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让崇尚劳动成为新时代社会风尚
来源:陕西日报 2023-01-16 12:47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伟大实践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实践。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努力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任务。全体社会成员应弘扬劳动精神,在热爱劳动中培养劳动态度,在辛勤劳动中淬炼劳动技能,在诚实劳动中锻造劳动品德。对广大青年尤其要加强劳动教育,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育人,用劳动教育筑牢立德树人基石。坚持劳动教育与时俱进,丰富和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基地作用,引导青年热爱劳动、崇尚创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一、加强劳动教育,树立劳动观念,践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观,是对“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这一根本途径的坚守和发展,是贯彻落实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总体要求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
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实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目的。近些年来,劳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被误解、削弱、边缘化,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事实上被忽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尊重劳动人民,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加强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少年劳动教育,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重新彰显并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再次明确劳动教育是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要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并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要树立新时代社会主义劳动观念,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鼓励青年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引导广大青年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二、弘扬劳动精神,崇尚劳动实践,继承中华民族勤劳美德,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要求。
劳动精神是广大劳动人民在劳动过程中秉持的劳动观念、价值理念以及展现出来的劳动态度、精神风貌,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思想内涵。新时代劳动精神是对中华民族战天斗地、勤劳美德的传承与发扬。自古以来,华夏民族的杰出人物一直都在总结思考自然规律,并运用自然规律引导民众进行生产劳动和劳动生活。五千多年历史生生不息,中华民族以生产劳动创造了华夏辉煌文明史。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封锁,党号召全体军民“自力更生、丰衣足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不仅边区军民做到了自给自足,并且能给各根据地以支援。新中国建立之初,劳动者地位受到极大的尊重,劳动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热潮。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解决了亿万农民吃饱肚子的问题,农业生产积累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为我国现代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都是党和人民群众共同劳动的结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根本上仍然要依靠党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劳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这些都足以说明我党一贯重视生产劳动,始终依靠人民群众的劳动能力、劳动积极性、劳动生产实践,驰而不息推动社会发展、国家富强。
新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生产劳动的内涵与外延更加丰富,随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迫在眉睫。围绕培育时代新人这个重大命题,全社会尤其是学校劳动教育应该与“创新驱动”的国家发展战略相契合,引导青年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培养良好劳动品质,涵养务实劳动精神,积极参加劳动实践,推动创新意识的提升、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励当代青年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民族复兴伟大事业。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尊重和关注普通劳动者,着力解决劳动者的实际困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劳动者的根本利益,营造和弘扬劳动光荣的时代风尚,调动亿万普通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马克思主义劳动史观认为劳动创造了人,人类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历史。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念的基础上,我们逐步构建起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体系,使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成为人民群众和全社会的共识。劳动分配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完善分配制度。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健全劳动法律法规,完善劳动关系协商机制,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劳动分配论的集中体现,也是新时代社会主义分配方式改革发展的方向,更是人人劳动、人尽其能、共同富裕的坚实社会基础。生产劳动是创造社会财富,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合理分配劳动成果,推进共同富裕,凝聚全体人民不断奋斗的力量之源。
新征程上,我们一定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发扬中华民族勤劳美德,强化劳动教育意识,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形成良好劳动风貌,提升劳动者现代化技能水平和劳动创新实践能力,勠力同心、接续奋斗,为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作者:纪明耀 作者单位:咸阳市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