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陕西石泉:养蚕兴桑 奔小康有“丝”路
来源: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2020-08-31 19:19
西部网讯(陕西广播电视台《陕西新闻联播》记者 樊鹏 张武辉 刘涛瑞)央视《新闻联播》8月30日播出《陕西石泉:养蚕兴桑 奔小康有“丝”路》。节目说,陕西省安康市的石泉县是远近闻名的蚕桑之乡,近年来,当地对传统的蚕桑产业重新布局,扶持养蚕大户和龙头企业,使老产业迸发出了新活力,成为山区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导产业。
今年68岁的袁朝升老人是石泉县池河镇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因为儿子常年患病,生活一度非常困难,后来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开始养蚕,可由于养蚕的技术不过硬,还是有些力不从心。
陕西省石泉县池河镇养蚕户袁朝升:“小蚕是最不好养,你照顾不好的话最容易生病,要不就是血蚕、脓病,养不起来你就赚不到钱。势必要亏本。”
养蚕虽然在石泉县是一个传统产业,但一家一户的养蚕模式普遍存在养蚕技术不高、效益低的问题,像袁朝升一样,当地不少养蚕户都有这样的困惑。为了解决他们的难题,石泉县选择当地养蚕技术好的大户进行重点培训,由他们负责把小蚕集中起来饲养。赖真彩就是这样一位养蚕能手,在政府10万多元资金的支持下,她修建了上千平米的标准化养蚕室,通过技术人员的指导,她开始办起了小蚕“托儿所”。
陕西省石泉县池河镇养蚕大户赖真彩:“我觉得是机会,因为政府有补贴,也方便我自己养蚕。”
贫困户袁朝升老人成为这个小蚕“托儿所”的首批受益人。他现在不仅不担心自己养不好蚕,而且他养蚕的周期也由原来28天缩短为现在只有18天,周期缩短了意味着他能更快地卖到钱,并且养更多的蚕卖更多的钱。
袁朝升:“我们这么给你说吧,我十亩地的密植桑田,一年就挣三万多四万块钱。”
袁朝升靠养蚕还清了给儿子看病的外债,盖起了新房,日子也过得越来越有奔头。像袁朝升一样,周边从这个小蚕“托儿所”受益的累计有400多贫困户。小蚕“托儿所”这种集中饲养小蚕的方式,让当地每年只能养3批次蚕,提高到每年饲养6至8批次,大大增加了蚕农的收入。石泉县目前有30多个小蚕“托儿所”,共带动了3000多户蚕农增收近6000万元。
陕西省石泉县蚕桑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张正毅:“对于蚕桑这个传统产业,我们现在正通过强化技术培训,培育养蚕大户各种方式,来进一步改造提升它。”
为提升石泉县的蚕桑产业,石泉县每年到镇进村培训蚕农8000多人次,同时,重点扶持养蚕大户3000多户、养蚕合作社21家,引进龙头企业4家。在他们的带动下,2019年石泉县农民蚕桑综合收入有4亿元,户均蚕茧收入800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