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古老剧种的青春突围
来源:三秦都市报 2025-02-24 09:55
2月17日晚,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剧场“西安天天有秦腔”春季系列演出活动的首场激情开演。25岁的市民张子轩完全沉浸其中,演出结束后,他在朋友圈连发九宫格秦腔《五女拜寿》剧照,兴奋地配文:“传统戏曲居然这么好看!”这条动态收获不少朋友点赞。如今,这样的场景在秦腔演出中屡见不鲜,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被秦腔的魅力所吸引,古老的秦腔正焕发出蓬勃的青春活力。
从传统舞台到数字化平台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秦腔承载着西北地区的文化记忆与情感表达。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与创新,秦腔也逐渐打破了人们“土得掉渣”的传统印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
春节期间,在“长安有大戏·红火过大年”春节系列活动中,由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二团演出的《综合戏曲晚会》、秦腔经典大戏,分别在陕西省文化馆曲江馆区、大唐梨园坊剧场和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剧场连续演出24场,场场爆满,观众中有许多都是年轻人。
秦腔的年轻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创作团队不断创新的成果。近年来,我省秦腔创作院团巧妙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进行碰撞与融合,创作出《大树西迁》《西京故事》《关西夫子》《昭君行》《无字碑》等一大批佳作,这些作品既保留了秦腔原汁原味的韵味,又融入现代视角,精准对接当代年轻人的审美需求。
秦腔一级演员李小锋经常将演出视频放在视频号内,他认为,“尊重传统不是死守旧舞台,传统秦腔受实体舞台限制,艺术魅力难以充分展现。而数字化技术打破了时空束缚,极大提升了秦腔的表现力与传播效率,让秦腔能够跨越地域与时间的限制,走进更多观众的心中。”
跨界的化学反应正在发酵
当古老的秦腔遇上充满活力的“Z世代”,一场传统戏曲的创新变革悄然上演。秦腔正不断与数字科技、流行音乐、动漫、旅游等领域跨界融合,展现出传统戏曲与时俱进的创新姿态。
去年央视春晚,梅花奖得主赵杨武以一首集秦腔与现代音乐元素于一体的《花脸》惊艳全场,弹幕上不少人感慨:“原来秦腔也可以这样‘潮’!”
紧接着,由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出品,根据同名歌曲改编的秦腔版《上春山》MV在网络上迅速走红,让更多人领略到秦腔的多元风采。
全息投影技术创造的虚拟角色“秦筱雅”,在二次元“赛道”吸粉无数;“秦之声”直播的普及,让秦腔突破了传统的鉴赏与参与门槛,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秦腔动漫《三滴血》登上央视,并在海外播放;微短剧版《火焰驹》开机拍摄;游戏《原神》中融入的板胡音色,让“00后”玩家主动搜索戏曲科普。
此外,易俗社探索“戏曲+旅游”新模式,推出的全国首款以秦腔文化为载体的秦腔夜游文旅体验项目“易俗社·梨园夜”,为外地游客带来全新体验。同时,易俗社百年博物馆内设置“换装游戏”智慧互动装置,可以让游客通过游戏,快速了解秦腔“生旦净丑”的装扮特色。
种种文化解码过程,让秦腔成功从“我爷我奶的娱乐”升级为“国潮新IP”。
本报记者 夏明勤
记者手记
■夏明勤
秦腔复兴背后,是整套文化生态链的重塑。近年来,伴随着游戏《黑神话:悟空》,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在国际市场的走红,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于传统文化传承,为秦腔复兴注入新活力。
当秦腔进校园成为常态, 当“00后”开始学习“十三辙”声韵,当环城公园秦腔老票友的演出吸引了年轻观众……从剧院到直播间,从科班到街巷,从专业演员到青年爱好者,秦腔正在向新而行,用更生动多元的方式走进时代、走进大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