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市宁强县:年轻人返乡创业 为建设美丽家园注入强劲活力
来源:西部网 2023-07-04 17:04
振兴乡村,人才始终是第一生产力。6月28日至30日,记者走进汉中市宁强县的乡村,通过三天的实地采访发现,从事农事活动的主体已经从过去的60、70后变为今天的80、90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乡创业,在农业领域施展理想抱负。年轻的一代接棒农业生产,实现了从过去的小农单打独斗到现在的集约发展合作共赢,这将为美丽家园建设注入强劲活力。
驰名省内外的土专家他在云巅巴山种了110亩中药材
6月28日,海拔高度在1100米左右的网红小镇汉中市宁强县巴山镇石坝子村,虽是盛夏却凉爽舒适,全然没有夏日的燥热。今年37岁的杨哲6年前因看好中药材的市场前景,毅然辞去城里的“计算机”培训师工作,回到家乡巴山镇开始从事中药材种植和种苗培育事业。
“也是受家里的耳濡目染,我父亲之前在林场工作,常年面对秦巴珍草,对中药材颇有研究。”杨哲表示,中药材种植不能盲目搞,要面向市场需求,根据地域特点种植培育高价值的中药材。
走进杨哲的药园大棚,看到他种植的淫羊藿长势喜人,而他培育这个品种在市场上单价达到180元每公斤,一亩淫羊藿能卖4万多元。“我园区共有110亩中药材,其中淫羊藿90亩,还培育了128个淫羊藿品种,根据市场行情,会每年调整种植的品种,同时也会向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外销种苗。”
“销路不愁。”杨哲微信上有10多个中药材市场信息群,每当中药材上市时节,收购商都会争相联系他预订收购,中药材和种苗出售每年的毛收入在120万元左右。
石坝子村村支书杜天从表示:“杨哲的药园不需要请专家指导,他自己就是个驰名省内外的‘土专家’,不仅指导带领当地农户发展中药材产业,还远赴四川、甘肃和云南等地讲课传经送宝。”
像杨哲这类种植大户只是巴山镇打造道地药园的一个示范缩影。近年来,巴山镇依托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深入挖掘地域文旅资源,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建设以稻渔养殖、油菜花海、特色菌果、道地药园为主的万米羌南产业长廊,凭借“网红小镇”优势条件,拓展数字电商平台,打响“云颠巴山”地域品牌。
“有杨哲这样一批爱钻研、会技术、懂网络的年轻人回乡发展,相信他们将用勤劳的双手把家园建设得更加美丽。”巴山镇党委书记于剑表示,乡村振兴的核心要素还是人,有了人力支撑,巴山镇必将从“特色产业基地+文化旅游”到“特色产业基地+文化旅游+数字电商”的两次产业升级发展。
爱篮球也爱农业他在嘉陵江畔租1200亩地种水果
汉中市宁强县燕子砭镇的岛湾村被誉为千里嘉陵第一湾,是汉中境内海拔最低点,气候温润。嘉陵江在这里呈“几”字型婉转流过,多年的冲积扇集聚的土地肥沃,适生桃、梨、李等各种水果,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岛湾村是远近闻名的“淘金村”。
随着国家对资源的管控,这里因淘金发家的很多人都迁出本地,赴周边广元、汉中乃至更远的成都、西安定居发展。
出生于岛湾村的90后姚嘉也不例外,他从上初中开始就随父母在西安生活,从西安工业大学毕业后,姚嘉没有选择留在西安,而是劝导父亲拿出多年的生意积蓄回乡发展农业,因为他相信,搞农业有光明前景。
宁强篮球“球友圈”大多都认识姚嘉,都知道他篮球打的不错。“曾在大学时期打过CUBA大学生篮球联赛。”姚嘉表示,现在虽然无法像西安那样随时随地过“球瘾”,但自己种水果的好处就是每天都能吃上新鲜的水果,自己也渐渐地爱上了农业,周末才能回到县城约上三五好友打打篮球。
2017年开始,姚嘉通过名下的农业公司流转了燕子砭镇岛湾村和青岗坪村合计1200亩土地,种有红桃、脆李、黄金蟠桃、大樱桃等水果品种,年产水果60吨,产值300余万元。岛湾村村集体以入股形式每年分红30余万元,而集约发展果园后,也带动了当地村民入园务工,其果园每年用工支出达50万元。
