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纸上的年味儿” 七旬老人在家里办起“年画展”

来源:三秦都市报 2023-12-11 17:32

d17562dd91f1e6bc77bb068b9ee27e3f.jpeg

杨和平介绍自己收藏的年画

“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从抱着鲤鱼的“送福童子”,到寓意丰收的“莲年有余”……说起年画,现在的年轻人可能感觉很陌生。过去,按照习俗,每年的腊月二十八家家户户都会在屋内张贴年画,营造红火的节日氛围,祈愿新年吉庆平安。

在七旬老人杨和平家里,收藏着50多张上世纪80年代的年画。最近,老人把这些年画拿了出来,在自己的画室展出。当年画挂起来后,老人记忆中的“年味儿”就回来了。

杨和平今年70岁,是个收藏爱好者,家里收藏着各种老物件儿,收藏年画源于他对画画的热爱。老人从小喜欢画画,可是少年时期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父母无力支持他的画画爱好。1971年,杨和平成为一名棉纺厂工人,有了收入后,他再次拾起自己的爱好,跟随自家附近的一位老画家学习画画。

学习画画的5年多里,杨和平风雨无阻。当时,他在草滩附近上班,家住在庙后街附近。单位和家距离太远,他平时住单位,每个周末只休息一天,这一天他必定回去跟着老师学习画画。后来,老画家年龄大了,教不了,杨和平就花大把的时间自己练习。但是随着家庭负担越来越重,杨和平的工作也更加繁忙,频繁出去写生不现实,寻找大量可以临摹的画成了当务之急。

有一年春节前夕,杨和平到东大街采买年货,走进新华书店时,一张张悬挂着的喜庆年画深深吸引了他。“看着一张张精美的年画,我觉得就是很好的临摹对象。”于是,从那时起,每年春节前夕,杨和平都会到新华书店买些自己喜欢的年画,过年时挂起来,营造喜庆氛围。平日里,他则小心收藏着,认真临摹年画上的花鸟、山水、动物。

在收藏年画的过程中,杨和平了解到年画的名称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在宋代曾被称为“纸画”,明代则称为“画贴”,清代称作“画片”“画张”“卫画”等,直到清朝道光年间,才称为“年画”。

随着社会的发展,年画逐渐淡出普通人的生活,卖年画的地方也越来越少。杨和平越发觉得,年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应该被“记住”。

最近,杨和平把这些年画拿了出来,尘封的记忆也回来了。“当年画挂起来的时候,我很快就想起以前迎接春节的情况。排队买年货、家家户户装扮屋子,仪式感很足。”12月8日,老人向记者讲述他收藏年画的故事,分享记忆中的“春节”。

采访中,几位小学生走进杨和平的画室。看见屋顶悬挂的“钓鱼图”“喜盈门”“天女散花”等一张张色彩艳丽的年画,孩子们十分感兴趣,东瞅瞅、西看看,好奇地指着年画问:“爷爷,这幅画好好看,这是什么?”杨和平给孩子们耐心地解答,讲述着旧时春节家家户户贴年画的习俗。 文/图 记者 姚瑞丹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