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决胜脱贫攻坚】驻村第一书记张可:沙坝村的“金扁担”我们这么挑
来源: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2020-07-05 19:10
西部网讯(陕西广播电视台《陕西新闻联播》记者 陕西台 翟羽佳 王英淇 汉中台 陈伟 南郑台 陈杰)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专门讲到,当年在陕北黄土地上,乡亲们最大的期盼就是“将来干活挑着金扁担”。汉中市南郑区法镇沙坝村过去是全镇倒数的贫困村,四年来,在驻村第一书记的带领下,当地群众不断调整优化农产品结构,挑起了致富奔小康的“金扁担”,今天(7月5日),让我们认识一下在致富奔小康路上永不停步的驻村第一书记张可。
对于陕南的多数茶农而言,七月初早已是农闲时间,但汉中市南郑区法镇沙坝村的茶园里依然是一片忙碌景象。
汉中市南郑区法镇沙坝村脱贫户王义成:“这是老叶子,以往没人要,一剪子剪了落到地。现在这东西能卖钱,摘一天能卖四五十块钱。”
这样的变化得从2016年前说起。那时,全镇倒数的贫困村沙坝村,来了位年纪轻、学历高的第一书记张可。他在村上走访摸底、调查研究后,为村上绘制了一副“脱贫攻坚作战图”。第一步,就是打造村里的茶产业。
汉中市南郑区法镇沙坝村第一书记张可:“我研究生就是学茶叶专业的,发现沙坝村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合种植茶叶。但是当时种的比较分散不成规模,只有三四百亩,所以要把茶产业做大做强,首先就是推进种植茶叶面积。”
为了帮助群众发展产业,张可与单位协调,为村民免费提供茶树苗。但没想到第一把火就被泼了冷水。
汉中市南郑区法镇沙坝村脱贫户王义成:“一来没销路,再一个自己村上也没有加工厂,只采春茶那一季,效益就是不行。所以送苗子不要钱都没人种。”
为了打消群众的顾虑,张可跑断腿磨破嘴,终于为群众找到了两头挑的“金扁担”。
张可:“首先我们引进企业,建立了沙坝村黑毛茶扶贫工厂,与群众签订了鲜叶的收购和务工协议。因为黑毛茶它可以使用夏秋季的大叶子来作为原料,所以也能够延长茶农的采摘期100天,亩均可以增收1500到2000元。”
茶厂建设需要时间,为了让群众更快见到效益,他又为村上引进了茶树育苗基地,群众可以边务工边学习。
汉中市南郑区法镇沙坝村村民廖义巧:“在基地务工一天收入七八十块钱,甚至还有挣120块钱的。离家也近,我也学到了一点技术,把我自己家的茶叶也管得好。”
双管齐下,群众种茶的热情被激发。一年半的时间,沙坝村的茶树种植面积就翻了四番,超过到1600亩。但张可却没有停下脚步,他又把目光对准了猕猴桃产业。
张可:“猕猴桃和茶叶种植和收获的季节,在两个不同的时期,可以增加群众的收入。”
与发展茶树种植一样,群众起初并不配合。张可先从党员做工作,让他们发挥带头作用,大家渐渐行动了起来。如今,沙坝村的猕猴桃产业园占地100亩,今年就要进入丰产期。村上实现了户均两亩茶,人均10棵果树。
汉中市南郑区法镇沙坝村村民廖义洪:“去年十月份,张可在我们这联系说,搞稻田大闸蟹养殖,我们村民讨论都同意。因为他在我们这里驻了好几年了,办了很多实事,老百姓都比较信任。”
今年,是张可在沙坝村的第五个年头,村上的贫困发生率从近20%下降至不足0.1%,早已实现整村脱贫。但张可依旧没有停下来,一个完全属于村集体的新茶厂,正在加紧建设。
张可:“习近平总书记讲,要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结合我们产业发展的优势,将以沙坝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来建立沙坝村标准化茶厂,壮大集体经济,延长产业链,增强产业与群众的利益联结机制,为了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共产党员,永远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