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理工大学以深化教学改革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来源:西安理工大学 2024-07-11 16:53
西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贯彻“八个相统一”要求,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在立德树人实效性上下功夫,努力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加快“思政金课”建设等工作,做到五门课程相互衔接、各有特色。
以学生为中心,打造特色思政课。
针对当代大学生特点,学校不断改进和创新理工科大学思政课教学模式,完善教学体系,加强特色课程建设,增强课程吸引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积极探索“新时代·青年说”微演说实践教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积极推进“慕课”改革,探索“原理·原声”经典诵读活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求是”杯演讲赛已举办了24届,实现了学校课程比赛中参赛队员最多、比赛时间最长和内容丰富的教学实践活动,学生参与热情高,效果好,受到学生的高度评价。《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开展了3届“韶华杯”微电影活动,探索“微电影”教学模式。《思想道德与法治》积极探索以叙事教学法和问题教学法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改革,逐步完善专业实践、主题实践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M-T-S”实践教学模式,继续加强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形势与政策》课围绕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特点,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重点做好集体备课和共同落实。
加强实践教学,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
新课程方案实施后,学校及时将思政课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中,思政课实践教学紧紧围绕提高大学生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创立了“一支撑、两课堂、三结合、四形成”的具体组织模式——“一支撑”:即加强该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博士点、硕士点学科建设,为思政课建设和有效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提供强有力的学科支撑。“两课堂”:即围绕第一课堂的思政课的教学,开辟有关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及其他课外活动的第二课堂。“三结合”:即实现理论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学校组织教学与大学生自主性教育相结合;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相结合。“四形成”即形成主题鲜明、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的教学内容体系;形成一个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教学体系;形成完善的现代教学资源体系;形成一个科学有序的操作性强的考核与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根据这一模式的实施和运行,该校思政课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课内和课外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渗透力,努力实现学生的“四个转变”。
创新教学手段,推动“课内实践+课外实践”相结合,保证了思政课课堂教学的生动性,不断完善以思政课教师为主体,设计组织该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工具,使教学手段先进化、多样化。完善教学考核评价系统,建立了一套较为科学的教学效果评价制度。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方式的多样,丰富了思政课的教育教学,也使学生的学习发生了“四个转变”。第一,由学生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第二,由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转变;第三,由单纯的理论教学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转变;第四,由理论知识的授受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转变。
推动课程协同发展,推进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进程。
加强以思政课的课程群建设,将“四史”学习纳入理论学习体系和思政课程体系,在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还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如“‘四史’教育”“科学思维方法”“中华文化礼仪”“美学概论”等公共选修课,构建起同向同行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体系。这些课程的开设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能力素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价值认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形成5+1+N(五门必修课+一门形势与政策课+N门选修课)的协同育人模式。
落实突出学思践悟,推动思想理论学习和实践落地落实。
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作为政治理论学习的核心和基础内容,分层次全覆盖抓好学院教师理论学习;全院师生通过参加省市各级宣讲团或者校院两级理论宣讲团,常态化地在校内外进行党的创新理论宣讲。打造“行走的思政课”,每年组织多个社会实践队,围绕助力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等主题开展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并积极开展现场教学活动,推动思想理论学习和实践落地落实。
新阶段新征程,大力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认真学习贯彻国家、省、校各级相关文件精神,培育一批优质教学资源,打造一批优质示范课堂,进一步发挥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作用,不断提高教书育人实效性,推动学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着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