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不出户 居家养老有“医”靠

来源:西安晚报 2023-11-15 10:35

养老是每个家庭都要面对的难题。

当前,我国普遍的养老模式大致为“9073”格局,即90%左右的老人居家养老,7%左右的老人依托社区养老支持,3%左右的老人入住机构养老。对于占比最高的居家养老家庭而言,一系列现实问题不容忽视:比如老年人慢病和心理健康如何管理?子女工作忙、专业护工贵等痛点和难点,又该如何化解?

说到底,不出家门就能享受到完善的医疗服务,实现医养结合,是老年人群最切实的需求。

医养结合,重点在养,难点在医。

集医疗、护理、预防、保健、功能康复和健康教育指导为一体的综合性卫生服务项目——家庭病床是实现居家医养结合的“破冰”之举。

2021年,西安在全省率先试点家庭病床,并于去年7月逐步扩大了试点范围。一年多来,家庭病床扩建效果如何?运行中还存在哪些短板?记者一探究竟。

破 冰

把病床“搬”到家中

11月的一天,医护人员进门时正值晌午。“叔,这几天感觉咋样啊?腿还肿胀吗?”辛家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士韩聪,一边检查杨建民老人的身体一边关切地询问。

这里不是医院病房,而是位于浐灞半岛小区的杨建民家。

“养老的地方不治病,治病的地方不养老,人老了又想在家里养着,家庭病床服务来得正好。”74岁的杨建民患有慢性肾衰竭,无法长时间行走,家人咨询了不少养老机构,发现很多养老机构实现不了“医”的功能,而长期住院的话,不光费用高,老人也接受不了。

“杨大爷是建床名单中距离远一点的,大部分患者家庭我们骑着‘小电驴’就过去了。”辛家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贺振甜说。

所谓“建床”,就是在患者家中设立家庭病床。

家庭病床,是由医疗机构为患者在其家中设立病床,指定医护人员定期提供查床、治疗、护理及康复的服务模式。收治对象主要为长年不能间断治疗的慢性重症患者,因疾病需要长期卧床或身体衰弱、生活不能自理,且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符合住院条件的患者。

这些患者当中,老年人占大多数。

去年7月,西安的家庭病床试点从莲湖区扩大到城六区和西咸新区,今年初,杨建民也成功申请并签约了这项服务。

量血压、录数据、注射药物……贺振甜一阵忙活。“以前打针,来回不仅要打车,到医院挂号、缴费还得排队,特别麻烦,现在能在家里治疗,一下子轻松多了!”杨建民说。

今年以来,辛家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病床已建床33张,覆盖27个社区1个村,对于病情稳定的患者,每周至少进行1到2次出诊,情况不稳定的患者进行2到3次出诊或随时出诊。

据市卫健委数据,随着试点扩大,西安已累计建设家庭病床1113张。

困 境

病床好建 医生难请

“背部压疮:盐水冲洗、湿纱布敷盖、干纱布敷盖固定。”这是医生贺振甜为家庭病床服务对象刘军写下的护理重点,精炼且专业。

病床好建,医生难请,是眼下家庭病床扩建的首要难题。

辛家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闫娜坦言,家庭病床在基层扩建最大的瓶颈是缺乏经验丰富的全科医生以及行之有效的考核激励体系。目前,中心的医护团队基本是从临床抽出来的兼职人员,每天除了日常门诊,还要带领家庭医生团队为患者上门服务,无论是人员的数量还是精力等方面,都不足以服务更多家庭病床的患者。

据市卫健委统计,截至今年6月底,我市有95家开展医养结合服务的机构,共有医养结合服务人员1.4万人,其中医疗卫生人员1.2万人,基层人才缺口较大。

只有让医护人才引得进、留得住、愿意干,才能服务更多建床对象。

“我们正想办法调动现有医护人员的积极性。”闫娜告诉记者,比如通过设立“家庭医生工作室”专注于家庭病床的服务,拿出相应的激励政策向该工作室的人员倾斜等。

学科培育方面,西安鼓励引导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增设相关专业和课程,加强老年医学、老年服务与管理等专业人才培养。推行“1+X”的课程模式,使学生毕业后能直接从事医养结合服务工作;职业技能培训方面,西安已在60家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了老年医学科,近三年累计培训医养结合人员6670人次。

期 盼

提供更高质量的家庭病床服务

对于患者来说,家庭病床如何申请、费用报销是否简便易行,是最关心的问题。

闫娜告诉记者,虽然家庭病床已纳入我市医保报销范畴,但在实际操作中,大多数建床家庭都在“自费”与“医保”中选择前者,原因是医保报销的程序较长,比较繁琐。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徐岗认为,家庭病床是弥合养老和医疗“两张皮”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居家医疗的重要途径。他建议,要加快打通社区、街道和二级、三级医院之间的资源通道,完善上门医疗服务的各项报销手续和收费标准,让身边的医养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发挥,也让上级医院的医生愿意亲临现场为老人治病。最终实现老人不出家门、不出社区,就能享受便利的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做到居家养老有病及时看、在家治疗能及时报销。

记者走访发现,提供更高质量的家庭病床服务,是患者们共同的期盼。

今年9月底,市卫健委联合市医疗保障局出台了《西安市家庭病床服务清单》,对现有服务模式进行升级,主要包括上门服务、检查项目、基础护理项目、康复项目、中医项目、药品服务、指导评估服务项目、安宁疗护服务项目等8大类别、64个小项服务内容,进一步规范和提升家庭病床服务质量。

数字时代,智慧养老模式是大势所趋,可显著提高照护服务的效率和质量。2022年8月,全国首个智慧家庭病房在广州启动,该病房应用物联网、5G等新技术,将智能穿戴设备、智能家居、健康监测设备等部署到家,有望实现智慧居家医疗、居家护理和居家康复一体化,探索实践医养结合“互联网+养老”新模式。

西安也在进行智慧养老、智慧医疗的探索。今年年初,莲湖区联合中国移动打造信息化平台,开发了家庭病床小程序,患者通过手机扫码即可申请建床,家庭医生上门开展评估也无需再携带大量纸质资料,直接在小程序上进行健康评估。

根据陕西近日发布的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我省支持养老机构、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开展签约合作,鼓励医疗卫生机构在养老服务机构设立医疗服务站点,并向养老机构、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到2025年,建设500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中心;落实老年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加强老年人健康管理,为符合条件的老年人提供慢性病长期处方服务和居家医疗服务。

服务升级、人才培养、政策激励、简化报销程序……家庭病床服务的不断完善,是每个患者家庭的期许,也是西安上下聚力、不断丰富医养结合供给服务的目标。

记者朱雪娇 见习记者高茹钰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