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理工大学:以考核汇聚精气神,全力推动高校高质量发展
来源:西安理工大学 2025-04-13 09:04
近年来,西安理工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的指示精神,坚决落实中共陕西省委考核工作部署要求,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以目标责任考核为抓手,以推进学校战略目标实现为导向,构建了一套科学精准、简明有效、动态优化的考核体系,有力推动了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2024年以来,学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13项,同比增长160%,位列在陕高校第5,省属高校第1;新增1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总数7个,位列陕西省属高校第2;新增2个专博点,新增数位列在陕高校第2。学校目标责任考核改革为取得这些成绩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突出党建引领,加强顶层设计,“红色引擎”驱动高质量发展
突出党对考核工作的领导,加强顶层设计。学校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考核工作组,在制度上保证考核紧紧围绕“党建工作引领事业发展、事业发展彰显党建成效”理念。制定了以“一个办法管长远、一个方案管年度、一个任务书管指标,一个细则管落实”的“四个一”制度体系。推行“党建+业绩”考核机制,将党建成绩纳入单位总成绩,并实行党建工作考核一票否决制。2023年度,一所“老”优秀学院因党建考核成绩不是“好”,被取消考核评优资格,在全校引起巨大反响。在2024年,该学院党委痛定思痛,狠抓党的建设,并以此带动事业发展,成效显著。最终党建考核、综合考核、班子考核均为优秀。
构建“三维”育人考核体系,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落地
建立起“思政铸魂、能力培养、就业保障”三维考核体系,促进基层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融入育人各环节、内化到改革发展各领域,完成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设置“课程思政示范项目”“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等10项指标,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拓展“五育并举”育人途径,以加强思政铸魂。形成“高水平思政课程(项目)引领,群体性课程思政跟随”的雁阵格局。学校2024年获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陕西高校思政课教师“大练兵”现场展示活动特等奖各1项,获全省年度唯一1项思政专项国家重点项目。
以“学科竞赛”“专业教育”“创新能力实践”“国际化交流”“教风、学风、考风”等指标,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2024年,本科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人数10527人次,同比增加112%。累计3800余人次在省级及以上重要学科竞赛中获奖,获奖数达1332项,多项科创竞赛再创新高,获奖质量和数量大幅度双提升。学风、考风明显改善,考试违纪数量同比下降40%。
设置“就业育人”“初次毕业去向落实率”“考研率”等指标,加强就业服务,提升就业育人水平。压实学院主体责任,各学院充分利用学术交流、科研活动、校友会等资源,为学生拓展就业空间,提升就业质量。形成学院领导出差宣传就业,教授出差推荐毕业生的整体氛围。2024年毕业生去向落实率86.71%,毕业生就业质量稳居省属高校前列,1人获全国基层就业卓越奖。
设置阶梯递进型指标,谋划好近期目标突破与长远建设布局
学校将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考核重要导向,以推进国内一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为目标,设置阶梯型递进指标体系,既有近期目标抓攻坚,又有长远目标强根基。优化设置了基本任务指标、激励性指标、突破性指标和负面清单+一票否决项的四层考核体系。基本任务指标保证学校基本运行,激励性指标突出工作重点,鼓励“跳起来摘桃子”,作为加分项或评优必要条件;突破性指标体现教学、科研、人才等重大贡献;负面清单为减分项或取消评优资格;一票否决项体现底线思维。以“强调贡献、均衡发展”为目标,有效促进学校综合实力提升。电气工程学院在科研指标的驱动下,全年获1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24年首次签署1项超千万元单个校企合作项目,科研项目到款同比增长47%,最终科研考核单项全校第一。
差别化分类考核,强调考准科学和强化特色兼顾
学校围绕“响应国家和地方重大需求、突出工科特色、兼顾文理学科发展”的思路进行考核指标分类精准设置,既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又注重区分赛道比长短。
体现“一院一策”,分类评价,既综合考虑学科特色、发展方向、规模差异,又考虑纵向比较增长幅度等因素,使考核驱动优势学科快速发展。同时建立“基础学科特区”,对数学、物理、人文等学科,淡化短期论文数量,强化基础指标突破。例如,马克思主义学院和艺术与设计学院虽体量不大,但特色明显,考核时更注重引导其发挥思政教育和美育的优势。2024年,这两个学院分别获批国家社科基金思政专项重点项目1项和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1项,均为全省年度唯一重点项目,被评为“突出贡献奖”和科研工作单项奖,打破了传统“唯论文数量”的考核方式,激发了学院内在动力。
聚焦关键指标,简化优化考核程序为基层减负
响应中央和省委“以精简优化考核为抓手,切实为基层减负、干部赋能、改革增效”的要求,从聚焦关键指标和优化考核程序入手,切实为基层减轻负担,使考核工作更加简明有效。
聚焦核心需求,考出关键绩效,避免清单“大而全”和碎片化的繁琐体系。构建包含党的建设、教育教学、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引育、学生培养、国际化七大核心指标,对行政事务完成度等非核心内容不纳入量化考核。例如,学生工作考核改革时,将原有52个观察点精简至15项,重点着眼于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以及可量化的毕业生就业率、升学率、各项获奖等,更注重质量与实效。
简化考核程序,强化过程管理和监督。按照一个考核组、一套指标、只考一次的原则,简化年终考核程序,取消实地考核环节,不再组织学院班子述职和单项考核。加强日常数据收集和整理,不让基层忙于提供考核支撑材料,不强调“台账痕迹”。建立线上考核系统,方便参加评议的教职工,只需用手机就能完成所有评议,除党建述职和部门学院业绩汇报外,一律不搞现场述职。强化过程管理,做好指标数据动态监测、中期督促指导工作,定期向考核对象通报有关情况。考核改革后,每个学院汇报次数减少86%,学校线下述职场次减少91%,极大减轻了基层“迎考”负担。有的基层院长说:“过去每到年底最忙的时候,一个月时间都在考核,现在都没有感觉开什么会,考核就结束了。”
建立考核指标分析回溯机制,推动考核工作迭代升级
每年考核结束后,立即根据中央和省委新的要求,结合高校新的目标和全年任务,研究考核发现的问题短板,破除路径依赖,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加强动态调整。制定年度任务书前,通过专家会议,回溯上一年度考核得失,依据本年度学校任务,对指标进行调整优化、权重指标再分配和退出指标分析。形成了“目标引领—定期提醒—年度评估—精准改进”的管理闭环,持续推进考核工作迭代升级。例如,2025年考核中,设置增量指标,突出对“双一流”重点任务考核;根据省里“三个年”活动的新要求,加大了作风建设考核权重,着重关注职能部门和干部的工作作风和服务意识。
突出每年重点任务。根据国家战略需要和学校高质量发展年度重点目标任务,每年优化指标,动态调整各项考核指标权重占比。2024年,学校将科技创新和科研转化作为重点突破口,将“承担国家科研基金项目”改为“承担国家级重点重大项目”,并设置了额外加分机制,从“抓业绩、抓保障、抓氛围、抓落实”全面发力,最终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位列在陕高校第四,获批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21项,同比增长84.61%,位列在陕高校第5,省属高校第一,横向科研经费同比增长20.3%,500万以上横向项目翻番,转让许可知识产权271件,工作成效被连续中省媒体报道。
学校目标责任考核改革已成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助推器。学校将持续深化考核机制改革,用科学指标激发创新活力,推动学校重要工作与国家战略需求深度融合,充分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凝聚教职工的精气神,为全面建设特色鲜明、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内一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注入澎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