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势汹汹!上热搜的“支原体肺炎”究竟是什么?

来源: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2023-10-18 08:47

近日,各医院都出现较多的发热、咳嗽患者,是流感?还是细菌感染?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医师们正全力以赴揪出“罪魁祸首”。

案例一

张女士,23岁,因“间断发热伴咳嗽、咳痰3周”入院,体温最高38.6℃,偶有粘稠黄痰,于诊所口服及静滴双黄连口服液头孢他啶效果不佳,仍有间断低热。

图片

肺部查体:无明显异常。

检验结果: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血沉、C-反应蛋白轻度升高,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滴度:1:320。

胸部CT:右肺下叶多发斑片状密度增高影,边界模糊,邻近部分支气管壁增厚。

治疗过程:莫西沙星治疗1天后,张女士出现了过敏反应,调整用药为阿奇霉素后,症状有所好转。

案例二

周女士,28岁,因“间断发热10天,咳嗽、咳痰7天”入院,体温最高39.3℃,咳嗽时伴咽痛、左季肋区疼痛,咳黄色粘痰,偶有痰中带血丝,自行口服布洛芬、连花清瘟胶囊、抗病毒颗粒后热退,但咳嗽、咳痰未见好转。

图片

肺部查体:无明显异常。

检验结果:中性粒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轻度升高,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滴度:1:320。

胸部CT表现:双肺多发斑片状密度增高影,边缘模糊,以双肺下叶为主,考虑感染,余双肺支气管炎。

治疗过程:左氧氟沙星治疗3天后,换用莫西沙星静滴5天,周女士好转出院。

案例三

初中生小侯,男,14岁,因“间断发热伴咳嗽3周,加重3天”入院,体温最高38.7℃,可自行降至正常,无咳痰,于诊所口服头孢呋辛、蓝芩口服液后咳嗽无改善。

图片

肺部查体:无明显异常。

检验结果:血沉、C-反应蛋白轻度升高,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滴度:1:80。

胸部CT:右肺上叶散在点片、斑片、片絮样稍高密度影,考虑炎症,余双肺支气管炎。

治疗过程:阿奇霉素静滴6天症状改善不明显,换用多西环素治疗后小侯逐渐好转。

随着病原学检查如火如荼地开展,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比往年似乎更多、也更早地迎来了一波“肺炎支原体肺炎”发病高峰。结合全国各地诸多媒体的数据报道,今年已然成为了支原体流行“大年”,不少成年人也纷纷中招。

支原体是什么?

肺炎支原体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没有细胞壁结构,能独立存活、进行自我复制的最小致病微生物。

潜伏期为1-3周,每3-7年流行一次,经飞沫与直接接触传播,发病形式多样,呼吸道症状以干咳最为突出,可伴发热、乏力、咽痛、头痛,偶有胸痛、痰中带血等。

肺炎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以间质病变为主的急性肺部感染,肺部阳性体征少而影像学表现明显(通常为斑片状阴影,大多数单侧受累,也可累及双侧)是它的重要特点之一。

支原体肺炎是小孩子才得的病吗?

肺炎支原体肺炎可在任何年龄、任何季节发生。儿童与青少年易感,且近年来呈现出低龄化趋势,而在成人中,无基础疾病的青壮年患者占比也远高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

我国北方地区以秋冬季发病率较高,可能与秋冬室内活动增多、空气流通差及人员接触密切有关,南方则以夏秋季发病率高。

感染了支原体,自行服用阿奇霉素管用吗?

针对支原体的抗菌药物主要包括大环内酯类(阿奇霉素等)、氟喹诺酮类(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以及四环素(多西环素等)类,其中氟喹诺酮类可能对骨骼发育产生不良影响,不宜用于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四环素类可引起牙釉质发育不良,不宜用于8岁以下患儿,故儿童支原体肺炎首选推荐大环内酯类。

然而,近年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药物已呈现出严峻的耐药形势,氟喹诺酮类以及四环素类抗生素相较而言仍对支原体有良好的体外抗菌活性,且有较好的肺组织穿透性,故常作为成人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理想药物。

支原体抗体阳性一定是感染了支原体吗?

肺炎支原体检测结果阳性,提示可能感染该病原体,但不能百分百确定感染。支原体抗体有IgM抗体和IgG抗体两种:若IgM抗体阳性,提示急性感染;若仅IgG抗体阳性,则提示曾经感染过肺炎支原体。

任何临床检测方法(颗粒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酶免疫测定试验、免疫荧光法)都有一定的假阳性率,因此抗体检测阳性,并不能代表感染肺炎支原体。

但不论何种方法,急性期及恢复期的双份血清标本(间隔4周)中,肺炎支原体特异性抗体滴度呈4倍或4倍以上增高或减低时,均可确诊为肺炎支原体感染。

总之,天气虽转凉,但勤洗手、勤通风不可忘,一旦出现发热、咳嗽,尤其是以干咳为主的呼吸道症状时,一定要警惕支原体感染,尽快前往正规医院进行相关病原体检查,切忌拖延和盲目服药,及时就诊、对症下药方能早日痊愈。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