产业化时间短,不能迅速打开名优茶所对应的高端市场,难以与闻名已久的信阳毛尖、西湖龙井、君山银针等茶叶匹敌。

高端市场的打造,在吴变双看来这是一个需要积淀的过程,“我们紫阳茶叶本身就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当你的品质和产量上去之后,打开市场自然是水到渠成。”

至于产量问题,吴变双有一些自己的想法,“我想能不能把现在的山地式茶园改造为梯田式,做成茶叶带,到时候就能铺设轨道进行机器采摘。”梯田式茶园相比于山地式茶园,土地利用率更高,有助于打造集成化的机械生产模式,既能够扩大产量,又可以压缩人工成本。不过,这项计划投资成本大、工程周期长,让变双有些犹豫,好在紫阳县的“六个一”企业帮扶工作机制让他能够对该计划进行更多的可行性验证。所谓 “六个一”就是通过“一名县级领导包抓、一个县直部门包联、一名金融顾问帮扶、一名财务顾问指导、一名法律顾问护航、一名税务管家服务”,有效解决企业发展难题,确保实体经济民营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据变双介绍,这种工作机制确实在贷款投资、企业规划以及生产销售等方面给予了他很多切实帮助。

除了吴变双想到的“以梯田代山地”的增产方法外,紫阳县政府在注意到茶叶产量问题后,早些年就开始实施“拉长链条,拓宽销路”的计划,将紫阳茶从“一季春茶”变为“四时丰收”。 现在,紫阳县已经开发出绿、白、红、黑及调味茶等茶产品40余种,让企业和农户在一年四季都有活干,有钱挣。

2022年,紫阳县主导产业富硒茶叶的种植面积已达25万亩,全县茶叶从业人员超过12万人,综合产值50亿元以上。焕茗茶叶有限公司的发展历程只是紫阳县400余家茶企的缩影,而“有奔头,就不怕苦”也并非吴变双一个人的信条,无数紫阳茶人都秉持着类似的信念,在这片富硒宝地上栽种希望,收获未来。社会的发展和政府的支持让这些人在茶叶领域大展身手,追求个人美好生活的同时,将紫阳茶叶推上了一个新高度,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再过半月,明前茶就要上市了,吴变双签收完包装就调试起新买的机器,“这台机器比我车还贵……”一声春雷打断了他的话,东南季风要越过秦岭了。(通讯员:田源 张渤)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