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知道

秦知道丨从“八年抗战”到“十四年抗战” 这支英雄部队应该被牢记

来源: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2017-01-10 17:58

这两天,网上热传一份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下发的2017年1号函件《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文件表示,根据在教材中要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精神,教育部要求对各级各类教材进行修改,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全面落实。

今天有媒体从教育部核实到这份文件的确由教育部下发,且已经在2017年春季教材全面落实。教育部还要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全面排查,凡有“八年抗战”字样,改为“十四年抗战”,并视情况修改与此相关内容,确保树立并突出十四年抗战概念。

让很多人不解的是,教育部为什么要将我们熟知的“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这其中又有什么历史背景呢?

14年牵制76万日军

如果说,“十四年抗战”这一提法可能有些陌生,那么提起“九一八事变”和抗日英雄赵一曼、杨靖宇的名字大家则会非常熟悉。

“八年抗战”的说法就是指从1937年“七七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算起,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8年时间。而如果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算起至日本无条件投降,则应该称“十四年抗战”。

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栽赃嫁祸于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继而以此开始,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直至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此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开始了对东北人民长达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统治。

“九一八”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成立了一支由部分原东北军、中共抗日游击队、农民暴动武装、义勇军等组成的英雄部队——东北抗日联军。东北抗联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达十四年的艰苦斗争,牵制七十六万日军,消灭日本关东军十八万,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紧急情况下,最后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周旋战斗几昼夜后壮烈牺牲的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正是东北抗联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

2015年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上,“东北抗联”英模部队方队正式亮相,这支英模部队终于在七十年后挎着我们中国造的先进武器装备,挺直腰杆庄严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

可以说,东北抗联就是今天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之一。杨靖宇、赵一曼、赵尚志,一个个英雄的名字永垂史册,因此,当我们谈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时候,绝不能忘记东北抗联这支英雄的抗日武装。

64006a41a19019def2db1a.jpg

201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上接受检阅的“东北抗联”英模部队。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两个数字并不矛盾

针对国内史学界近些年围绕中国抗日战争的开端展开相当规模讨论的问题,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也曾在2015年1月5日给出了解释。

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但是,当权的南京国民政府和蒋介石,却从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对日本的侵略求助“公理”,集中力量“剿共”。同时,在中共中央占统治地位的“左”倾教条主义者,九一八事变后主张抗日,并为抗日进行了坚决斗争。然而,他们认为革命的中心任务仍是“为苏维埃在中国的胜利而斗争”,反对国民党政府才是“抗日的前提”。

这样,国民党枪口对内,“攘外必先安内”;共产党要抗日而中心是反蒋。当然,国民党“攘外”(抗日)是假,对日妥协是真;共产党抗日是真,但在认识形势与组织抗日斗争的策略上走上了关门主义、冒险主义的错误道路。

国共两党两种性质的错误,殊途同归地导致一个结果,就是对全国抗日战争不能形成统一的认识和广泛地集中地统一力量,使九一八事变后开始的抗日战争出现了很大的曲折。这种历史的反差,就是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抗日战争形势的复杂性、特殊性的关键所在。

实质上,抗日战争开端问题关系到对“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关系到“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和南京国民政府作用的评价;关系到“九一八事变”历史地位的认识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认识分歧。正是基于此,应该确立十四年抗战的概念。

其实,八年抗战和十四年抗战,是与抗日战争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的过程相联系的两个概念。八年抗战是指从1937年开始的全国性抗战,十四年抗战是包含从1931年开始的局部抗战在内的整个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两种提法一直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语言环境下使用,已经约定俗成。其实质内容没有矛盾。

以史为鉴 是为了不让悲剧重演

教育部工作人员对媒体表示,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是贯彻中央相关精神,2016年10月,国务院相关领导就曾批示教育部要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当时要求教育部各部门通力配合,两个月前已要求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落实该概念,目前已全面完成修改,2017年春季全国中小学生地方课程教材将全面落实。

2015年7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就强调,我们不仅要研究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8年的历史,而且要注重研究九一八事变后14年抗战的历史,14年要贯通下来统一研究。要以事实批驳歪曲历史、否认和美化侵略战争的错误言论。

如果将时间再往前推,12年前,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同志也曾提到:“日本军国主义的野蛮侵略,使中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民族灾难。在面临亡国灭种威胁的危难关头,不愿做奴隶的中国人民毅然奋起,英勇抵抗。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然而,国民党方面却始终不承认中国人民十四年抗战的历史事实。1945年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在《告全国军民及全世界人士书》中表示,“我全国同胞们自抗战以来,八年间所受的痛苦与牺牲虽是一年一年的增加……”而“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侵占东三省热河,1933年4月7日,蒋介石在江西抚州演讲时竟悍然讲出“这回日本占领东三省热河,革命党是不能负责的,失掉了是于革命无所损失的。”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日的主张,在不同的阶段都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我们既充分肯定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在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的全民抗战,也充分肯定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抗日斗争、特别是东北抗日联军的英勇斗争和其他一些中国军队的奋起抵抗。

其实,不论是前六年的局部抗战,还是后八年的全面抗战直至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十四年一同构成了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者的伟大历史斗争,任何一部分都不能也决不允许从历史中被割舍掉。(刘振华)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