6月29日,走进岛湾村“花果山”农旅融合一期项目,在环江而建的果园中,金黄的蟠桃、红红的桃子、汁水饱满的青皮梨等瓜果挂满枝头。“今年的桃子早已被预定,需要留在枝头等到口感最佳,陇南、广元、汉中的收购商会入园看着摘下来装箱发货。”姚嘉表示,依托低海拔“上市时间差”发展高品质果园赢得市场是第一步,下一步将沿着农旅融合发展路径,发展入园采摘、民宿体验、农家乐餐饮等业态。
据了解,岛湾村“花果山”农旅项目的水电路等重点投资都是政府采用涉农项目资金投资,经营主体每年以股份分红形式给村集体利润分红,同时以入园劳务用工的形式带领当地村民就近务工增收。
近年来,宁强县农业农村局制定了新型经营主体奖补办法,充分利用财政涉农衔接项目资金,对发展能力强、带动效果好的经营主体积极给予产业项目支持,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713个、家庭农场502家,培育高素质农民1480人。
交大学机械却热爱农业他在汉江源头发展智慧大棚蔬菜
和姚嘉一样,年轻的90后夫妻姜山和王媛也选择了回乡发展。从2020年开始,他们便在宁强县大安镇的汉江之畔发展智慧大棚蔬菜。王媛是宁强大安人,而姜山是西安阎良人。“他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学的是机械专业,但他却一直有个无土栽培的农业梦。”王媛说道,“我其实就是山里长大的,一心想走出大山,不承想有一天撂下城里的家,再回到山里种地做农业。”
王媛家的智慧蔬菜大棚位于大安镇农业产业示范园区,整个园区总占地320亩,他名下的羌源山耕合作社发展水雾蔬菜种植20亩,合计10个智慧大棚。“我们的智慧大棚属于无土栽培中的气雾栽培,可以实现自动精准喷雾滴灌,不仅节省营养液,产出的果蔬具有绿色无污染、鲜嫩可口、营养丰富等特点。”王媛说。
谈到发展无土气雾栽培蔬菜,姜山表示,“几年前我在南方旅游时参观过现代科技农业,非常震撼又深受启发。从2015年开始,利用假期自费赴山东、辽宁、浙江、广东等地学习考察无土气雾栽培技术,还花费数万元到某农科院进修。一开始,妻子不同意我的想法。因为我们好不容易在西安有了体面的工作和温暖的家庭,而要回农村种菜岂不让人笑话?但为了实现我的农业梦,妻子还是理解并支持我返乡创业。2020年9月,我们放弃了在西安金融行业的高薪工作,返回家乡大安镇开启了我们的创业之路。”
通过3年来的精心发展,如今姜山的智慧大棚里种有普罗旺斯西红柿、水果黄瓜、羊角蜜、甜瓜等多种果蔬,年产值稳定在700万元左右。他们的智慧大棚因采用水雾栽培技术和高效管理模式,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科研院所专家和农业人士前来考察学习。
谈及搞农业的风险,姜山表示,“主要是栽培管理风险。园区的基础设施包括大棚都是政府项目资金支持建设的”,他们主要负责栽培管理和市场销售,每年向园区所在的村集体合作社分红12万元。
今年,汉中市委、市政府提出发展“有机、品牌、设施、智慧、观光”五个农业,他们的智慧蔬菜大棚已经达到其中四个,目前正在注册品牌,下一步将向品牌农业进军。
6月29日,宁强县大安镇副镇长高光耀介绍,大安镇农业产业示范园区财政投入593万元固定资产全为集体资产,园区年生产食用菌350万斤,瓜果蔬菜100万斤,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解决就业人口160余人,发放务工工资500余万元。
近年来,汉中市宁强县出台了支持返乡创业的系列政策措施,吸引了像杨哲、姚嘉、姜山王媛夫妇这样一批城市白领返乡当起了职业农民,但职业农民这个词已不新鲜,新鲜的是在宁强这片古老的氐羌大地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乡投身农业,他们以高学历、爱学习、懂技术、玩网络、敢拼搏为标签,相信有了他们回归乡土不怕“土”的精神,以及对农业的这份热忱,宁强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必将焕发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